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視:
從上世紀50年代起步,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航天大國。在這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中國遠洋測量船的建造是關鍵的一步。它的出現使我國多種衛星,以及載人飛船等的成功發射成為可能。但是它的製造和試驗過程卻一直是個謎,直到20世紀90年代,當年的最高級別的絕密文件漸漸解密,一段塵封的秘史才逐漸打破沉默。
| |
急需遠洋測量船
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今天的《歷程》節目,從1980年我國洲際導彈發射成功,到後來的神五上天,這一系列的重大的科技成就,標誌著我國一躍躋身於世界先進的航天大國之列。今天我們演播室裏就請來了兩位專家,他們不是航空界的專家,因為他們的工作一直是不為外人所知,同時他們所進行的工程呢,也是一項秘密的工程,那麼今天我們請到兩位專家來到我們的演播現場,就是要為大家解密一段歷史史實。徐院士您好,楊老師您好。
短片1:許學彥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第一代遠洋測量船遠望1、2號總設計師。
楊鳳章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708所研究員 中國第一代遠洋測量船遠望號1、2設計師。
短片2:1964年,10月16日一條來自中國的消息震驚世界:這天上午十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
它打破了幾大強國的核壟斷和核威脅,瞬間改變了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喧囂的鑼鼓,歡慶的隊伍,整個中國為之激動和驕傲。
然而,質疑、否定的聲音也開始出現,美英蘇等國嘲笑中國是“有彈無槍”,空有武器而沒有運載工具,並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
這時的國際社會,運載工具已經有了長足發展,出現了“洲際導彈”。所謂的洲際導彈是指射程都在8000公里以上,裝上彈頭的遠程運載火箭,它攜帶一枚或數枚彈頭,在遙控信號的指揮下,可以跨越大半個地球實現準確打擊。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發展中國的遠程運載火箭刻不容緩。
除了遠程運載火箭本身研製的困難之外,要檢測遠程運載火箭是否能真正發揮效用,還需要對它進行全程的跟蹤和測量。這樣我國的陸地已經不能滿足這種要求,只能向世界公海延伸。而要在公海上進行導彈的跟蹤和測量,遠洋航天測量船必不可少。
主持人:我們當時看到一些報道的時候,都會記得,很多人可能都記得,有遠望號測量船,為什麼當時要建造遠望號測量船,必要性體現在哪?
徐院士:當時頭一個問題就是,遠程實驗,要大一點的話,就到海上去了,必須有一個測量船,到海面上去測量,觀測它的整個運行軌跡,落地,落地的準確性,落在哪個地方,跟我們預算的(落點)是不是一致。所以遠程實驗,它的落地,就是這個實驗,做出海隊的實驗。
主持人:離開了航天測量船的話,很有可能這個導彈,它的各種飛行的參數,包括它最後最終的落點,我們都無法去掌握。
楊老師:海洋佔地球的70%這個面積的話,你沒有測量船,你要運行過程中間,你要丟了很多很多。你像衛星也好,導彈也好,它飛行運轉的速度,那是地球自轉的速度很多很多倍,儘管某些衛星,是同步衛星,同步衛星有意識地把衛星的運行速度跟地球的自轉速度,人為地同步,這樣才能夠叫同步衛星,就是定在哪個點,它為哪個點服務。
主持人:都得由地面上發出具體信號。
楊老師:所以就是當時的,我們國家領導層,很有遠見,預料到要發展必須要有配套的,或者説家族必備的-航天測量船。
秘密接受任務
短片3:衛星,遠程運載火箭,航天飛船,所有這些上天翱翔的神奇之物都必須依靠跨越廣闊領域的遠洋測量船進行監測和引導。要想早日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建造遠洋航天測量船成為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1965年,周總理親自指示:“建造遠洋航天測量船”。第二年的十一前夕,許學彥、楊鳳章等研究人員接到任務。我國第一代遠洋航天測量船長達13年的設計和建造從此開始了。
主持人:當時您是什麼時候接到上級下達的命令呢?
