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傳媒與民粹藝術的膠合:中國戲曲源遠流長,但其表述方式因程式化而受到了局限,要想電視戲曲欄目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就必須在保持戲曲本味的同時進行時尚對接。立足安徽、面向全國,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與魅力。個性意識與文化空間的拓展:追求電視戲曲表現個性化,運用五步解剖法,把戲曲的東西進行分解細化,通過電視專題片背景介紹、現場採訪和提問、名家名段欣賞、學一招和戲迷擂臺賽將戲曲內涵傳達給觀眾。節目形式與內容不斷向文化深層次拓展,常變常新。品牌打造與市場潛力的開掘:在保持常規節目風格的同時,開闢第二戰場,走進基層,與廣大群眾進行面對面交流。力推新人,為其提供展示藝術才華的平臺,打造明日之星。組建戲迷俱樂部,提升戲迷戲曲知識和表演水平。以戲曲演員和優秀戲迷為人才資源,成立藝術團,實現戲迷與名家零距離接觸。多媒體聯動與多樣式創作追求:與其他媒體合作,開闢節目廣播版和網上視頻,提供更多資訊和欣賞節目的渠道。不斷探索戲曲文化與電視藝術交融之路,在製作常規節目的同時,創作、拍攝電視藝術片、舞臺戲曲藝術片和戲曲TV,用多樣化的藝術手法展示戲曲藝術的深厚底蘊和無窮魅力。各位專家、各位同行:
非常有幸今天能夠站在這裡,向大家介紹我們安徽電視臺的一檔戲曲綜藝節目《相約花戲樓》,把我們六年來所經歷的苦樂和得失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現代傳媒與民粹藝術的膠合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經過數百年的錘煉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模式,也正是因為戲曲被模式化以後,其表述方式受到了局限,尤其對現實生活,戲曲的表現力明顯減弱。對於年輕觀眾而言,傳統戲曲的表述方式已經失去了吸引他們眼球的能力。那麼,在戲曲不能作為當今人們文化消費的主要娛樂方式的大背景下,製作一檔以戲曲為主的電視節目,如何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又不失戲曲的本味,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眾所周知,現在電視節目種類繁多,競爭也異常激烈。相對於戲曲節目而言,如果只是為了展示戲曲劇種,肯定不討觀眾喜愛。因此,對戲曲節目進行加工和包裝,無疑是一條捷徑。仍然是戲曲,仍然是耳熟能詳的戲劇片斷,但是經過重新打造之後卻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這耳目一新就是在繼承文化傳統的同時予以發揚光大,在保持戲曲本味的同時進行時尚對接。我們安徽是有着豐富戲曲資源的大省,四大徽班進京成就了京劇,黃梅戲異軍突起風靡神州,還有廬劇、泗州戲、皖南花鼓戲、青陽腔、淮北梆子等等,這些戲曲資源便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營養源泉。以戲會友,這就是我們確立的目標和宗旨。繼承與發揚,這就有了《相約花戲樓》這個兼容傳統與現代的戲曲欄目。
我想在這裡補充説明一下《相約花戲樓》的來歷:“花戲樓”原來是安徽亳州一處著名的文物古跡,她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到處雕梁畫棟,所雕的畫面全是三國裏的戲文與人物。這裡原是山陜會館,南來北往的藥材商人打尖歇息,都愛聚在這裡溝通溝通信息,交流交流感情,順帶説説古看看戲。有畫瞧,有戲聽,時間長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花戲樓”。我們在給欄目取名時就聯想到了“花戲樓”所具備的特殊含義以及在安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並在“花戲樓”前面加上了“相約”二字,把她的意義和功能加以擴大,“相約”“花戲樓”就是要在保持“花戲樓”原有的戲曲特色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相約”一詞就是廣邀朋友與戲曲約會,通過“花戲樓”這個平臺相知相交,充分體會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與魅力。
二、個性意識與文化空間的拓展
我們安徽電視臺在1999年中首次在臺內進行了衛視欄目競標上崗活動,在激烈的競爭中,《相約花戲樓》誕生了。當時,在全國省級電視台中,已經有一些戲曲欄目,而且做得都不錯。由於都是上星的節目,我們又要面對同行間的競爭。那麼,如何在強手林立的電視戲曲欄目中立足,便是我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個性化,這是我們的理想,也是我們的追求。同樣是做戲曲,可以各有各的做法。我們的做法是採用解剖法,就是把戲曲的東西進行分解細化。例如,當我們在介紹崑曲《牡丹亭》青春版時,我們的主持人會説一段導語來引入正題:男:牡丹亭上三生路,一往情深逾死生.
