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星塵”號成功將彗星樣本帶回地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6日 11:16 來源:新華社

“星塵”號返回艙成功攜彗星樣本返回地球

  新華社洛杉磯1月15日電(記者陳勇)裝有彗星塵埃樣本的美國“星塵”號飛船返回艙,于北京時間15日18時許在美國猶他州的沙漠中降落。這是人類發射的探測器首次將彗星樣本帶回地球。

  太平洋時間15日淩晨2時20分(北京時間15日18時20分),在猶他州現場剛剛確認返回艙安全著陸的“星塵”項目設計者鄒哲博士在電話中對新華社記者説:“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著陸,完全按照計劃進行。”他説,在現場的項目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歡呼雀躍。

  通宵未眠的鄒哲話語中難掩激動。“我等了25年就是為了這一刻,”他説。

  據鄒哲介紹,搜索隊目前已乘直升機出發去尋找返回艙。搜索人員在找到返回艙後,將首先將其運往美國軍方的達格韋武器試驗場進行初步處理。返回艙中的彗星塵埃樣本等最終將被送往美國宇航局約翰遜航天中心供科學家研究。

  “到目前為止,這個計劃進行得非常完美,達到了我當初提出計劃的目標。”鄒哲説,“當然含蓄一點,還得等看到樣本後才能報告完全成功的消息。”

  “星塵”號飛船于1999年2月發射升空。2004年1月,該飛船近距離飛過“維爾特二號”彗星時,飛船上的塵埃採集器成功捕獲到彗星物質粒子。北京時間今年1月15日,裝有彗星塵埃樣本的返回艙首先與“星塵”號飛船的母船分離,隨後進入地球大氣層,並在降落傘的幫助下成功著陸。

  鄒哲透露説,如果一切順利,到今年7月初“星塵”項目科學家就可以拿出最初的樣本分析成果。“當然,這些樣本中包含的信息,可能10年、20年都分析不完。這可能把人們對彗星以及整個太陽系歷史的認識向前推進一大步。”

  鄒哲指出,整個“星塵”項目總共才花了2億多美元,顯示了無人太空探測的優越性,“它證明可以用相對較低的成本採集高質量的科學數據。”(完)


這張1月15日由美國宇航局公佈的熱成像照片顯示了準備降落的“星塵”號飛船。新華社/路透

  科學家確認“星塵”號返回艙一切正常

  新華社洛杉磯1月15日電 (記者陳勇)美國猶他州當地時間15日早晨7時(北京時間22時),“星塵”項目科學家已確認返回艙返回後的狀態完好,可能帶回了近百萬彗星塵埃粒子,為研究太陽系的起源等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

  在現場的“星塵”項目設計者、副首席科學家鄒哲博士通過電話對新華社記者説,他已經在猶他州的一個軍事基地看到了重量近50公斤、體積相當於一個罐子的回收艙,並能確認回收艙中他設計的氣溶膠網格帶回了彗星“維爾特二號”的物質樣本和星際塵埃粒子。

  他説:“現在終於可以説,一切都已成功。我們的項目非常完美。”現年65歲、在現場已忙碌了一個通宵的鄒哲説:“我可以去睡個好覺了。”

  據科學家透露,返回艙進入大氣層的速度超過每小時4.6萬公里,是音速的45倍,是有史以來最快的大氣層內飛行物,高速摩擦産生回收艙表面約3000攝氏度的高溫,多次減速造成的劇烈震動,而回收艙則始終經受住了這些考驗,完好地帶回了樣本。

  鄒哲説,目前“星塵”項目工程人員已將回收艙中的樣本包裝好,隨後要把它們送到位於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市的美國宇航局約翰遜航天中心。該航天中心有一個專為“星塵”項目而建的研究室,科學家將在那裏完成對樣本的初步分析。(完)


1月15日,在美國猶他州,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的工作人員搬運美國“星塵”號飛船返回艙。新華社/路透

1月15日,在美國猶他州,放在防護層裏的美國“星塵”號飛船返回艙被搬運到直升飛機上。新華社/路透

這張拍攝于1月15日的照片顯示的是順利降落到地面的美國“星塵”號飛船返回艙。新華社/路透

  【新聞背景】“星塵”項目首次“帶彗星回地球”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記者李宓)按照預定計劃,裝有彗星塵埃樣本的美國“星塵”號飛船返回艙,在遨遊太空近7年後,將於北京時間15日18時許在美國猶他州的沙漠中降落。這將是人類首次取回彗星的樣本。

