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拿着《生死隧道》選題表請製片人張國飛簽字的時候,他沒有像以前那樣很快的簽下名字後遞給我,隔着會議桌,我看到他在思考,難道是他突然對這個節目有了疑義?還是……?我有些不安,不知道等待我的會是什麼?
過了一會,我回到辦公室,手裏握着選題表一種感動悄然升起,看著製片人簽字欄上滿滿的註解,我知道這是張國飛對我的期望、對節目的期望。
為了把節目做得盡可能好,出發前我反復和採訪對象、當地政府、施工單位聯絡落實採訪內容。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我定下機票,天氣預報説我離京那天昆明會有雷陣雨,我心裏暗想天公不作美啊。誰知道這只是開始,更麻煩的事情還在後頭呢。
![]() | |
編導:謝君 |
按照事前計劃,第一天採訪獲救的被困工人。沒想到一大早趕到施工單位卻被告知12名工人外出療養至今未歸。沒有主人公,節目怎麼辦?沒辦法只好一邊拍空鏡頭,一邊做施工單位領導的思想工作。好説歹説了四個多小時才得到一句“不知道晚上他們會不會回來,你們明天下午再來試試看吧”。
為了多幾分把握,第二天一大早我和搭檔喬永林提前來到工人居住地,幾個工人模樣的男子看到拿着攝像機的我們急忙躲進屋裏,直覺告訴我,他們就是我要採訪的主人公。
終於開始採訪了,我悄悄地吐了口氣……
在隧道深處,塌方現場,獲救的被困工人面對攝像機坐了下來,開始講述那難以忘記的黑色記憶……
漸漸的我意識到他們躲避的不是我也不是攝像機,而是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一段黑色記憶。“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我不是他們,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危難時刻,所以我想無論怎麼假想,都將無法真正體驗到被困者當時的情景。那是怎樣的一種處境?那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幸虧有了搭檔喬永林,他用攝像機把隧道現場的畫面、採訪對象回憶的聲音全都真實的記錄下來。雖然無法完全體會當事人當時的心境,卻可以真實的講述這個真實的故事。
5天之後,我們回到北京。
經過一番打磨一個月後節目終於製作完成了。這就是《生死隧道》。(編導:謝君)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