女:幸有才人椽作筆,死生至愛遂鴛盟.
男:崑曲為百戲之祖,歷經五百年滄桑,成為人間雅樂,有陽春白雪之美譽.
女:而湯顯祖的<牡丹亭>則是歷代崑曲藝術家最為推崇的經典中的經典,杜麗娘,柳夢梅他們之間那份至純至性至誠至愛,可謂感天動地人鬼共泣.
男: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公佈了一批”人類口述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在十九個項目中,中國崑曲名列榜首.
女:在崑曲的故鄉蘇州,人們在歡欣鼓舞的同時更覺得肩頭的責任重大.這便有了兩岸三地藝術家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
男:中國文學最美麗的愛情神話,纏綿400年的生死至情,就這樣呈現在世人的面前.雖是三言兩語,但已揭示節目的主題,牡丹亭,湯顯祖,崑曲,世界文化遺産,蘇州,青春版,這些關鍵詞足以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隨後,我們就安排主演登臺,表演崑曲青春版《牡丹亭 游園驚夢》中的精彩片斷,以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
女:“游園驚夢”是<牡丹亭>裏的一折,説的是杜麗娘在丫鬟春香的陪伴下,偷偷地來到後花園賞花,夢到一位俊秀書生請她題詩.兩人情意相投,是為夢中情.在青春版<牡丹亭>中,這一段被賦予了時代氣息,且歌且舞,曼妙動人,美不勝收.
男:有請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優秀青年演員沈豐英,沈國芳,俞玖林為大家表演青春版<牡丹亭>上本“驚夢”一折中的“游園 驚夢”兩段精彩片斷。
女:沈豐英,主攻正旦, 沈國芳主攻六旦,俞玖林主攻巾生,三人均都曾獲過中國首屆昆劇藝術節表演獎及蘇州專業團體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的金銀獎.是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小蘭花”團的主要演員,在青春版<牡丹亭>中均有不俗的表現.
男:請欣賞.為了讓觀眾進一步了解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我們採用了電視專題片的形式做了五分鐘的背景介紹,讓觀眾對崑曲與青春版《牡丹亭》的淵源有一個大致的印象。昆劇,又稱崑曲,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是我國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早在元末明初之時,江蘇昆山一帶就有一種稱為“昆山腔”的南方聲腔流行,其後,“昆山腔”經魏良輔,張野塘,梁辰魚等曲家吸收北曲及其他聲腔的優點加以改造,發展成一種新的聲腔,時稱“水磨腔”,後通稱為“崑曲”.明末清初為崑曲全盛時期,獨佔鰲頭達200年之久,清中葉以後,京劇逐漸取代崑曲成為全國流行劇種.二十世紀初,一批熱心曲家出資策劃,在蘇州開辦了昆劇傳習所,聘請著名昆劇老藝人教學授藝,培養了“傳”字輩一代昆劇藝人,使得崑曲命脈得以延續.五十年代,周傳瑛,王傳淞等“傳”字輩老藝術家改編演出<十五貫>一劇,轟動全國,昆劇復生,人稱“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公佈了一批“人類口述及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中國崑曲名列十九個項目之首.乘着崑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的東風,進一步推動崑曲的搶救,保護,傳承和弘揚,2001年11月,有着40多年曆史的江蘇省蘇昆劇團經江蘇省政府批准正式擴大規模並更名為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同年,昆劇院跟江南水鄉古鎮周莊聯姻,每天在周莊古戲臺展演昆劇,讓南來北往的游客一睹昆劇的風采,三年來,周莊的古戲臺天天上演傳統昆劇,成為周莊旅游的一大景觀.作為崑曲發源地的職業崑曲院團,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把傳承昆劇和出人齣戲作為劇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孜孜以求的目標.緊抓兩岸三地藝術家共同合作的機遇,努力將青春版<牡丹亭>打造成經典品牌項目.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緣起2002年在香港舉行的<白先勇説昆劇>的昆劇系列講座活動,為配合講座,香港方面邀請了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一批青年演員做現場示範,反應十分強烈,給著名作家白先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後,白先勇多次到蘇州實地考察昆劇發展狀況,對年輕一代的昆劇演員綜合素質褒賞有加,遂發動兩岸三地藝術家,包括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張繼青,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為昆劇的推廣及弘揚做一次標誌性的演出,以新一代昆劇藝人的青春活力,亮麗而規範的表演,吸引年輕觀眾,使演員與觀眾都後繼有人,昆劇藝術能夠薪火相傳.自去年春季投入排練以來,歷經酷暑寒冬,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小蘭花們經過一年“魔鬼般”的訓練,唱做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令人刮目相看.青春版<牡丹亭>真正體現了策劃者的意圖,在蘇州,在台灣,在香港,青春版<牡丹亭>都激起人們的驚呼, 小蘭花們以其清新亮麗的形象和表演風格獲得觀眾首肯,昆劇這朵古老尊貴的藝術奇葩在21世紀的現代舞臺上重放光芒,風采依然.接下來,我們請該劇的主創人員接受主持人的採訪,圍繞劇目生産、藝術特色以及觀眾特別關心的問題,暢所欲言,以期加深對該劇的了解。
男:中國崑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是我們的光榮,發揚光大更是我們的責任.如何去光大崑曲,一是要有傳承者,二是要有觀眾群,對此,作為中國崑曲故鄉的江蘇,還有蘇州,有什麼具體的行動或計劃?
