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八日,星期一,隨着採訪組,有了一次大通之行。
出了西寧的高速路,沒有什麼特別,卻是車上人們談論的話題,看得出來修上堪比東部的公路,象徵青海人邁出了追趕東部經濟的一步。到了縣城,路程走了一半,時程只有四分之一,短暫的柏油大街之後,開始了連綿的山路。
山路崎嶇,流水孱孱,加上遠處已隱約爆出了綠色和更遠處的雪山,本該是美景,卻被我不小心看到了路邊的土屋土墻。説是土做的,便真的只是土做的,不見片磚片瓦。墻上刷着紅色的標語:“社會變化了,男女都一樣”,可憐“好”字的右半拉處已是個缺口,剩下一個更可憐而瘦瘦的“女”字,在墻頭搖曳的雜草之下,被人遺棄了一般。
一片土屋之中,村後的清真寺煞為惹眼,雪白瓷磚,琉璃綠瓦;亮點之後,又只是片片土色,若不是二十世紀的電線、玻璃和五顏六色的塑料,幾乎沒有這個村子還處在二十一世紀的證據。
村裏的娃娃們並沒有電視鏡頭中般成群地追趕汽車跑,路面好歹鋪着些碎石子,大概説明汽車對他們早習以為常,然而我好奇在並非周末的上午他們沒有上學去,只是三三兩兩地在路邊溜達,或是曬太陽;曬太陽的不止他們,大人們也是。悠閒的村旁,溪水也以悠閒的名義緩緩而下,只在中流砥石的地方偶爾澎湃一下,不禁想到曬太陽的人們,農耕農收時候,也該是繁忙的吧。
峰迴路轉,盤旋而上,來到溪流的源頭,是一個水庫名喚黑泉,驚訝地發現,水庫裏還結一層薄薄的冰,蓋一層白白的雪,真所謂“人間四月芳菲勁,山潭冰寒尚未開”。水庫邊的山路曲折而多險,有的路基處幾乎坍成了空心,我慚愧地為自己的坐車捏了把汗,也理所當然地對路旁工作的人們産生一片油然的敬意。
三個小時的路程,終於來到目的地,是一個人口小聚的牧場。來到牧牛的草地,近處的一片已涌起了一汩汩松軟的土包,了解到是鼠洞的禍害,這片草地也因之而退化,找不到可吃之草的牦牛們都去了遠處。其實若不是危害了草場,進而危害了人們的利益,滿山的小土包未嘗不是壯觀的景象。
此處的牛放得甚是粗獷,牛群被漫山遍野地撒開,幾天也不用管,我不禁有了牛會不會走丟走散的擔心。擔心其實多餘,牦牛總是成群地聚在一處,群裏再有個頭領,回欄時點清了群數,便一頭也少不了,而牧工對於牛群的熟悉,大概能不亞於工程師對於公式,音樂家對於音符吧;頓悟在去貴德的路上,我其實也不用費心勞神那半山腰間的牦牛是從下爬上的或是從上爬下的,或者會不會失足摔下陡峭的山坡,它們在那兒,自然有在那兒的道理。山風吹得猛烈,雲彩被一片片趕來又趕跑,人也得躲進汽車裏避風頭,只有穩重的牦牛沉得住性子,埋頭吃草,傲得不看我們一眼,仿佛宣佈它們才是高原的主人。
當山頭開始擋住太陽,任務也已完成,打道回府。高原缺氧又興奮了一天,黃粱一路周公作陪,山路顛簸已不能侵擾我安睡了。(陳小羽)
責編: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