徐院士:知道的時候是1966年9月份。
楊老師:1966年的9月20號。
徐院士:都記得了。
楊老師:還沒到十一。
徐院士:當時我們是開始的時候,李志翔黨委書記,兼首長,現在已經去世了,他找我去他辦公室去,講要有一個,任務,他也搞不清,反正非常保密(你)要帶著行李去。找你去七院,報道。要帶著行李去,時間比較長,家裏人都不要講。
楊老師:出差是正常的,出差有幾個特殊,第一票送到家,二要帶行李,第三要帶足糧票。因為那時候要糧票的,不像現在。那是1966年,快到十一了嘛,所以為什麼記憶這麼深呢,9月20號,快到十一要放假了,休息休息,突然之間來這個任務,説是非常重要,秘級別 、非常高,幹什麼?到北京才知道。我們四位就背著行李去了。
短片4:
來到北京後的許學彥、楊鳳章等研究人員主動請纓接受了研製中國第一艘遠洋測量船的任務。七個月後,四人回到了上海。
1967年,上海。十年動亂在這裡全面展開。街上滿是遊行的隊伍,大字報鋪天蓋地。然而在上海弄堂的一座獨立居民樓裏,十幾個年輕人悄無聲息地開始了他們的秘密工作:設計遠洋航天測量船。
遠洋航天測量船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火箭發射又是怎麼一回事?問題接踵而至。所謂航天測量船,就是能夠對高速飛行體實現精確測量。但是要在顛簸不定的大海上,準確測量到超聲速近20倍的高速飛行導彈,這相當於在搖擺過程中,去瞄準和射擊,難度可想而知。
楊:船在海上和陸地上是不一樣的,在風浪流作用下,隨時隨地永遠在運動,而且運動的規律是非正常的,非線性的,數學描繪不出來的。目前為止,仍然不能用統計概論理論來描述。可是它要求這個精度太高了,陸地上都是天天在水泥墩上不動,而且這個目標,現在看來都是四千到八千公里以外的,像手電筒打到八千公里,這個雷達,當時九米多,像一個手電筒一樣,打出來的光柱,我有一個角位移,按角秒算,八千公里以外的線位移有多大,非常多,我這個角度一點點,線位八千公里就非常大。這樣的狀態下,要把高速的目標,海上你看兩萬多輪船,那仍然像個樹葉一樣,波浪的能量,現在沒法用定性理論給它描述出來。所以船在海上總在動,這一動,那麼目標就沒了,我的電磁波現在是微波了,像手電筒一樣就出去了。
短片5:就在這狂躁的大氛圍下,屋裏的科研人員埋頭搞科研,這幾乎是那個年代裏的一個奇跡。前前後後經過了大約5年時間,這一難題終於有了答案。
設計人員採用三級穩定的技術,第一級穩定保證船的穩定,第二級保證測量儀器的穩定,第三級通過數學運算,糾正偏差,三級穩定一級比一級精確,在顛簸的大海上測量船能夠牢牢地鎖定目標。
| |
秘密製造──初步介紹遠望號
短片6: 1974年,遠洋航天測量船1、2設計完成。設計圖紙被送到江南造船廠,在那裏,3000多人開始了秘密建造遠洋測量船的工作。1977年,時任國防科委主任的張愛萍決定將遠洋測量船命名為遠望號。
1979年12月,歷經14年設計建造,花費6億人民幣建造的遠望1、2號全部完成。遠望1、2號總長分別均為191米,噸位均為2萬2 千噸。各種類型天線63種,發電量可供一個50萬人的中等城市生活用電,這完全是中國人自己製造的“海上科學城”!
