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流傳千年的神秘鳥道
一處候鳥遷徙的必經隘口
| |
大群候鳥遷徙 |
每年,全球有數十億隻候鳥會在自己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跨越洲際的遷徙,其遷徙的距離最遠可達2萬公里,是地球上最壯觀的自然現象。候鳥遷徙時通常會沿着固定的路線飛行,因此科學家們的推測,來自西伯利亞和我國北方的候鳥很可能有三條遷徙路線。東線的候鳥沿大陸海岸線南下,至菲律賓和澳大利亞;西部的候鳥則穿越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進入南亞次大陸和雲貴高原越冬,惟獨中部的遷徙路線一直是一個謎。專家們不知道來自內蒙古草原的候鳥究竟是從哪南下,進入我國的南方。
1999年夏天,幾名江西省吉安市林業局的工作人員來到遂川縣進行野生動物調查。在遂川縣營盤圩鄉,他們發現在每戶村民的屋檐下都有一個鳥巢。這種鳥巢很奇怪,像是一個煙囪。工作人員推測這應該是金腰燕的巢穴。老鄉的話證實了這一點,他們説,這裡的燕子多得很,至少上千隻。但這還不算什麼,每年都會有多達數十萬隻的鳥從附近的山坳裏經過,多得甚至遮天蔽日,當地人稱之為千年鳥道。這令所有人大為震驚。
2000年9月,遂川縣林業局組織有關專家再次對營盤圩鄉的鳥道進行實地調查。當專家們來到營盤圩鄉時,天色已黑,周圍的山頭上卻燈火通明,老鄉們的吆喝聲和鳥的慘叫聲,此起彼伏。當地的老表捕鳥用的是尼龍繩網,用兩根竹竿把它豎起來,然後在網前生一堆火,也有用汽燈和手電的。人站在網前,説有鳥飛過的時候,就用竹竿把它打下來。
第二天,調查人員找到當地村裏一位打鳥高手曾昭明。曾昭明對當地捕鳥的情況非常熟悉,他帶着工作組來到了昨晚的打鳥現場──位於江西和湖南交界處的牛頭坳。專家們發現,如果候鳥要從江西進入湖南,這裡正是一個必經的隘口。難怪老鄉們會選擇在這裡打鳥。
曾昭明對調查人員講:這裡有幾百個網場,一般一個晚上每個網場都弄到幾十斤或者上百斤的。鳥的種類好多,有長脖子的、短脖子的,有長嘴的、短嘴的,高腳的、矮腳的,大個兒的、小個的。
專家們判斷這兩天應該還有大群的候鳥從鳥道通過。通常白天,候鳥都在密林中休息,補充食物。當太陽快落山時,它們會聚集成大群,排成隊形,在星辰的指引下,展開新的遷徙。果然,在當天傍晚,調查人員在營盤圩鄉的山坳裏就目睹壯觀的一幕。在傍晚的時候,他們看到了有很多群鳥遷飛,每一群是幾千隻,總數至少在兩萬隻鳥以上。傳説中的千年鳥道確實存在於遂川。
| |
2005年秋天,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們來到這裡,他們將破解這條千年鳥道的形成之謎。專家們這次計劃在遂川縣營盤圩鄉捕鳥環志。什麼是環志呢?環志就是在鳥的腿上套上一個國際通用的金屬環。這個環很輕,一般給候鳥上的環,重量不能超過它自身體重的3%,否則在長途遷徙中,會導致候鳥死亡。在這個環上標有我們國家的一個主管單位全國鳥類環志中心,還有一個聯絡的地址,北京郵政1928信箱。另外每個環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編碼,如果套有這個環的候鳥在其他地區和國家被重新捕到之後,通過聯絡,我們就可以確認它的遷徙路線。所以説,給鳥環志不僅是我們了解候鳥棲息地,遷徙路線最基本的手段,同時也是破解這條千年鳥道成因的關鍵。
根據多年的調查,候鳥飛過營盤圩鄉主要集中在白露到秋分這一段時間。離秋分還有兩天的時候,我們《走近科學》的記者和專家一起來到營盤圩鄉,等待着今年候鳥遷徙的到來。沒想到上來的第二天,氣溫驟降了10度,雲霧瀰漫,能見度不到20米。但在專家們眼裏這卻是一個捕鳥的好天氣。他們決心仍然按原定計劃上打鳥崗扎網。
