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使命??偉大作品的背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7日 13:54 來源:CCTV.com

  朱軍:我們中國人提到事情“艱苦”,就會想到二萬五千里長征。説到事情“漫長”,就會提到“八年抗戰”。那是中華民族為贏得獨立與自由而進行的戰爭。轉眼間,抗戰勝利已經整整60年了,沒有先人的奮鬥與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安寧與和平。為了表達我們的敬意,我們做了這期特別節目,想梳理出抗戰時代10部最具影響力的抗戰文藝作品,我們欣賞那跳動著時代脈搏的藝術作品,我們同樣關注作品背後的創作者。他們的思考,他們的命運,他們和時代之間的互動。這次特別節目與以往的節目有所不同,那就是我們的嘉賓都不在現場。因為,我們覺得,他們都已經把自己完美地融進了那段難忘的歷史。

  1931年,是中國農曆的辛未年。這一年的9月18日深夜,日本軍隊炮轟瀋陽城,開始了對一個主權國家罪惡的侵略行經。這之後的14年間,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瀰漫著戰火與硝煙,充斥著屠殺和血腥。無數生靈藏身炮火,失去生命,無數生命流落街頭,失去家園。面對這一段國破家亡的歲月,有良知的藝術家,用他們敏感的神經和心靈,見證,記錄,抗爭,呼喊,敘寫了戰爭歲月的藝術傳奇。

  1993年6月5日,《松花江上》,這首撕心裂肺、直扎所有中華兒女心窩子的歌曲,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評為20世紀華人經典音樂。而這個時候,歌曲的創作者張寒暉已經離開人世51年,身後的巨大榮譽似乎離他也已經十分遙遠了。出生於河北定縣建陽村的張寒暉,聽到九一八事變的消息時,已經30歲,正在定縣一所職業學校當國文教員。5年之後的1936年,就是這位並非音樂科班出身的國文教員,寫出了震撼人心的《松花江上》。

  朱軍:東北是片遼闊的土地,有句俗話説得好,不到東北,不知道中國之大;從二十世紀初,大批河北、山東的農民就去闖關東。東北的黑土地非常的肥沃,以前中國經常鬧災害,但東北幾乎沒有的。但因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許多東北人不得不離開故鄉到內地流浪。少帥張學良流浪了一輩子,沒有能夠回到故鄉。女作家蕭紅也是到處漂泊,最後死在關內。松花江這首歌不僅是為東北人而唱的,也是為全中國人而唱的,因為1937年全面抗戰的時候,流亡成為那個時代任何人都難以避免的生命經歷。流亡也就成了眾多文藝作品的主題。這是司徒橋所畫的一幅油畫,題目就叫“放下你的鞭子”。它所描繪的也是東北人逃難的情況。

  曾經有一部反映當年中國人民流亡經歷的街頭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在1943年的春天走進了美國的白宮,震撼了羅斯福總統和他的夫人。戰爭鐵蹄下,中國人的疼痛和苦難,已經變成了世界人民的苦難。2005年8月,在上海,我們採訪了已經88歲高齡的著名電影演員張瑞芳,因為她走上藝術道路,就是從表演《放下你的鞭子》這出街頭活報劇開始的。

  張瑞芳,1918年出生在河北保定一個軍官家庭,父親曾是保定陸軍大學的教官,母親曾是北京培根女校的學生。1924年張瑞芳的父親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政府。抗戰爆發以後,她的家成了進步學生開會的據點。1935年,18歲的張瑞芳考入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攻讀西洋畫專業,準備將來當一名畫家,可是佔領了東三省的日本人並不滿足,它們的魔掌已經伸向了華北,華北之大,已經容不下一張課桌。張瑞芳不得和眾多的青年一樣,走出書齋,抗日救亡。《放下你的鞭子》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後,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香姐”和父親靠賣藝維持生活,又累又餓的“香姐”演不好,父親就用鞭子抽打她。1937年7月7日,北平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很快,北平就淪陷了。8月8日,張瑞芳離開了北平城,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開始了像香姐一樣的流亡生活。1938年,流浪到徐州的張瑞芳認識了抗日名將張自忠先生,還給張自忠領導的33集團軍演過《放下你的鞭子》。1938年9月張瑞芳來到重慶,加入了“怒吼劇社”,後轉入“中國萬歲劇團”,參加了話劇《全民總動員》、《上海屋檐下》、《民族萬歲》、《冰天雪地》、《國家至上》、《屈原》、《北京人》、《家》、《芳草天涯》等劇的演出。1946年張瑞芳與金山一起籌劃拍攝電影《松花江上》,在這部反映東北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鬥爭生活的影片中,張瑞芳扮演的妞兒美麗、淳樸、勤勞、溫情 ,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她在影片中演唱的插曲《四季美人》, 也成了大街小巷傳唱的流行歌曲。由於塑造了許多深受觀眾喜愛的藝術形像,她和白楊、秦怡、舒繡文成為當時影劇界“四大名旦”。

