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動物墳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6日 11:14 來源:CCTV.com

  貴州關嶺,一個令世界考古界都感到驚奇的地方,這裡集中埋藏着億萬年前不同生活環境的生物化石,且保存極為完好,包括海百合纖細的莖幹、柔弱的冠,一切宛如生前。是什麼使這些生活在深海、淺海以及陸地的生物都選擇這裡作為生命的歸宿?

  在貴州關嶺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地方叫做臥龍崗。這裡的人們有一種特別的營生:挖海百合的化石。這種遠古時代的動物化石非常好看,當它從岩石中被剝離出來的時候,便成為一種好賣的商品。不過,只能是在“地下”交易。

  大量不同生活環境的遠古生物集中埋葬在貴州關嶺

  1998年的某一天,兩個農民在挖海百合化石的時候,挖到了另一種化石。在當地,沒有人見過這種既像魚又像龍的東西。很快有人出價300元收購了這種化石,緊接着,一個不明身份的人用20萬的價錢把它買走。這個價格驚動了當地村民,當地政府得知後,立即找來了考古專家,經考古專家證明這是生活在2億年前的古生物:魚龍。


挖掘現場

  在長嶺山崖的壁面,地質工作者還發現了被破壞的岩石層,岩石中有大量的生物化石,他們把這些化石收集起來,存放到陳列館裏。

  並不需要作更細緻的研究,學者們依據這些化石殘片就做出了判斷:關嶺,存在着極其豐富的生物種類。隨着調查的深入,人們發現:離臥龍崗不遠的地方,幾乎整座山頭都被生物化石填滿。接着,其他山頭又不斷傳來發現新化石的消息。漫山遍野的化石,讓學者仿佛置身於一座巨大的遠古動物墳場,屍體密密層層,望不到邊際。

  這果真是一個陸地動物的墳場嗎?學者們根據對化石的進一步分析,推翻了這個假想。因為從關嶺挖掘到的化石種類上來看,除了少量陸地植物外,更多的是具備游泳特質的水下動物化石。2億多年前,當這裡還是一片汪洋的時候,眾多生物便已經在水下沉睡了。

  更為令人疑惑的是,關嶺的生物群大部分生活在深海、淺海,也有一些來自陸地。這些種類不同、生活環境迥異的遠古生物,怎麼會合葬在同一個地方呢?究竟是什麼力量,建造了這樣一座動物墳場?

  經過研究,地質學者得出結論:像關嶺生物群這種保存十分完好,種類異常豐富的遠古化石庫在世界上還是首次發現,尤其是生物群中種類和數量都十分豐富的魚龍,在其他地方更是近乎絕跡。關嶺──究竟具備什麼與眾不同的特性,才使得眾多億萬年前的生物聚集而來呢?


魚龍化石

  幾億年前的地球上,難道有像死水一樣波瀾不驚的海洋嗎?

  了解一個人,必須知道他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環境。同樣,想了解這些合葬的生物,必須了解它們究竟存活在怎樣的生態環境之中。地質工作者的方法是:以這個動物墳場為中心,劃定一個方圓幾百公里的圓圈,對岩石、地層結構展開調查。

  通過分辨水中岩石和陸地岩石的特徵並進行標識,地質學家劃出一條曲線。曲線的一邊是大海,另一邊則是陸地。曲線的拐角處,就是遠古生物的墳場──關嶺。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種説法:這些生物本來分散在各處,只是在死亡的時候才來到關嶺。如同傳説中的海龜,死亡時要接受神秘的召喚,游到一個只有它們知道的埋葬場一樣。神秘的關嶺,果真能安置這些生物的魂靈麼?2億年前,關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讓地質學家們的感興趣的,是圖表上關嶺的特殊地形。

  地質學家們在實驗室裏模倣關嶺生物群的生存環境,建造了一個喇叭口狀的地貌,以現代海洋動力學的原理模擬海水流動,試圖揭開關嶺生物合葬之謎。

  在水流的作用下,代表關嶺的拐角處把沖刷進來的泥沙雜物等保留下來,這很像海洋中的回水灣現象。回水灣中很少會見到動植物。即便是死亡,水下動物被捲入海灣後被海水腐蝕,骨骼也會因水流衝擊而無法完整地保存。也就是説,這些活躍的魚群根本沒有讓自己的身體永垂不朽的條件。

