戲曲晚會仍為春節熱點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就戲曲節目來看,我們現在無論是京劇還是地方戲,也都新編了一些劇目,有現代題材的,也有古典題材的,有的還獲了獎,但他們都無法超越《鎖鱗囊》、《秦香蓮》等這些優秀劇目,這是為什麼? 【特邀嘉賓:貫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試着談談自己的看法吧。新編劇目與傳統劇目可比 ,也不可比。《曹操與楊修》無論從內容到它的形態,大大超過《擊鼓罵曹》,這就是可比,而《擊鼓罵曹》有好聽的唱段,動人的“鼓套子”,至今,乃至今後,依然是個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兩劇個有優越之處,這又不可比。《楊門女將》同樣勝過傳統戲的《穆桂英》系列,但是《穆柯寨》、《破洪州》又不是《楊門女將》所能代替的。在新編劇目中,確實存在一次性消費的作品,無法存留,不能流傳。然後以我一個梨園老兵的眼光來看,近20年,戲曲創作的整體個主流對於傳統戲來説,又大大地超越。至於説某些新編戲在藝術上不能超越傳統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很複雜,比方説,現代的劇目一家創演,別家不敢擅動,因為有版權。所以,情況是非常複雜的,就要具體劇目具體分析。何況,也存在見人見智,看法不一,很難簡單地概括出為什麼。
【崔磊】貫老師,戲曲節目是聯歡晚會的常客,有戲曲小品,有戲歌,但大多為幾段西皮流水、快板組成的名名段,缺乏對戲曲節目的包裝,不過,2005的春晚的戲曲節目可能會有改觀,貫老師希望在聯歡晚會中看到什麼樣的的戲曲節目? 【特邀嘉賓:貫涌】可以看得出來"崔磊"網友是喜愛戲的,是熱愛戲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很坦誠地交換一些看法。當人們提到戲曲藝術的時候,就會用一個詞來概括它,形容它,讚美它,叫博大精深。中國戲曲擁有眾多的劇種,大約300多個,眾多的聲腔,不下幾百種,眾多的表演方法、表演形式,諸如文戲、武戲、文功、武功、程式或非程式,還有所謂一套程式千般變化。中國戲曲藝術十分突出地呈現着多樣化,但是春節晚會上看到的戲曲卻是單一化,多少還有點兒刻板化。我們不妨放下戲曲看一看歌舞節目,這裡説的歌唱是指離開歌劇的歌唱,也就是聲樂,本來是比較單純的,但在晚會上則有民族、美聲、通俗、獨唱、重唱、小合唱、大合唱,真是多種多樣。輪到只此一個的戲曲節目,卻成了一個劇種——京劇,一個形式——四行聯唱,一個套路——莊嚴的內容與莊重的形態相結合,外加龍套陪襯,幾年看下來,難免心生疑惑,國粹乎?點綴乎? 如果策劃的本意絕不想把戲曲作為晚會的點綴,我的建議只有一條,打破單一,打破劇種的單一,表現內容和表現形態的單一。至於談到小品或戲歌,是新生事物,還有待成熟,有待於觀眾的認同。説到2005春節晚會戲曲節目,可能會有改觀,我和你的心情是一樣的。我們充滿着期望。 【崔磊】謝謝您!據報道,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戲曲節目請到了馬金鳳、孟廣祿、馬蘭等名家,還有高秀敏等喜劇演員,期待在《守歲大觀園》裏讓我們看到精彩的戲曲節目。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春節大家都休閒在家,過年看大戲這是我們很多地方的老傳統,我們的戲曲晚會如何辦才能把觀眾爭取過來? 【特邀嘉賓:貫涌】我的回答是:演好戲,演精彩的戲,演群眾想看,而平時很難看到的戲。這就像中秋月餅,只此一時,平日沒有。使觀眾有一種審美期待,滿足之後又産生新的審美期待。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就戲曲節目來看,我們現在無論是京劇還是地方戲,也都新編了一些劇目,有現代題材的,也有古典題材的,有的還獲了獎,但他們都無法超越《鎖鱗囊》、《秦香蓮》等這些優秀劇目,這是為什麼? 【特邀嘉賓:貫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試着談談自己的看法吧。新編劇目與傳統劇目可比 ,也不可比。《曹操與楊修》無論從內容到它的形態,大大超過《擊鼓罵曹》,這就是可比,而《擊鼓罵曹》有好聽的唱段,動人的“鼓套子”,至今,乃至今後,依然是個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兩劇個有優越之處,這又不可比。《楊門女將》同樣勝過傳統戲的《穆桂英》系列,但是《穆柯寨》、《破洪州》又不是《楊門女將》所能代替的。在新編劇目中,確實存在一次性消費的作品,無法存留,不能流傳。然後以我一個梨園老兵的眼光來看,近20年,戲曲創作的整體個主流對於傳統戲來説,又大大地超越。至於説某些新編戲在藝術上不能超越傳統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很複雜,比方説,現代的劇目一家創演,別家不敢擅動,因為有版權。所以,情況是非常複雜的,就要具體劇目具體分析。何況,也存在見人見智,看法不一,很難簡單地概括出為什麼。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請問嘉賓,你們對電視臺扶持戲曲的發展有什麼想法? 【特邀嘉賓:貫涌】我本人非常感謝電視臺扶持戲曲的發展,中央電視臺十一頻道成為專設戲曲頻道,地方檯一個《梨園春》引出一片“戲樓”、“戲苑”、“大戲臺”,成效顯著,令人感動。戲曲發展的標誌在於出新人,出新作,傳統藝術的推陳出新。電視臺扶持戲曲發展,可以多推出一些新人新戲,以及傳統戲或傳統藝術改革的新成果,並力求避免總是那麼幾齣戲,總是那麼幾個人,老戲老演,老演老戲的尷尬局面。其次,一定要講質量,一定要講高質量。這裡講的是演出質量、鏡頭質量,也包括字模質量。欣賞名家名段,既非名家也非名段,充數濫竽,令人泄氣。“打出手”看不到全貌,對手戲看不見對手反應,對口唱段甲唱偏偏照着乙,乙唱又偏偏照着甲,令人光火。曾看到播放一齣川劇,其中有角色唱到“五更苦短”,字模諧音附會,居然打出個“五根苦斷”,實在令人啼笑皆非。播出節目如果質量不高,恐其適得其反,引發負面效應。其三,講知識要更新,歷史長河中積累下來的知識非常寶貴,當然要講。然後新作品中的新創作、新看點、新經驗,由此形成的新知識更要講,溫故而知新嘛。這是更有利的扶持“發展”。
【網絡主持人:邢立雙】很多人認為:一提到戲曲節目,我第一反應就是:不懂,既然不懂得應該怎樣去欣賞,所以根本談不上是否有興趣了。請問老師,我們如何應對這種現象? 【特邀嘉賓:貫涌】真正喜歡戲曲的觀眾需要培養,培養觀眾要靠戲曲普及。普及戲曲要形式多樣,千方百計。走進校園,走近青少年,着眼於傳承民族文化的高起點,着手於戲曲藝術的熏陶,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對策。依託傳媒,吸納誘導,既培養“看”的,又培養“練”的,《梨園春》為普及戲曲創造了成功經驗。積極創造符合時代審美的新作品,努力修正遠離時代,遠離觀眾,令人費解的陳舊東西,拉近戲曲藝術與普通群眾的距離。通過某些劇目的探索,使本來屬於通俗化的戲曲還原其通俗的品格。堅持戲曲的多樣化,“總有一款適合您”。
責編:青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