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上海東視戲劇頻道的《百姓戲臺》欄目開播於2002年。2004年元月,頻道為了適應當代觀眾對中華戲曲全新的審美情趣,決定對欄目實行改版。這時,我們欄目組正式接手《百姓戲臺》。我們首先明確了改版後的《百姓戲臺》欄目定位,那就是:
立足百姓、服務百姓;以熒屏為平臺,展現百姓舞颱風採;以戲曲為紐帶,揭示百姓戲迷情懷;再頌中華戲曲神奇魅力。
為了實現這樣的節目宗旨,我們喊出了“明星也是老百姓,老百姓也可以成為大明星”的欄目口號。板塊設置上我們安排了《明星零距離》、《戲迷也瘋狂》、《觀眾模倣秀》三個板塊。
《明星零距離》:在這個板塊中,我們邀請戲曲明星和觀眾朋友面對面交流。觀眾可以向明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走進明星的內心世界;而明星們除了表演自己舞臺上的拿手好戲以外,還可以向觀眾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多才多藝的一面。
《戲迷也瘋狂》:這個板塊被大家笑稱為是“戲迷明星訓練營”。因為它是一個為熱愛戲曲藝術的觀眾展現個人風采而搭建的競技舞臺,通過欄目包裝出老百姓自己的明星。
《觀眾模倣秀》:這是一個將戲曲知識融入娛樂游戲的板塊。通過讓現場觀眾模倣主打明星的“唱念做打”,從而感受到作為戲曲演員的酸甜苦辣,領略傳統藝術的魅力。
作為周播節目,《百姓戲臺》每個星期製作四十分鐘節目,重播一次。為了辦欄好這個欄目,我們組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緊扣節目定位,從“平民化”入手,把欄目辦成老百姓想 看、愛看、爭看的戲曲綜藝節目。
縱觀當下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不難發現,它們都具有一個強烈的外部特徵——“平民化”。當代的電視觀眾其實早已厭倦了主持人高高在上的信息傳播方式,而只有當傳受雙方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時,觀眾的需要才能得到滿足、得到尊重,也只有這樣欄目才會得到觀眾的認同。
《百姓戲臺》作為一個戲曲綜藝節目,將欄目定位在“立足百姓、服務百姓”上,目的就是要充分體現出對草根利益的尊重。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就要和廣大的戲迷、和廣大電視觀眾交朋友。
我們設立的“戲迷爺叔俱樂部”就是這樣一個讓劇組成員和廣大觀眾交朋友的紐帶。通過“俱樂部”,我們可以廣泛了解廣大觀眾需要什麼樣的節目、喜歡什麼樣的節目,然後投其所好。 具有欄目標誌性特點的“戲迷爺叔”,則起到了觀眾與明星、戲迷與欄目之間的橋梁作用。在俱樂部裏,他既是親切平凡的鄰家大叔,又是一個有號召力的戲迷&&人,觀眾的意見、要求都可以告訴他;而在節目中,他就是你我身邊走來的一名普通觀眾,代表老百姓説出大家最想説的話,問大家最想知道的問題,幫助我們從戲迷中挖掘出具有藝術潛質的觀眾,在熒屏上一展才華。
十歲女孩朱麟飛就是一個通過“爺叔”推薦,並在我們欄目中成長起來的小演員。去年,她在參加我們《戲迷擂臺賽》並獲得五連冠以後,今年暑假,欄目又專門以她為主打明星,做了一期《百姓戲臺》,獲得了二點二的高收視率,在戲迷中間引起了很強烈的反響。這兩天,這個十歲的小姑娘正在參加上海長寧滬劇院的排練,原來她已經被著名滬劇演員華雯看中,擔當她新戲中的小主角,成了名副其實的小明星。
在節目中舉辦《戲迷擂臺賽》是很多戲曲綜藝節目抓收視率的好辦法,它同樣也是我們欄目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舉辦《擂臺賽》並不是我們的目的,而是我們要通過這種手段來推出真正屬於老百姓中間的明星,實踐“機會人人都有”的諾言,從而擴大節目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此外,我們還和主打明星以及他們的家人、親友交朋友,從日常生活的各個角度去了解他們,只有這樣才能挖掘出這些熒屏明星最人性化的一面,觀眾才能被打動,才會對節目有認同感。