  然而,在關嶺的生物化石中,即使看起來最不經風浪的海百合,也依然能夠完好地保持它生前的形態。海百合纖細的莖幹、柔軟的冠部提醒地質學者:即使輕微的海浪拍打,它們死後的身軀也承受不了多久,想變成化石,就更是奢望了。

  就在地質學家為此困惑不解的時候,一塊在同一地方發掘到的菊石化石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放大鏡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菊石修長的身材。這種現象表明:這個能看到全部身軀的菊石,是豎直地停留在它的水下墳地裏,直到億萬年後,變成化石。顯然,這些菊石生存的水下環境是極其安寧的。

  依據地質學的觀點,水的動力一定會在岩石上留下痕跡。於是,地質學者開始面對動物墳場的岩石,仔細觀察它的結構。

  考古學者王尚彥認為:岩石中有許多水平層理,這種水平層理是由於沉積物懸浮狀態經過極其漫長的時間沉積下來的。

  面對這細膩的岩層,不禁讓人們又産生了新的疑惑。幾億年前的地球上,難道有像死水一樣波瀾不驚的海洋嗎?

  關嶺的遠古生物,原來是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中生存

  為了破解謎團,考察小組開始剖析岩石的物理成分。這時,一個重要的發現浮出了水面:斷層中有一層岩石的顏色非常深,明顯含有炭質,跟普遍存在的淡黃色岩層有着明顯區別。經過分析確認,這是典型的缺氧環境的表現。於是,有學者立刻聯想起了另一塊死亡姿態奇特的魚龍化石。

  大部分魚龍化石,都是尾部松弛下垂,肢體平攤,頭部自然俯臥,看不出痛苦,更不會有劇烈掙扎的痕跡。而雲嶺化石中卻有一條魚龍化石呈現出肢體扭曲的奇異死亡圖景,這曾讓地質學者費盡猜疑。然而,水下缺氧環境的發現,最終使他們找到了這條魚龍離奇死亡的答案:窒息而死。

  從窒息死亡的角度推斷,這片水域應該是安靜到了幾乎沒有流動的程度。只有這樣,水下生物才會出現因缺氧而窒息的現象。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麼,關嶺就不是一個開放的海灣,而是一片封閉的水域。為了進一步求證,地質學者將科學統計得來的資料輸入電腦。結果,果真出現了和預想相吻合的一幕。

  關嶺的遠古生物,原來是在這樣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中生存。於是在關嶺之外很少看到類似的生物化石這一現象也就不難解釋了,因為,它們根本就無處逃遁。沿着這個線索,專家們反復考證,這個隱藏了億萬年的動物墳場的秘密,終於揭曉了: 2億多年前,關嶺一度與大海相連。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海水逐漸退去,關嶺最終變成了一片完全封閉的水域。遠古時代,關嶺屬於熱帶氣候,十分適宜生物的繁殖生長。然而,封閉的環境使得水下空間變得擁擠不堪。一些如魚龍之類的深海動物,便因此窒息而死。同樣由於缺氧的緣故,沉積在海底的生物腐爛速度變得極其緩慢。骨骼還沒來得及被分解,新的沉積物就又覆蓋上來,使其有效地與氧氣隔絕,從而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那些不同年代、不同水域、不同種族的生物才會沉積在一起。

  一場毀滅性的意外導致關嶺生物群迅速走向了終結

  就在人們以為關嶺生物群研究即將告一段落的時候,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在關嶺,三疊紀岩層的厚度為1000多米,可埋葬關嶺生物群岩層的厚度居然不到10米。也就是説:在漫長的地質時代,關嶺生物僅僅曇花一現地出現在這短暫的100萬年之間。

  關嶺生物群所屬的三疊紀,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100萬年和2億年相比,的確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間。100萬年的光陰匆匆而過,關嶺生物就在這片天空下突然消失了。

  從化石的殘片上可以看出,關嶺生物已經發展成熟,但從事物的進化規律來分析,它應該有一個逐漸衰敗的過程,為什麼會沒有任何先兆地突然消失了呢?