尹:……
男:湯顯祖的<牡丹亭>問世有400多年曆史了,這部戲文辭典雅,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怕是看不太懂的,你們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與以往的版本區別在哪?
青春就一定是優勢嗎?漂亮就能吸引住年輕觀眾嗎?
尹:……
男:我們知道白先勇是著名作家,曾創辦過<現代文學>雜誌,發表過<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孽子>等小説和散文,他怎麼對崑曲産生這麼大興趣,並親自擔任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人,據説,兩位年輕的主演也是由他發現的?
尹:……
男:青春版<牡丹亭>邀請了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共同打造,而且還投入了2000萬鉅資,這在當今戲劇界堪稱之最,那麼,我想問的是,這麼大的投入能否收回來?值不值得?會不會産生一種導向性的作用,搞戲就得高投入,沒有高投入就不能搞戲了?
尹:……
男:我們知道,湯顯祖的<牡丹亭>很少演全本的,一般到“回生”就結束了,而你們的青春版演的是全本,那麼,後面的戲是怎麼排的呢?
尹:……
在對該劇創作的前因後果以及內幕花絮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藝術欣賞就成了壓軸的大戲,我們在這裡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兩處精彩片斷,讓觀眾對該劇的故事發展、聲腔及表演藝術有一個完整的體驗。
男:青春版<牡丹亭>分上中下三本,“幽媾”是中本裏表現人鬼情的,説的是書生柳夢梅偶然拾到杜麗娘寫真,心生愛慕之情,感動杜麗娘魂魄,二人穿越陰陽幽媾成婚.請欣賞……
男:“如杭”一折是展示杜麗娘,柳夢梅新婚甜美幸福生活的,也是以往老本<牡丹亭>裏沒有的,經過汪世瑜老師的精心構思的“如杭”,甜美,細膩,溫馨,抒情,既有現代的詮釋,又有古代的典麗,請欣賞。
演員與現場觀眾互動,是我們節目的一個亮點,互動的方式是請現場觀眾代表上臺跟戲曲名家學一些戲曲動作和聲腔,讓觀眾親身體會戲曲內在的講究和程式。也許您會覺得動作不規範不到位,但是對觀眾而言,這一招卻會讓他們對戲曲産生興趣,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男:學一招,手眼身法步;
女:練一會,唱念和做打.
男:今天學一招,咱們請沈豐英和俞玖林為咱們傳授一招.有請老師和徒弟登場啦.
戲迷擂臺賽,來自不同地方的不同劇種的戲迷同臺競技,以示高低。這中間,我們穿插了有關文化知識題,進一步強化本期節目的主題。
1,湯顯祖是哪朝哪人氏?答案:明朝江西人氏
2,<十五貫>是哪個劇種的代表作?答案:昆劇
3,昆劇起源哪?答案:江蘇昆山
4,湯顯祖代表作<玉茗堂四夢>是哪四夢?答案: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
5,<牡丹亭>別名叫什麼?答案:還魂記
6,虎丘塔是哪的名勝?答案:蘇州
7,請説出白先勇三部作品的名字?答案:玉卿嫂,畢業,游園驚夢,台北人,紐約客,寂寞的十七歲,孽子等
8,昆劇有多少年曆史?答案:500多年.