青年演員吳愛藝近年來很有觀眾緣,但因為平時為人很低調,所以很多觀眾都不知道,她其實就是當年紅遍上海灘的著名歌唱家吳鶯音的孫女,大家更沒料到,這個名門之後在讀大學的時候居然還因為付不出三千元的學費而和父母抱頭痛哭。吳愛藝本人似乎並不願在節目中多談這些,於是我們的編導和他的父母長談了兩天,終於做通了家長的工作。而且得到了另一個消息,原來由於家族的文藝細胞,吳爸爸吳媽媽都是當年新疆知青文藝兵團的骨幹,而後來吳愛藝的三千元學費就是當年的知青朋友們給湊起來的。錄像當天,吳媽媽吳爸爸的到來不僅打動了吳愛藝,而且還把當年的知青老朋友都帶了來,臺上台下一起跳起了當年在新疆挑過的舞蹈。後來吳愛藝的這期收視率達到了一點九的好成績。
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在節目中就會經常挖掘很多閃光的小細節。例如,我們把著名越劇演員方亞芬資助的貧困生請到節目裏,就會提醒孩子的母親順便帶些小禮物來,結果錄像那天她送了方亞芬兩樣東西:自己在老家衲的鞋底和一隻活的自家養的老母雞。在場的觀眾無不為這對母女質樸的情感所打動,節目播出後取得了二點一的成績。還有一次是為了一隻鳥。大家都知道“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是越劇徐派的經典唱段,錢惠莉不僅自己唱徐派,連他們家的鷯哥都會唱這句,於是我們又把這個寵物寶貝請進了演播室,誰知他不給面子,現場一點聲音也不發,導演沒辦法只好等錄像結束後把他請進沒人的化粧間,用一個單機對着她拍。結果活活折騰了六個小時,就在大家都準備要放棄回家的時候,他突然冒出了一句“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現場所有人都被鎮住了,幸虧機器沒有關,我們的心血沒有白費。看過這段片花的人都忍俊不禁。
我們通過和明星、明星的家人、親友交朋友,在節目中挖掘出了許多明星背後鮮為人知的生活點滴。正是這些生活細節成為了為節目增色的亮點。
還有,我想説的是,“平民化”不是排斥明星,而是我們從“立足百姓、服務百姓”的定位出發,緊緊抓住戲迷觀眾“看名角、聽好戲”的心理,滿足他們的要求,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今年是我們上海著名的滑稽表演藝術家嫩娘老師八十歲的生日,我們決定做一期她的專輯,並在節目中為嫩娘老師過八十大壽。開始大家都沒有刻意宣傳此事,但消息很快在喜愛她的觀眾傳開。錄像當天,嫩娘老師坐著輪椅剛剛進入電視臺大堂就看到許多戲迷帶着鮮花、禮物早就自發地聚集到了電視臺門口,有的甚至把一個三層的大蛋糕都搬到了演播室裏。在節目錄製過程中,當戲迷觀眾們即興用自己的家鄉話向嫩娘老師表達祝福的時候,老人落下了幸福的淚水,我們的節目氣氛也達到了高潮。
二、立足戲劇本體,寓教於樂,把欄目辦成兼具娛樂性和知識性的新型戲曲電視節目。
娛樂性不等於庸俗,知識性不等於説教。我們在辦節目的過程中始終強調一個“玩”的心態。從《觀眾模倣秀》裏簡單地模倣戲曲一招一式、到《戲迷也瘋狂》裏粉墨登場打擂臺再到《明星零距離》裏與戲曲明星精神層面的溝通,欄目的三個板塊設置緊緊圍繞着“戲曲”兩個字,為不同層面的電視觀眾提供了接觸戲曲、了解戲曲的機會,同時,也讓觀眾在游戲中、在參與中找到樂趣。
此外,我們根據每期節目不同的明星特點確立不同的節目主題,依靠明星效應深化節目的主題。例如:我們在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舞臺生活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前夕播出《百姓戲臺徐玉蘭專輯》,恰逢重陽節,因此具有特別的意義。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張洵澎有着一個奇特的家庭組合,兒子是英國皇家芭蕾舞演員,準媳婦是戲劇小品演員,於是我們圍繞“家庭”這個話題向大家展示了這個明星之家的溫馨的百姓生活;滬劇表演藝術家解洪元雖然已經逝世多年,但他創造的滬劇流派藝術卻是傳人眾多,而且在觀眾中擁有許多戲迷,於是我們在舉辦解派紀念演唱會之際,將戲迷中的佼佼者和著名的解派傳人汪華中等一起請到節目中同臺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唱會;還有青年越劇演員王清,雖然自己已經有了大批的戲迷,但卻出生在典型的戲迷家庭,為了他的成才,當父母的曾很費了一番苦心,於是我們就結合欄目的定位和觀眾朋友們探討了社會上年輕人普遍的“明星夢”問題。特別是每逢國定節假日,我們都會配合推出一期主題性很強的節目。例如,去年“七一”和今年的“八一”,我們就邀請京滬兩地的軍休幹部走進演播室,在歡快的氣氛中重溫崢嶸歲月。