主持人:通過剛才兩位老師的介紹,我們確實了解到遠望號的測量船,它的整個研究過程是充滿了曲折的,前前後後呢,一共是用了13年的時間,到了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伴隨著我們國家進一步地研究新式武器的工作,那麼遠望號測量船,這艘花費了六億元人民幣,用了13年時間秘密打造的測量船,終於有了大顯身手的時候了。但是我們説時間過去了13年,許老師,許院士當時已經60歲了,所以沒有親自參加第一次工作,再加上您現在的身體狀況,80多歲的人了,我們想請您先休息一會兒,接下來我們還是請楊鳳章老師,繼續跟我們聊一些,有關那次航行的一些具體的情況。
短片7:1980年4月28日,我國進行第一次遠程運載火箭試驗.遠望號遠洋測量船第一次出海接受任務。由18條艦船組成的艦隊向南平洋駛進,這是繼鄭和後,我國船隊第一次穿越赤道,在航行過程中,西方大國沿線出動飛機進行偵察,數十艘艦船一路跟蹤。他們到底經歷了怎樣不為人知的困境與驚險?請繼續收看《歷程-遠望號檔案》。
後有追兵
短片8:
1980年1月中央軍委下達了5、6月間進行遠程運載火箭試驗的命令。
在進行試驗之前,遠望1、2號測量船需要事前到達試驗海域南太平洋,在那裏完成火箭精度測量和數據倉兩項打撈任務。
此時,遠程運載火箭在國際上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為了週密行事,在試驗之前,我國高層領導開始了積極的外交斡旋。
主持人:您説我們發射自己的火箭導彈,用我們自己的船,跟他們有什麼關係呢?
楊老師:1980年的5月份宣佈的時候,我們準備往南太平洋,南緯7度,東京171度,為中心為圓心,畫一個七十海裏的圓,這個圓我要做實驗,希望世界航空航海,在這個時間段都要進入這個區,這是符合國際法的。另外我要到這個目的地的話,我走什麼航線呢,這個航線是通過國內自己制定的,這個是有很多困難的。起碼對整個航途當中,航海的安全要持準,所以我們自己制定了航線。
楊老師:這就像這個圖的線一樣,這樣的話,這個是整個彈道的軌跡,所以我們航線走向是走入直線,是走到這裡折再折。
主持人:幹嗎不像彈道一樣走呢?
楊老師:這就是航海的安全問題,有些地方島嶼,乾濕礁,水深決定你不能走一個直線,彈道理論,在空間走,這個不允許的,航海的航海安全,按照大海圖來確認自己的航線。這樣的話,走的過程當中,要有些靠近某些國家的臨海的範圍要預先打招呼,我們是做科學實驗,請它諒解。
短片9:1980年4月28日。上海吳淞口,遠洋航天測量船隊出海誓師大會在這裡舉行。為了確保安全,我國派出當時最精銳的6艘導彈驅逐艦進行全程護航,它們全部荷槍實彈,進入戰備狀態。這6艘戰艦連同測量船,海上補給船等12條組成了護航艦隊和測量編隊,它們將一同出海南太平洋。
楊:閱兵式,中央首長都來了。整個吳淞口,挂著滿旗,(旗)從船頭的毛燈,到桅桿最高點連起來,桅桿最高點再跟船的尾部連起來,這樣一個長度,形成一個山字形,把信號旗等間距地都挂上,説明整個威武的出師的場面。像古代的戰艦出去以後,各種旗子要升起來,一個意思所有船都挂滿旗,這個確實是場面很宏偉,天氣比較晴。
短片10:這不是普通的航行,這是鄭和下西洋600多年後中國的艦隊第一次穿過赤道地區,同時,執行的又是一個敏感和艱巨的任務,出海前,每一個人都做好了最壞的思想打算。
楊:這次出海,你們每人都不曉得,家屬裏面都規定,每一位要上交五張二寸的黑白照片,我們照這幹什麼,他就講,外交用兩張,因為到哪個地方,一旦船壞了以後啊,靠碼頭,船員要登岸以後,都已經辦完了,我們不知道。另外船上,每一個人,都預備一個,每一條船預備20個裝屍首的,特製的一個塑料袋,將來照片要往上貼的,遇到意外情況,裝到底下,有專門特製的冰庫,裝到裏頭好辨認,後來大家,這個事兒還有危險。為什麼危險?這個敵意狀態還不知道動不動火,當時我們知道,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海軍已經出動,第二號世界上強大的國家,從海參崴也南下。
短片11:中國出海南太平洋做試驗的消息迅速傳開,震驚了世界。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國家立刻做出反應,出動艦隊,開始南下。國際形式風雨突變,這次行動會順利完成嗎?期間又將經歷怎樣的阻撓與驚險呢?