這些內容結合起來,就是《相約花戲樓》所要傳達給大家的有關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節目的全部信息。將電視專題片與新聞訪談的手段運用到戲曲節目中,在我們是一個創舉。這種做法是否符合觀眾的欣賞習慣,當時我們的心裏也是未知數。但是我們堅信一條,戲曲要走向大眾,就要放下架子,要讓大眾覺得戲曲並非神秘莫測,她和我們的生活貼得很近很近。令人欣慰的是《相約花戲樓》甫一推出,便受到觀眾的認可,甚至一些戲曲欄目也倣照我們的做法。這又逼迫着我們不斷進行改革,充實節目內容的同時不斷改變表現樣式。在節目播出三十期後,我們隆重推出了一個新的板塊“老焦茶坊”。(插播片花)聽老焦説説古,看小品段子逗逗樂,名家薈萃,妙趣橫生,輕鬆愉悅中領悟戲曲藝術的真諦。繼“老焦茶坊”之後,我們推出的是“老戲老演”板塊,(插播片花)在這一板塊中,我們集中把安徽省主要地方戲曲劇種的一些經典小戲、摺子戲陸續向觀眾進行展示。此舉不僅是為了豐富節目內容,更重要的是為了保存戲曲文化遺産,讓一些瀕臨消亡的劇種和劇目恢復生機。去年,我們又推出了以戲迷日常生活為主要表現內容的電視戲曲系列小品《戲迷范大姐》,以風趣幽默的藝術表現形式觀照現實生活、反映百姓心聲,説説家長裏短,唱唱民間小調,不僅活躍了現場氣氛,也打破了戲曲節目刻板教條的俗套。值得一提的是,自從《戲迷范大姐》系列小品推出以來,受到觀眾尤其是基層觀眾的熱烈歡迎,參演的幾位演員成了《相約花戲樓》知名度提升最快的耀眼明星。(插播片花)。
三、品牌打造與市場潛力的開掘
《相約花戲樓》開播至今已逾三百期,其間,在節目形式和內容體現上曾作過不少調整,為的是能儘量適應不同時期及各個階層的戲迷觀眾的欣賞口味。在經歷了六年的打磨之後,《相約花戲樓》在觀眾心目中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但是,由於受現有條件的局限,許多節目未能得到更好的展開,也限制了節目與戲迷觀眾進行更廣泛和更直接的交流。為更好的貫徹黨的十六大以來提出的“文藝要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路線方針,響應安徽省委、省政府努力“建設文化強省”的號召,在綜合了省內外電視與戲曲專家的意見後,我們決定在保留《相約花戲樓》欄目演播廳錄製常規節目的同時,走出去,深入城鄉工礦,開闢第二戰場,與廣大戲迷進行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社區文化建設是目前群眾文化的重頭,《相約花戲樓》在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統籌下率先開展了“走進社區”系列廣場演出活動,每月一次。節目以戲曲表演為主,同時穿插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社區文明建設情況介紹以及當地富有特色的文藝節目,以求更好的與當地百姓進行溝通。此舉不僅推動了當地社區文化的建設,活躍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也提升了《相約花戲樓》欄目的知名度。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省內各地市舉辦了二十多場大型文藝演出,觀眾人次在數十萬人之上,反響非常熱烈。(插播片花)
安徽是戲曲大省,擁有眾多的優秀戲曲人才,同時也不斷有年輕的戲曲人才充實到戲曲隊伍中來,由於目前戲曲活動不是太多,年輕的戲曲人才難以嶄露頭角,而《相約花戲樓》作為電視戲曲文藝平臺可以為之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同時也可不斷補充節目源,令觀眾有戲曲人才輩出、節目繁華似錦的感覺。我們曾先後舉辦了《黃梅星星榜》和《梨園新星榜》十佳演員評選活動,一大批年輕演員得以嶄露頭角(插播片花)。推新人活動現在也是每月一期,形式上以個人專場為主,內容則匯聚小戲、摺子戲和戲曲劇种經典唱段,並特邀戲曲名家為新人配戲,力求達到教學相長、新人輩出的效果(插播片花)。與此同時,演播廳常規節目仍保持《相約花戲樓》立足安徽、面向全國的精神風格,主體節目以介紹全國優秀劇種和代表性人物以及有關戲曲方面的全國性節慶活動等為主,保留名家名段、專題介紹、現場訪談、學一招等特色板塊,戲迷打擂則擯棄以往不同劇種戲迷一同參賽的模式,改為以劇種為單位進行循環對抗賽,通過周擂、月擂、季擂、年擂産生不同級別的擂主,在增強觀眾的關注度的同時提升戲迷的藝術水平。