  關嶺生物群産生於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關於三疊紀的開始要從二疊紀的結束説起。

  二疊紀末期,一顆隕石撞向地球,飛濺的塵埃瀰漫在空中,火山、海嘯、山崩相繼爆發。也有人懷疑那顆隕石是否存在,但學界公認的一個事實是:那個時代,地球上的確發生過一場空前絕後的火山爆發。地質學家認為,這場浩劫的到來並非偶然。二疊紀末期,延續了2億年的生物已經到了它們生命力的末端,同時,過度的繁殖也讓二疊紀時期的地球難以承受。即使沒有火山爆發,也會有其他的災難等待着二疊紀的生物們。

  物種的滅絕為生命的重新滋長提供了空前遼闊的空間。在沉寂了長達近2億萬年之後,三疊紀生物開始爆發般地生長。最初,關嶺還沒有形成後來的封閉空間,它依然與海洋相通。這裡沒有洶湧的波濤,大量的微生物、海藻首先到來,接着是逐漸高級的雙殼類,海百合和魚類,最後才迎來最高級的生物魚龍的出現。經過近100萬年的時間,自然的規律又讓關嶺生物群走近它們生命的盡頭。

  是什麼因素讓關嶺生物走向終結?野外地質小組一次偶然的露營,給這個疑問帶來意外的答案。

  地質小組的成員們在河谷裏面露營,天亮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段岩壁上的石頭形狀非常奇怪:兩塊岩石本來是一個層位的,現在卻像大餅一樣被卷了過來。這在地質學上叫做滑塌構造,包卷層理。産生這種構造一定是岩石在水下時曾經發生了強烈的震動,巨大的動力把岩石掀過來,後來水慢慢地退去,泥土變幹就形成了包卷層理。

  可以斷定,是一場毀滅性的意外導致關嶺生物群迅速走向了終結。在這場意外中,關嶺生物群全軍覆沒。這個熱鬧了近100萬年的地方,在2億年後,變成荒涼的群山。

  海百合和魚龍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強者和弱者

  這些遠古生物中,最令學者感興趣的是海百合和魚龍。

  目前在關嶺發現的最大的魚龍化石顯示出了這種生物的霸氣:其頭部向前延伸成一個細長的吻,便於捕食;腹部發育出槳狀的強有力的鰭,提供快捷的游泳速度;背部具有堅硬鈣化的脊椎,以支撐它龐大的身軀;尾部細長,大大增加了它在水中的靈活性。這只魚龍的總長超過12米。 而海百合化石則顯示這種生物是極其柔弱的。今天,我們還能見到活的關嶺生物麼?

  19世紀中葉,西方考古學界傳來了一個消息:大西洋的漁民在一次出海中,捕撈到了一種酷似百合花的生物。經過鑒定,這就是被普遍認為早已滅絕的海百合的後裔。一種出現在2億年前的遠古生物,居然存活到了今天。這個發現讓地質學家十分困惑。為什麼海百合的生命力強悍到可以抗衡地球演變史上無數次毀滅性的災難?

  長久以來,學者們一直傾向於認為,海百合是以固定在一處而不四處遷移的方式生存,但又無法解釋為什麼定居的海百合能遍佈世界各個角落。

  最終,關嶺生物群的發現為地質學家找到了答案:海百合的確是固定在一個物體上生存的,只是,他們固定的物體通常是隨波逐流的樹榦。這種被動的生活方式看似沒有自主選擇生存環境的權利,實際上卻最大限度化解了生存的風險。

  魚龍的情形則完全不同。作為食物鏈中的最高等級,它當然可以選擇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生存。於是,所有的魚龍游進關嶺這個安逸的伊甸園。但這個伊甸園並非永久不變,肆意的掠奪和無序的繁殖使得它最終露出毀滅的跡象,水域封閉,窒息死亡只是毀滅的前兆,絕滅的命運是註定的。

  力量的強大,竟然和生命的脆弱聯絡在一起。2億年前的關嶺生物群,不經意間,幫助我們洞悉了自然的另一層玄機。

  三疊紀的結束,意味着水中生物稱霸的時代已經終結。侏羅紀緊隨而來,陸地生物從此開始統治這個星球。恐龍,地球史上最大的生物登場了,而地質史上另一場無情的滅絕也在漫長的地質時間裏等待着它們。

  關嶺生物群就像我們走夜路時遇到的一個陌生同類,在與我們進行一番交談之後就分手。最初,它們給人的感覺是遙遠而神秘。直到最後我們發現,它們的故事並不陌生。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

責編:戴昕

相關視頻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