跟蹤、拍攝和干擾
楊老師:在南下過程當中,我們已經得到情報。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最強的一個國家,艦隊已經出動了,並且指使她的殖民國家的艦隊首先出現,所以我們快到南太平洋發佈命令的時候,到南太平洋,就看到有的殖民國家,船號叫243萬噸機的一個電子偵察船,一直跟著我們。
主持人:他也想截獲各種信號。
楊老師:電子偵察船本身呢,術語叫電子偵察船,説白了就是間諜船。就你幹什麼,它都要偵察到,只要你的無線電信號,它都可以接收,然後進行解密,這就是敵我雙方的一種鬥爭手段。
主持人:屬於電子戰了。
楊老師:這個範圍裏。一直是跟著我們的。另外飛機呀,軍艦,三十幾艘,飛機五十幾架次,就轉呀轉啊,一直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飛機在我們的軍艦頂上,攝影師啊,特別是直升機,攝影機門打開,在門外面,一條腿在裏面,一條腿在外面,綁著以後身體很低很低的,就排除我們整個,沒辦法,這就是實戰,戰場上一種敵視和鬥爭上的手段,他要撈情報啊。
主持人:但是按照任何的規定,咱們也沒有説是。
楊老師:因為是這樣的,在國際上只要飛機不是懸停在你的艦艇的周邊尺度之上,它就不是屬於侵犯你的領土權的範圍。有這個規定。
主持人:保持飛行姿態。
楊老師:在船的邊上,不是跟著你的船在上房,這不是違法的,周邊在你的船上,轉啊轉啊,幾個角度轉,轉得很低了,很低了,人都看見了。
短片12:在當時,世界上擁有遠程運載火箭的國家僅有四個,一個國家遠程運載火箭的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制導技術的高低,因此有些國家急於掌握我國遠程運載火箭的各種信息,所以他們才不惜一路跟蹤,處處監視,蒐集電子情報。甚至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楊老師:我舉個例子,這個電磁波干擾這麼嚴重,我們上邊有一個短波天線,三十千瓦公里,它一開機以後,手拿一個燈泡,沒有線,屁股上有一個線頭,這個燈泡就亮了,説明感應場強,足夠使電燈自動發光。
主持人:我的天哪。
楊老師:所以這條船呢,駕駛人員,屏蔽白大褂,駕駛時的前窗子是屏蔽瓦,有的接線接得不好,就是藍火花,所以這個感應場強就那麼大,所以電磁兼容那不就更重要了嘛。一方也措施了,搞背景磁場,電磁場干擾你,叫你做不成啊。
主持人:我們就不能干擾它嗎?