(插播戲迷打擂片花)。電視欄目的容量畢竟有限,不能完全滿足戲迷之間交流的願望。經過充分醞釀,2002年6月,我們決定為熱愛戲曲的戲迷朋友們成立一個戲迷俱樂部,建立一個平臺,讓戲迷朋友們在這裡互相交流、切磋。我們還先後舉辦了安徽省中老年戲曲票友大賽和大學生戲曲票友大賽,為推動戲曲發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插播片花)。現在,我們的戲迷俱樂部每月活動兩次,經常有外地的戲迷光顧,我們也經常組織戲曲名家與戲迷面對面交流活動,讓演員與戲迷實現零距離接觸。(插播片花)。與此同時,我們以欄目為依託,以我省戲曲演員和優秀戲迷為人才資源,成立了《相約花戲樓》藝術團,走向民間,走到基層,無論是廣場演出,還是小劇場聯歡,所到之處均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呼聲掌聲喝彩聲,聲聲入耳,我們從中體會到了中國戲曲在民間的博大生命力,這也是我們不斷走向民間、走進基層的原動力。
四、多媒體聯動與多樣式創作追求
常變常新,這是欄目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小改小革已不足以吸引現如今非常挑剔的觀眾,因此,必須要有比較大的力度改變目前一成不變的表現模式。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在保留欄目原有的精華同時,與觀眾拉近距離,增加欄目的一些親和力,保證觀眾不會因為節目形式的單調而流失。2003年,我們與安徽生活廣播進行合作,開播《相約花戲樓》的廣播版;(插播片花)。2004年,我們與新華網安徽頻道合作,開通《相約花戲樓》網上視頻,無論身處何方,只要鼠標輕輕一點,我們《相約花戲樓》的資訊和節目都可以一覽無余。除了周期性欄目製作之外,我們還下大力氣拍攝了《悠悠黃梅》、《黃梅半生緣》等多部電視藝術片、舞臺戲曲藝術片和戲曲TV,用多樣化的藝術手法展示安徽地方戲曲藝術的深厚底蘊和無窮魅力。(插播片花)。《相約花戲樓》創辦至今已有五年多了,這期間我們一直在不斷地探索戲曲文化與電視藝術交融之路,有成功也有教訓。經過不斷努力,《相約花戲樓》逐漸被觀眾認可,並因此獲得了第十四屆(2000年)、第十五屆(2001年)、第十六屆(2002年)、第十七屆(2003年)、第十八屆(2004年)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欄目獎,第一、二屆中國電視戲曲“蘭花獎”欄目一等獎以及2000年度全國電視戲曲展播活動欄目二等獎、首屆全國省市電視臺優秀欄目三等獎、安徽省名牌電視欄目等諸多獎項,在全國同類型戲曲欄目中獨樹一幟。
通過六年的藝術實踐,我們也逐漸悟出了一個道理,傳統戲曲如果要想再創輝煌的話,其表述方式就需要加以改進,要在不改變傳統戲曲內核精髓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外部藝術包裝,用時尚化的手段來重新演繹傳統戲曲。比如用專題片的形式介紹戲曲劇種,將風土人情和戲曲成因聯絡起來,以增加節目的信息量;比如用訪談的形式探討戲曲改革和劇目創作,以開拓觀眾的思維和視野;比如給戲曲演員安排伴舞,用來烘托氣氛,以增加舞臺美感;等等。翻陳出新,“陳”就是傳統戲曲,“新”就是藝術表現,戲不能改,但是表現手段可以不同。整出的戲、整段的唱,沒有一定功底的人恐難完全理會,而我們面對的更多的是對戲曲不甚了了的觀眾,因此,在形式上先博取他們的好感,然後在內容上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戲曲的觀眾便會越來越多,戲曲的生命力才會長盛不衰。儘管只是一個電視欄目,但我們所承載的是傳播中國戲曲文化的重任,而在不斷涌現的競爭對手面前,我們如何求生存求發展,追求應是永無止境的,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只要我們實實在在地貼近老百姓貼近我們的戲迷,相信中華古老的戲曲藝術一定會發揚光大的。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做好節目,讓她真正好聽、好看、好玩。(2005年8月1日 安徽電視臺《相約花戲樓》欄目製片人:葉龍)
責編:李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