  朱軍:剛才片子裏説到的四大名旦,除了舒繡文,她們的藝術生命都很長,張瑞芳後來演的《李雙雙》再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東北淪陷之後,許多人的命運都像《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和他的父親一樣,流落異鄉的街頭。在北京郊區的門頭溝,我們找到了當年從東北流亡到北平的著名畫家張仃。

  如今已經89歲高齡的張仃,住在自己設計的大鳥窩中,每天借著窗外的陽光,讀魯迅的書,看司馬遷的《史記》.那些過往的歲月、苦難和憤怒,那些時代的風雲變換,只有在他準時收看抗戰新聞和電視劇《冼星海》的時候,才會被重新喚起。因為當年身處抗戰洪流中的張仃,也像冼星海一樣,用自己的畫筆,為國家、民族,抗爭;為被蹂躪得體無完膚的人的尊嚴,呼喊。

  張仃,1917年出身於遼寧省北鎮縣。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他離開家鄉,流亡到了北平。1932年,15歲的張仃,考入私立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國畫係。雖然進入了嚮往已久的國畫係,可是國畫係當時畫的都是寫抒發個人感情的文人畫,與國破家亡、民族危難的社會現實毫無關係,令張仃非常失望。1933年,張仃與美專的三個同學一起自發組成了“三C戰地宣傳隊”。事實上,當時的國民政府,不僅不抗日,還千方百計迫害進步民主人士。在上海,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慘遭殺害,張仃最崇拜的魯迅也被通緝。那一年,張仃才17歲,並把原來的名字張冠成改為張仃,取孤苦伶仃之意。一年後,經朋友幫助,張仃被保釋出獄,開始了職業漫畫家的生涯。由於深感亡國之痛,心中積鬱著對日本人的刻骨仇恨,在南京,張仃整天瘋瘋癲癲,被朋友稱為“神經委員會委員長”。桀驁不馴,瘋瘋癲癲的張仃畫出來的漫畫,帶著強烈國恨家仇,不僅感染了讀者,也感染了漫畫界。1938年,武漢出版《抗戰漫畫》第一期,封底用的就是張仃的漫畫《獸行》。畫面的背景是被日軍燒著的民房,一團團滾滾上升的濃煙,畫面中那個口銜軍刀,手拿鐵鞭的日本軍人,在強姦、殺害了一名中國婦女之後,還將一隻腳踩在屍體上。人性,在戰爭殘酷的背景下,已喪失歹盡。在這期間,張仃還畫了《戰爭病患者的末日》,《被蹂躪得體無完膚》,《世界和平陣線的公敵》等影響深遠的抗戰漫畫。著名漫畫家葉淺予曾對張仃30年代的漫畫有過高度評價,他説:“張仃這個名字在30年代漫畫界初露頭角時,漫畫刊物的編者們好像發掘到一座金礦,舍得用較大篇幅發表他的作品。”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大批文化人向大後方轉移。葉淺予在上海組織了一個抗日漫畫宣傳隊,張樂平、特偉等都是漫畫隊的成員,張仃也加入其中。1938年,抗戰進入艱苦階段。張仃代表全國漫畫家抗敵協會到西安籌建分會,在西安,華陰、渭南、臨潼等地巡迴展出抗戰漫畫。之後,張仃到了延安,在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任教。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日本帝國主義被趕出了中國,張仃離開延安,回到了闊別14年的故鄉。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張仃參加了人民共和國的國徽設計。