楊老師:這個期間我們要採取我們的對策,不是干擾,是採取我們的特殊的頻段,就是你干擾不到,你的干擾不起作用。這就是屬於電磁對策裏的一種手段。所以整個來講,這是實驗當中,這都排除了。最使大家不滿意的,參試員,最恨的當時在南海,敵方,世界上最強大的我們的對手,放了很多很多聲納陣,露在水面上有各種各樣的,有蘑菇狀的,有傘狀的,有不倒翁,多得很,這個時候呢,我們已經疲勞了,有的時候技術人員,在甲板上,聊聊天,聊聊家常,同時有的聊聊業務,因為知識分子往往一聊就聊到業務上,來自全國各個方面了,這個對我們很不利,你一講的時候,它會聽到的,聽到以後,從聲學轉換器,變成電學,上面有一個天線,這個天線發出去以後,它在附近島嶼,它的殖民地國家,有接收站,你的一切秘密,它不在現場就能知道。這個事兒呢,艙室員,不要上甲板了,在艙室裏休息聊什麼都可以,到甲板所以你不要吱聲,所以大家像啞巴一樣。
楊老師:一個航行這麼長時間,大海裏什麼也看不見,連人影也看不見,説得難聽,連鬼影都看不見,那確實是寂寞呀,什麼叫寂寞,什麼叫以人為本,確實我有體會。往那一看海和這個天就連成一片,什麼都看不見,特別到赤道的時候,氣候也古怪,來起一片雲子就下大雨,下完就沒了,晴天。所以這個時候,人的心理狀態受這個約束以後很氣憤,就是國家的主權,民族的自強,在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什麼叫強大,人欺負你捏到脖根來了,所以大家很憤恨,但是反過來講,大家確實認認真真地把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
短片13:經過20多天的遠洋航行,船隊最終平安到達試驗目的地:南太平洋。這一路,船隊共遭遇飛機跟蹤53架次,艦船干擾31艘次。然而這一切還遠不夠。當試驗船隊到達試驗地區??南太平洋時,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艦隊已經事先到達這裡。
楊:我們的目的地坐標是向世界宣佈了,但是宣佈的範圍啊,是70海裏的圓,半徑,70海裏的圓很大,所以我們就在圓的區域裏面,做了各種各樣的演練,演習和訓練,沒有真正到落點處,不能暴露,這就是佯攻,假的,只是在周圍活動,所以我們不友好的國家,一直想強佔我們的落點處,落點處誰靠近,數據倉掉下來以後,誰搶到,誰受益啊。
主持人:咱們國家的東西,只要他先搶到,也算他的。
楊老師:那當然,你有能力,別的國家做實驗,你撈到你也享受。因為這個公海,就是這樣。不是在你國家領土。
短片14:顯然,對手是為了數據倉而來的。數據倉是這次試驗中,火箭自身攜帶的一重要部件。它記錄了試驗的各種數據,這些數據對提高火箭發射精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異常珍貴。
數據倉在火箭進入飛行最後階段時,會自動脫落。根據國際規定,凡是在公海上脫落的數據倉,任何國家得到都可以視為己有。而數據倉又是整個試驗中最最寶貴的部分,因此,一場關於數據倉的惡戰在所難免。
| |
580行動開始
短片15:為了抓緊時間,1980年5月17日,中央果斷決定第二天即5月18日北京時間上午十點整準時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然而,就在此時,遠在9000公里以外的南太平洋上空還是陰雲密布,十分不利於測量船在海上的跟蹤和測量,明天的行動會成功完成嗎?
主持人:我們知道導彈發射也好,衛星發射也好,它非常講究天氣情況。那麼當時外部的來自一些其它國家的一些干擾基本上被排除了,天氣允許嗎?