三、借助品牌優勢,擴大欄目外延,辦好具有社會效應的廣場型戲曲晚會性節目。
新版《百姓戲臺》開播一年來,産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頻道領導的決策和支持下,欄目組於2005年5月,開創了《同唱一台戲——百姓戲臺場外版》。
《同唱一台戲》不再以《百姓戲臺》三個板塊的模式出現,而是完全採用廣場型的晚會演出方式。每月一次,秉承了欄目一貫的“服務百姓”路線,走向戲迷、走向觀眾,每月一次,送戲進社區。節目由《百姓戲臺》劇組&&策劃、組織,和各個社區的宣傳部門共同完成。在這個節目中,不僅有深受觀眾喜愛的戲曲明星登臺演唱,而且每期節目都會安排當地各劇種優秀的業餘表演人才和專業演員合作演出。
最重要的是,他也是我們欄目《戲迷也瘋狂》的一個重要窗口,很多在節目中涌現出的戲迷佼佼者都可以在《同唱一台戲》的舞臺上讓更多的觀眾認識。
由於戲迷爺叔和各路明星在觀眾中所具有的巨大號召力,《同唱一台戲》每次演出都會聚集到上千的觀眾,成為當地人們的一次重要節日。
前不久,《同唱一台》的錄像,正好趕上颱風“麥莎”登陸,原定晚上七點開演,可很多居民從下午三點就已經到現場等着了。由於風越來越大,當地領導怕出現安全事故,想取消演出,大家都挺沮喪的。但是那麼多熱情的觀眾就是聚着不走,他們實在不想錯過這次看戲的好機會,於是我們頻道郭宇總監當即拍板,演出繼續,時間提前。後來演出非常成功,很多觀眾後來因為演出場地的座位不夠,回家拿了自己的凳子重新回到現場觀看節目。
雖然目前《同唱一台戲》的播出時間是每月只有一次,而且是在中午十二點,但是節目的平均收視率能夠達到一點二左右。隨着,《同唱一台——百姓戲臺場外版》在觀眾中的口碑逐漸升溫,這個欄目也正逐漸成為戲劇頻道的一個新品牌。
四、齊心協力、相互學習,形成具有凝聚力、開拓性的創作集體。
《百姓戲臺》欄目組作為戲劇頻道一個擁有九名成員的大組,在工作中始終堅持分工合作、開誠布公的工作方式。在節目的前期策劃期間,所有成員一起開會討論,對每個選題都必須提出自己的意見。在錄像和後期製作中則堅持導演責任制,所有工種一律服從導演。有矛盾等節目製作結束後解決。節目定期召開研討會和收視率分析會。同時,欄目製片人張佩俐和中年導演在傳授經驗的同時,敢於放手讓年輕人鍛煉,欄目中年齡最小的導演樂文雖然進臺只有兩年,但已經制做出了像《百姓戲臺——徐玉蘭專輯》這樣高質量的節目,收視率也多次超過2,成為頻道青年人中的佼佼者。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到2005年7月,《百姓戲臺》平均收視率達到一點五,最該收視率是二點四,不僅超過了頻道要求的一點零的收視率,而且排名始終保持在頻道第一位。(説明:這個數據的取得是基於目前戲劇頻道是處在上海的有線頻道播放,所以明年年初,戲劇頻道有可能進入開路播放,屆時收視率會進一步提升。)
在接下去的日子裏,我們還要不斷學習,積極籌備新一輪的改版,目前還準備將《同唱一台戲》推向長三角地區,嘗試邀請周邊地區的優秀演員走進《百姓戲臺》。
這次非常幸運,我和我們欄目的另一名年輕編導樂雯能夠代表我們戲劇頻道和《百姓戲臺》欄目來西安參加全國電視戲曲“蘭花獎”的論壇。頻道領導給我們兩個年輕人的任務就是讓我們好好向全國電視戲曲方面的專家老師學習,吸取經驗。今天聽了那麼多老師的發言,讓我們在戲曲藝術和電視製作上又學到了很多東西,眼界也開闊了很多,我非常希望各位前輩能夠對我們的節目和發言提出批評和意見。(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東視戲劇頻道《百姓戲臺》欄目編導 張佩利)(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東視戲劇頻道編導李雋士會上發言)
責編:李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