  朱軍:張仃老先生生命力特強,這和他的強烈的使命感分不開的。一個近90的老人今年4月27日還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5月12日,台灣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清華大學演講。演講結束後,清華大學向宋楚瑜贈送了三件禮物。其中一件是書法。寫的是黃遵憲詩作一首: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這也是張仃老先生寫的。在張仃老先生的漫畫中,有許多是以山海關,長城為題材的。長城當時作為一種民族的象徵,出現在許多文藝作品中。象《義勇軍進行曲》,《萬里長城萬里長》等。而直接以長城為名而流傳最廣的還應該首推周小燕演唱的《長城謠》。如今的周小燕已經88歲高齡,非常健康。有三次長城謠,她唱得最動情,第一次是抗戰時在武漢。第二次是申辦奧運會。第三次便是88生日的那天。《長城謠》是當時家喻戶曉的愛國歌曲。當時周小燕是在新加坡演唱並灌製成唱片的,在海外流傳很廣,許多東南亞和歐美僑胞是聽了這首《長城謠》以後,開始捐款支援祖國抗戰的,有的還直接回國參戰。在國內,他們到處能夠聽到一首令人熱血沸騰的歌曲,那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這是一首傳唱了70年的老歌;這是一首歷經歲月風雨和時代磨難的歌; 這是一首注入了中華民族靈魂和生命的歌。2004年3月,中國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國歌同國旗、國徽一樣,是國家的象徵 ,賦予了《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憲法地位,在這以前,《義勇軍進行曲》一直是“代國歌”。就是這首被賦予憲法地位、成為國家象徵的歌曲,在70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裏,僅僅是一部電影的主題歌,寫在煙盒的一張紙上。這部影響過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電影,名叫《風雲兒女》,編劇田漢,出生於湖南長沙,1919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1921年回國,與著名詩人郭沫若一起組織過“創造社”。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他寫的劇在大上海非常轟動。1934年,田漢答應為剛剛成立不久的“電通公司”寫一個劇本。劇本寫完之後,田漢打算給這部電影寫一首主題歌。

  聶耳,雲南玉溪人,幼年喪父,靠母親撫養成人。1930年7月24日,18歲的聶耳從雲南來到了上海。他很快考入了明月歌劇社。這裡的負責人就是中國現代通俗音樂的先驅、大名鼎鼎的黎錦暉。聶耳是到上海之後才開始正規學習作曲的,每當他聽到《國際歌》、《馬賽曲》總是很激動,他時常對周圍的朋友説:我要創作中國的《馬賽曲》。不久,聶耳結識了比自己大12歲的田漢。從此,這一對藝術家開始了中國音樂史上傳奇而偉大的合作。正因為有這種偉大的友誼,這麼暢快的合作。聶耳才非常自信,他能譜好田漢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把曲譜完了。但是,這個時候,聶耳也上了黑名單,帶了初稿就到日本去了。在日本,聶耳又對《義勇軍進行曲》進行反復的修改和整理。1935年4月,他把《義勇軍進行曲》的完成稿寄回了國內。正當《義勇軍進行曲》風行中國時,它的曲作者聶耳卻遠在日本避難,詞作者田漢仍在獄中。1935年7月,剛從獄中被保釋出來的田漢,聽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他的好朋友,最真誠的合作者聶耳,在日本藤澤市的鵠沼海濱游泳的時候,溺水身亡,年僅23歲,《義勇軍進行曲》成了他們最後的合作,也成了一代天才音樂家的絕唱。如今,這首詩被刻在了昆明的聶耳墓旁,默默地訴説著民族危難時,兩個藝術家真誠的友誼和夢想。1935年6月,隨著電影《風雲兒女》的上映,《電影畫報》在第一期便刊出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譜影印本,後又被灌製成唱片,很快傳遍了全中國。1936年11月23日,南京國民政府以‘危害民國’的罪名,將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著名七君子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沙千里、史良、王造時逮捕入獄,在被押往蘇州監獄的途中,七君子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從保存到現在的影像中,我們還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悲壯的情景。

  1940年,中國音樂活動家劉良模在美國把《義勇軍進行曲》介紹給美國著名黑人歌手保羅?羅伯遜,並將歌詞譯成英文。不僅在美國,馬來西亞的遊記隊也唱《義勇軍進行曲》,二戰期間,《義勇軍進行曲》幾乎成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偉大戰歌。1945年 8月,二戰結束。曾有音樂指揮家向美國國務院提議,電臺在勝利之日播放各國的凱旋之歌,其中,代表中國的就是聶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

  而《義勇軍進行曲》第一次以國歌的面貌出現,是在1949年的春天。當時,“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召開,中國代表團應邀出席,到達布拉格後,才得知,開幕式各國代表團入場時,要演唱本國國歌。中國代表團很為難,因為當時新中國沒成立,還沒有國歌。後來,經過代表團商量,決定以唱《義勇軍進行曲》來代替。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新中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隨五星紅旗的升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