楊老師:當時決定,時間也明確了,是發射的是早上10點發射,在前一天晚上,南太平洋附近的話,一直是滿天烏雲,大家都愁壞了,烏雲不説還老下雨,還不散。結果呢,因為整個的實驗呢,要從發射點到落點最好全程啊,做實驗啊,要取得數據,特別是光學數據,最怕雲彩,所以希望晴天,從發射場到落點,這樣9000公里以外的全程啊,你説都是萬里無雲這不可能的,多方面都要照顧到。所以發射場那天酒泉天氣可以,到落點呢,這一點就不行。
楊老師:但是就請航海保證和氣象保證,這個船的氣象保證也是其它船沒有的。
船的自身有全套的氣象,什麼衛星、雲圖接收系統,氣象傳輸系統,高空氣球探測,氣象探索全有。這些參數,外力因素,幾個氣象專家,經過反復分析論證以後,就排完了,向中央報,明天十點鐘,肯定雲彩會散開,天氣會晴朗,幾片烏雲在飄動,符合實驗條件。大家説你是不是吹牛啊,滿天都是烏雲。
牽制美國軍艦
短片16:按照預定安排,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發射進入最後階段,各方準備就緒。此時9000公里外的南太平洋海面上,中國18艘船已慢慢接近預定地點,開始對落點進行包圍和布戰。然而,就在離預定發射時間還有一個小時的時候,意料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
楊老師: 1980年5月,5月的規定是早上十10點,這就有一個故事情節了,當時就是訓練,訓練就不暴露我們真實落點,結果呢,在訓練當中,敵方的一條,有三條驅逐艦,跟著不放,你走哪跟著哪,這樣的話,我們進入落點真正的布戰就很困難,所以就採取一個戰術,我們決定有一條導彈驅逐艦,主動跟對方拉關係,結果兩家就建立友好,友好以後呢,雙方兩頭靠近,最後兩條船靠幫,請對方艦上的所有領導到我艦上來,友誼聯歡,其中酒肉菜敞開,特別是我們的名牌,青島啤酒。這一招啊,就把對方有關的領導啊,就喝得蒙頭轉向,實在是太好喝了,不放手地喝,最後臨走的時候,送了好多箱。
主持人:咱們是專門帶了一堆青島啤酒。
楊老師:這是出海本身按照國際遠洋標準供給的,因為這條船,續航力是18節航行,一萬八千海裏的航行,出去18節,出去跑地球跑一圈,不靠任何國家的,吃的喝的用的要帶足,我們吃的喝的一百天,當然是有吃有喝了,結果當對方來了以後,高興不得了,走了又送,送完了我們回來了,這時候我們的其它船,都各就各位,佔領了我們的落點。我們只是一條驅逐艦不派用場,它已經立了戰功了,穩住了形勢。
捕捉飛行軌跡
短片17:穩住形勢後,船員們還擔心最後一件事,那就是天氣。大家抬頭看著天,期望奇跡的出現。真是如有神助般的,快到十點鐘的時候,烏雲裂開,慢慢呈現出清澈的天空。
上午10點,導彈從酒泉基地準時發射,當導彈一露出地平線,遠望號上的引導雷達天線就第一時間撲捉到火箭。這時船上的所有設備像向右看齊一樣,都跟蹤目標,“雙頻捕捉目標”“精密儀器工作正常”測量船上報告正常工作的聲音不斷響起。遠望船緊緊抓住了高速運行的火箭。
楊老師:這張照片怎麼回事,當時各就各位。船上有一個記者,他沒有站位。我在指揮控制中心,就看整個的軌跡呀,彈道軌跡,這是理論彈道,理論彈道算出來的,在熒光屏上裝好了彈道以後,從起飛,從地平線一超過,就抓住目標,就27秒左右抓住目標。結果看到這個亮點,這個彈一直在我理論線上跑,跟這個一樣,完全吻合。所以我們的彈道理論也是非常成熟的。
楊老師:那麼這個畢竟在實驗室裏,在房間裏,我們有一個記者,他呆著沒勁,他就在外頭看,看不見,突然間説,那邊有一個亮光,拿照相機就往腦袋上一頂,乾脆又沒有不管它了,他也抓到了,就隨便這麼捏捏,就捏出來了,所以這張照片呢,包括實驗基地都感到珍貴。所以我們作為有心人,要了一張,保存這個已經是20多年了,25年了。
主持人:頗有紀念意義啊。
楊老師:紀念意義不説,這個確實能能看出我們國家,這個實驗的成功概率。整個航天測量船,百分之百的成功率,這個世界上都沒有的。
打撈數據倉和測量精度
短片18:此時嚴陣以待的四架超黃蜂飛機,三艘打撈快艇,已經出動。他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數據倉,並要進行迅速打撈。這是決定這次行動成功與否關鍵的一步。成功發射後的火箭正飛行在幾千米的高空中,裝有飛行重要參數的數據艙,自動從火箭的頭部分離。