根據當地老?的經驗,如果霧太大,那麼就無鳥可捉,但是沒有霧,也捉不到鳥,必須要有一點薄霧,下點小雨,這種天氣下最好捉鳥。這是為什麼呢?這其實與候鳥本身的導航能力有很重要的關係。因為候鳥在數千公里的遷徙旅途中必須依靠多種手段進行導航定位,否則它們根本不可能到達目的地。令人驚嘆的是鳥類的導航定位非常精確。科學家們認為,有的候鳥可能是依靠地球磁場的弧度進行導航,因為磁場會隨着緯度的變化而變化;有的則是依靠地面上的高山進行參照,如果在夜間遷飛則完全依靠星辰定位導航。如果夜空中沒有大霧,星辰出現,候鳥就會修正航向,展翅高飛;所以人們只能在有霧,低溫的惡劣天氣裏,利用燈光模擬星辰的方位,使候鳥誤判方向,進行誘捕。
遺憾的是,秋分前夜捕鳥隊在打鳥崗上只捕獲了十幾隻候鳥,這令隊員們十分沮喪。接下來的三天,仍然陰雨連綿。但專家們卻認為,惡劣的天氣也阻礙了候鳥南遷。這幾天來自各地的鳥群很可能正在營盤圩附近集結,一旦天氣轉好,就會出現一個大的高潮。
秋分後的第四天,營盤圩終於出現了久違的太陽。根據經驗天氣突然放晴,晚上肯定會起一點霧,正是捕鳥的大好時機。
天黑之前,隊員們就上了山。剛到打鳥崗,隊員們就發現網上粘住了一隻小鳥。所有人都十分高興,覺得這是一個好兆頭,今晚一定有好戲上演。天黑之後,所有的燈光都已打開,等待着鳥群的來臨。很快,就有候鳥落入網中。隊員們急忙衝上去,把鳥解下來,以避免鳥的羽毛受傷。一隻接一隻的鳥撞到了網上,所有隊員都興奮起來。當地的老?還學起了鳥叫。越來越多的鳥飛到了網上。前些天集聚在山下的鳥群似乎在今晚爆發出來,各種各樣的鳥在夜空中盤旋飛舞,像在演出一場宏大的交響樂。
轉眼三個小時過去了,隊員們已經捕獲了超過400隻候鳥。這時天空下起了一絲小雨,隊員們急忙把鳥袋放到帳篷內。一旦候鳥的羽毛被淋濕,它們將無法飛行。鳥群還在前赴後繼地衝到網上。有的鳥挂在網上的位置比較高,隊員們必須拉扯大網,讓它掉下來,否則在網上挂得時間過長,會導致候鳥死亡。有的隊員捕捉到一種從來沒見過的鳥,激動得大喊大叫。越來越多奇怪的鳥被隊員們捕獲了,令人大開眼界。
第二天一早,隊員們開始對昨晚捕獲的候鳥進行記錄。隊員們要測量每只候鳥的翼展、體長和體重,然後還要給它們套上一個國際通用的金屬環。把這只上環的鳥釋放後,一旦它在其他的地區或國家被捕獲,人類就可以知道它們究竟是如何遷徙的。
隊員們統計發現,這次捕獲的候鳥共有38種。它們才是天空的主人,幾百萬年以來,它們一直在抒寫生命的奇蹟。在它們柔弱的體內蘊含着驚人的能量和堅韌不拔的意志。最令人驚嘆的是:它們的棲息地都相距很遠,為什麼年復一年,這麼多不同種類的鳥都會自動地聚集在一起,選擇從遂川通過呢?
在歷經4年的野外調查後,專家們終於破解了這個千年鳥道的形成之謎。遂川境內有江西省的最高峰,這就為候鳥遷徙提供了重要的地貌標誌,而且營盤圩一帶地形特殊。連綿的群山正好形成了一個東西貫通的凹形通道,通道出口正好是一個10公里寬的隘口,通往南方;有趣的是,每年秋分前後,這條通道內會出現一股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強大氣流,這股氣流沿着山勢上升,集結的候鳥正好利用這股強勁的氣流飛越隘口,再次踏上遠征之路。還有就在遂川西部山區人煙比較稀少,水系非常發達,整個森林植被保存比較完好。所以候鳥在從這邊遷飛的時候,可以尋找到更多的食物補充能量。
每年秋季,來自內蒙古草原、華北平原的數十萬隻候鳥開始集群往江西遷飛。在山脈的指引下,候鳥們會在遂川短暫地停留。一旦低溫襲來,伴隨着強勁的氣流,鳥群將飛越羅霄山脈,繼續南下的征途。年復一年,在群山間演繹着遷徙的史詩。
來自遂川的最新消息説,今年在營盤圩隊員們一共環志候鳥1688隻,但他們也很擔心,不知道明年有幾隻能平安地返回北方。因為候鳥在遷徙途中,由於體力的透支和天敵的襲擊,本身的死亡率就很高,其中最危險的還是人類為它們佈下的天羅地網。據統計,候鳥從遂川南下的遷徙路線上,至少還分佈有一萬個網場,這一萬個網場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就是一萬個獵殺候鳥的屠宰場。為什麼總有人要獵殺這些候鳥呢?對於這些曆盡千辛萬苦的候鳥而言,給它們自由,比什麼都重要。
(CCTV《走近科學》欄目供稿)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