  這樣一首産生於戰爭歲月中的歌曲,這樣一首兩位藝術家用良知譜寫的時代之歌,成了一個民族不屈的象徵。

  朱軍: 法國國歌《馬賽曲》是作曲家魯日?德?李爾一個晚上得來的靈感,他以後再也沒有寫過精彩的曲子。晚年,他靠這首歌領到了撫恤金,並且得到了一件很講究的大衣。但這件大衣沒穿多久他就去世了。《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是田漢,他死於動亂的1968年。去世時,沒有給親人留下什麼,連骨灰也沒有,甚至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1979年4月25日,在田漢平反後的骨灰安放儀式上,親人在他的骨灰盒裏放了一支筆,一幅眼鏡,兩方印章,一本《關漢卿》的劇本,還有一紙《義勇軍進行曲》。拿破侖在談到《馬賽曲》的作用時曾説:“《馬賽曲》是共和國最偉大的統帥,它所實現的奇跡是不可思議的。”《義勇軍進行曲》在喚醒民眾的抗日激情上一點也不亞於《馬賽曲》這首歌傳唱兩年之後抗日戰爭便爆發了。士兵、遊擊隊員等都是唱著這首歌奔向抗日戰場的。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整個中華民族為了保家衛國而戰。敏感的藝術家們在抗戰大軍中是為數極少的一群人,可他們是極為活躍的一群,他們的影響力和他們的人數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我們這檔特別節目只篩選了10部抗戰作品與十個作者,遺漏的太多了。比如當時的北京城中就有個年輕的攝影師叫方大曾。在盧溝橋事變以後,他在前線攝影採訪,但最後不知了下落。他就像流星一般的劃過天際。

  全面抗戰發生以後,成千上萬年輕的生命在炮火中毀滅了,但更多的年輕人頂了上來。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信仰,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救亡。救亡,這就是孫慎作曲的《救亡進行曲》的主題。

  朱軍: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有財的出財,有力的出力。面對強大而兇狠的日本侵略者,本來看似一盤散沙的中國緊緊團結起來。《救亡進行曲》等大家傳唱的抗戰歌曲就像粘合劑溝通著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人民的情感。遠在南國的攝影師沙飛離開了自己的故鄉,前往華北的晉察冀邊區,直接投身於抗戰。匈牙利人卡帕是世界知名的攝影家,在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中,他在現場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沙飛被稱為中國的卡帕,在他的鏡頭裏出現的基本上是敵後根據地的軍民,沙飛創辦了晉察冀畫報。創刊號上,封面是八路軍挺進長城。封底是鐵騎兵,都是沙飛拍攝的照片。聶榮臻對此的題詞是:“五年的抗戰,晉察冀的人們究竟做了些什麼?一切活生生的事實都顯露在這小小畫刊裏。” 可沙飛生活得很不幸,他後來患了精神分裂症。比起他來,有個攝影師妻子的徐肖冰就幸福多了,他和中共高層領導相處融洽,這使他很容易捕捉到許多領袖的生活細節。應該説,徐肖冰得天獨厚,他能夠把中共高層領導不為人所知的一面用攝影機記錄下來。不過,沒有人永遠一帆風順的,徐肖冰也有他的傷心事。他在延安拍了第一部記錄片,叫《延安與八路軍》。這部片子的膠片後來送到蘇聯去洗印,由於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莫斯科的電影機構都撤到大後方,最後也沒能做成一部片子。對那些拍攝時很合作的領導,徐肖冰懷有深深的歉意。這部紀錄片本來可以有足夠的畫面向外界展示延安的精神的。不過,這個遺憾並不是可以挽回的,1939年在延安誕生的《黃河大合唱》便是一部真正的傑作。二十世紀初的時候,一些外國觀察家説中國人的精神已經衰老了,但看了《黃河大合唱》,這樣的看法立刻就變得很可笑了。《黃河大合唱》是黃河這條母親河的讚美詩,更是黃河兒女的頌歌,一個民族的活力在抗戰中已經不可抑制的噴涌出來。《黃河大合唱》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當冼星海的靈感被黃土地上抗日軍民的勇氣激發出來的時候,作家老舍在用審視的目光觀察北京四合院發生的一切,這裡是另外一種面貌的中國。這部小説被翻譯成英文時,名字叫《The Yellow》,和黃河一樣的黃色。在國內,它便是大家熟悉的《四世同堂》。1944年的老舍想用自己的筆給抗戰留下一個足夠大的紀念品。《四世同堂》就這樣誕生了。但很長的時間裏,這部著作並不完整,100章的著作國內只保存了87章。值得慶倖的是,最後的13章已經被譯成了英文。這13章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時候,終於避免了《紅樓夢》一般的疑案。一個民族需要行動的勇氣,也需要理性和自省。從小羊圈衚同每天發生的瑣事裏,老舍看到了自己民族文化中的不良積澱。偉大的抗戰便像一個吐故納新的過濾器,陳舊的雜質被迅速清除,不久,一個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就在這陣痛中誕生。

責編:曉宇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