  彗星探測一直是科學家研究了解太陽系、行星和生命起源的重要途徑。但由於技術限制,科學家直到近年來才開始拿到彗星成分的“一手資料”。去年7月的“深度撞擊”計劃讓美國宇航局獲得了彗星內部的圖片,而“星塵”項目是人類第一次用航天器對彗星進行取樣研究。美國宇航局曾將該項目形容為“將彗星帶回地球”。

  開始於1999年的“星塵”項目總投資約1.68億美元(不包括飛船發射費用),其中約1.28億美元用於“星塵”號飛船的研發,其餘用於項目控制。整個項目由美宇航局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

  1999年2月發射後,“星塵”號飛船就朝著自己的主要目標、當時距地球8.2億公里的“維爾特二號”彗星飛去。這顆彗星迄今僅圍繞太陽飛行過約5圈,其中絕大部分原始塵埃和氣體保存完好,研究該彗星有助於回答太陽系起源等基礎性問題。

  為了實現與“維爾特二號”彗星最近距離的“親密”接觸,“星塵”號飛船繞太陽轉了3圈,跑了34億公里才遇到自己的“心上人”。2004年1月,書櫥大小的“星塵”號與“維爾特二號”彗核的最近距離達到240公里時,飛船上伸出的一個網球拍大小的塵埃採集器,成功捕獲到彗星物質粒子。飛船上的光學導航相機還抓拍了一些彗核照片,作為“約會”紀念。

  此外,在2000年2月至5月和2002年8月至12月期間,“星塵”號還捕獲了太陽系星際塵埃粒子。科學家認為,這些粒子可能保留了太陽系誕生之前的宇宙構成信息。

  在飛行近40億公里後,“星辰”號飛船于15日在距地球11萬公里處將返回艙釋放。母船隨後點燃推進器,開始在一個永久性軌道上圍繞太陽飛行。返回艙隨後將衝入大氣層,“星塵僕僕”地奔向地球,為科學家送回首個彗星樣本。(完)

  【科技點評】彗星研究方興未艾

  從“深度撞擊”到“星塵”號返回艙的歸來,太陽系來去無常的訪客──彗星已吸引了越來越多地球居民的眼光,對彗星的研究,正在太空探索中佔有越來越重的分量。

  如果説,去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的“深度撞擊”項目還有稍許“作秀”和“獻禮”的意味,那麼在太空旅行近7年、行程約40億公里的“星塵”號飛船,帶來的科學收穫則更加豐厚。

  科學家的期盼心情,正如“星塵”項目經理達克斯貝裏在飛船回收艙落地前夕所形容的:“我們就像等候孩子回家的父母,這個孩子離家時還年輕而純真,而現在回家時,卻已掌握了我們太陽系最深奧問題的答案。”“星塵”計劃的設計者、為“星塵”期盼25年的鄒哲博士則説:“彗星研究非常有趣。”

  那麼,為什麼被中國人俗稱為“掃帚星”的彗星,如今引起科學界如此濃厚的興趣和期盼,以至於又是“撞擊”、又是採樣?科學家回答説,這是因為彗星可能包含了我們太陽系、地球以及生命誕生的重要線索。

  首先,彗星是由太陽系誕生後的殘余物質構成,它們來自太陽系外側的柯伊伯帶,那裏溫度保持在零下200多攝氏度左右,好比一個超級冷凍箱,使彗星的物質成分能保持太陽系早期的原貌,研究這些物質,可以部分了解太陽系究竟是怎樣誕生的。

  第二,彗星的最主要成分是冰雪,也就是固態的水,而液態的水是地球生命誕生的先決條件。鄒哲認為,地球剛剛誕生時還非常熾熱,不可能有固態或液態的水存在,然而在地球逐漸冷卻的過程中,可能有第一批彗星落到地球上,帶來了最初的水,就像啟動一個“鏈式反應”那樣使地球上的水越來越多。

  第三,彗星的彗核比較“黑”,也就是説其中可能含有不少碳成分,而碳又是地球有機物和生命出現的必要元素。不少科學家都猜測,彗星也可能與地球上有機物的誕生有關,至少它們有可能扮演“化學催化劑”的角色。