楊:數據倉落海以後,一般的,我們在落點之前,飛行快落點之前的話,我們的四架直升飛機,快艇就起動了。按照計算的理論,彈道和實測的理論彈道,推算落點以後,直升飛機和快艇是逆行前進的,這就要有點不怕死的精神。
楊老師:彈道向我這面來,我飛機和快艇向它迎面去,這樣才能最短時間,最近距離發現它。所以快落之前的話,船上的測控系統,把飛行軌跡報給飛機,也報給快艇。所以呢,在落點之前,已經就發現它的軌跡,落點落下來的時候,這個衝擊能量非常大。當時衝擊出來一個水柱,幾百米高。
主持人:幾百米高的一個大水柱。
楊老師:這個水柱斜向可能是接近七度左右吧,要斜過去,這個聲音很響。這個水柱上面有點像蘑菇頭一樣,所以這是落點,僅僅一個彈頭落點。
短片19:10時54分,火箭到達預定水域,與此同時,測量船向指揮部報告了落點。經計算,落點誤差遠遠低於火箭研製部門提出的誤差指標。
此時,在不遠的海域,超黃蜂飛機垂直懸停在離洋面30米的空中,蛙人正在緊張地打撈數據倉。(導彈飛行+導彈落入+船內工作+打撈數據倉)
本來用的一種方案是快艇把它拖回來,拖到母船上,母船也向它移動,後來這個方案太慢,還是飛機快,後來直升飛機把臍帶抓起來以後,用直升飛機吊過來。我們飛機上的蛙人下來,把這個數據艙臍帶係好。
短片20:至此,這次行動宣告圓滿結束。從那一刻起,中國有了自己的遠程運載火箭。中國酒泉基地,南太平洋18艘船隊裏,一片掌聲。第二天《人民日報》專程增發號外:慶祝我國首枚遠程運載火箭試驗成功。
賀電與震驚,震國威──巨大的軍事意義
主持人:咱們中國這次成功之後,外電有很多的評價嗎?
楊老師:中央電視臺首先發的賀電,國務院、中央軍委,這個材料都寫出來了。國際上那確實是震驚,沒想到中國這麼短時間,一次性成功。我們用了13年,美國接近20年。
主持人:他們怎麼評價的呢?
楊老師:沒有想到中國的戰略武器這樣的一次成功,也沒有想到中國的航天測量船這麼短時間內,一次性成功,而且全部國産化。那確實是個奇跡。當時國際上轟動得很厲害了,不管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對感到中國是一個奇跡,所以當時回來以後,確實特別高興,回來也有一個慶功會,閱兵式啊,在吳淞碼頭,中央賀電,中央領導都來。後來我們到日本去,或者日本到中國來,日本,是公開講,日本當時是造船大國,到現在我日本還沒有像你們遠望號航天測量船,我還沒搞出來。這條船,當時確實實踐證明,它是一個活動的科學城,所有我們國家的實力,水平都在這個船上反映出來了。不光冶金業、機器製造業、電子工業、航海業,還有航天事業。
主持人:對我們國家的軍事意義來説?
楊老師:那就不用説了,有了這個東西,説明火箭的助推能力,戰略武器的射程,這個東西彈頭,裝什麼,它就起到什麼樣的威懾能力,裝天梯就有天梯的作用,裝核彈頭就是核彈頭的作用。所以從那以後,中國有洲際導彈。
主持人:就是有了彈,這個彈還能夠扔出去,解決了這個大問題。
短片21:遠程運載火箭作為我國航天事業重要一部分,為我國航天技術的整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後衛星的發射,載人航天飛船的成功試驗讓我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航天大國。痛失航海時代的中國,在航天時代大步發展。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國的遠洋航天測量船和一批批默默奉獻的遠望人。
25年來,遠望1、2、3、4號船44次遠征三大洋,累計航行100多萬海裏,相當於繞地球40多圈,50余次執行航天發射的海上測控任務,測控成功率達100%,遠望人和他們的遠望船一同創造了世界航天測控史上的奇跡。
(CCTV-10《歷程》供稿)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