  在古老的迷信中,“掃帚星”往往與人間災禍有關聯,而在科學家看來,彗星很可能帶來生命本身,他們對彗星的濃厚興趣也就不難理解。

  實際上,隨著技術條件的成熟,科學界對彗星的研究一步接一步:“深度撞擊”初步驗證了彗星的彗核中包含太陽系原始物質,並含有碳、氮等生命必要的元素;“星塵”則要採集彗星噴發出來的物質粒子,並將它們帶回地球研究;到2014年,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飛船還將直接登陸彗核,並鑽探取樣。彗星之謎,終將一步步在世人面前解開。(新華社記者 陳勇)

  “星塵”項目徵集志願者篩選星際塵埃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記者李宓)想幫助科學家研究太陽系的起源嗎?想成為首個星際塵埃顆粒的發現者嗎?美國“星塵”項目正在全球徵集志願者,普通人在自家電腦上就可以分析篩選由“星塵”號飛船返回艙帶回的星際塵埃。

  科學家認為,星際塵埃很可能保留了太陽系誕生之前宇宙構成的信息。但科學家迄今尚不知道星際塵埃顆粒到底是什麼樣的,也從未在實驗室中研究過具體的星際塵埃樣本。“星塵”號飛船返回艙除首次為人類帶回彗星樣本外,也將捎回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星際塵埃。

  “星塵”號飛船上有一個由氣凝膠材料製成的網球拍狀塵埃採集器,一面捕獲的是彗星物質粒子,另一面就是星際塵埃顆粒。根據推算,“星塵”號的星際塵埃採集器上應該有大約45個星際塵埃顆粒。與採集到的成千上萬個彗星物質粒子相比,在約0.1平方米大的採集器上找到這45個星際塵埃顆粒的蹤跡,好比在足球場上尋找45只螞蟻,必須搜尋160萬個小區域,然後才能分析它們的化學和放射特性。僅依靠該項目研究人員至少需要20年才能完成這一工作,因此志願者的作用在“星塵”項目中顯得十分重要。

  為此,有關方面設立了一個專門網站(http://stardustathome.ssl.berkeley.edu)。感興趣的人登陸後需要首先進行一個網上測試,通過測試的人將有資格註冊成為“星塵”項目的志願者,並接受網上培訓,然後可以下載一個“虛擬顯微鏡”。“虛擬顯微鏡”能自動連接“星塵”項目網站的服務器,下載需要篩選的星際塵埃圖片。研究小組對志願者的工作量沒有任何要求,做多做少全由志願者的興趣而定。研究人員預計,在志願者的協助下,分析篩選工作只需7個月就能完成。

  據介紹,每幅圖片將首先由四名志願者同時篩選,如果有兩人分別看到了相同的星際塵埃顆粒蹤跡,圖片就會被發給另外100多名志願者進行確認。如果得到其中20人的確認,負責分析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研究小組就會對這個顆粒進行最後的驗證。

  為了表示對志願者工作重要性的認可,幫助發現星際塵埃的志願者作為作者之一,其名字將出現在“星塵”項目宣佈發現星際塵埃微粒的科學論文中。(完)

  美“星塵”項目科學家初驗彗星粒子樣本

  新華社洛杉磯1月17日電(記者陳勇)美國宇航局“星塵”項目科學家17日初步檢驗了飛船返回艙收集的彗星物質樣本,從而確認這個項目取得了成功。

  當天下午,正在休斯敦市約翰遜航天中心守候返回艙的“星塵”項目設計者、副首席科學家鄒哲博士向新華社記者證實,他已經看到了彗星粒子樣本。

  他説:“彗星‘維爾特二號’噴發出的物質粒子以及星際塵埃粒子,在收集用的氣溶膠網格上留下了很多痕跡,我看到的最明顯痕跡約有十多道,小的痕跡有無數道。”早先他曾估計,真正捕獲到的粒子可能有上百萬個,而親眼所見證實了這一估計。

  鄒哲説,為了防範地球空氣的污染,“星塵”號採集到的樣本在運輸過程中一直用高純度、高壓力的氮氣吹洗。約翰遜航天中心專門建立了一個用於分析“星塵”樣本的超凈實驗室。當天下午,樣本在用飛機運到後就被送進實驗室,以後項目科學家也將在這裡完成對樣本的初步分析。

  鄒哲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告訴記者,他可能要在實驗室裏工作一個通宵。“我的心情非常興奮,也非常急迫,”他説。

  1999年發射的“星塵”號飛船經歷了45億公里的“太空長征”。當地時間15日淩晨,裝載彗星“維爾特二號”物質樣本的飛船返回艙,成功降落在美國猶他州的沙漠中。科學家希望“星塵”號採集的樣本能提供研究太陽系歷史的重要線索。(完)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相關鏈結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