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家庭教育中的各種矛盾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2日 11:28 來源:CCTV.com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説:“矛盾的家庭與矛盾的孩子,這個問題在今天應引起每個家庭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今家長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矛盾化的教育,極容易把孩子培養成多重人格。孩子們在成長中承受著許多矛盾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化,必將攪亂他們的幼嫩的心智。”

  的確,怎樣面對這些矛盾,正確處理這些矛盾,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

  在做人上,現在的孩子處在“言教”與“身教”的矛盾中。

  “言傳身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的永恒命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的這種“身教勝於言教”的教育法則,在幾千年後卻被我們給扭曲了。許多家長一邊給孩子講“粒粒皆辛苦”,一邊卻隨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邊結孩子講“孔融讓梨”,一邊卻爭先恐後地擠車搶座;一邊讓孩子尊重父母,一邊自己卻不盡瞻養父母的職責和義務;一邊給孩子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邊自己卻一年也不摸書本,甚至沉溺于撲克麻將桌上;一邊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邊卻又幫孩子打掃教室衛生,恨不得連勞動課都要替孩子上;一邊告誡孩子要好好聽老師的話,一邊卻又背後對老師評頭論足,甚至破口漫罵……諸如此類的矛盾行為,比比皆是。

  這種充滿矛盾的家庭教育。讓不明世事的小孩確實感到為難,他們無所適從。他們往往學家長樣子,一面從學校接受文化知識教育,另一方面從家長身上仿傚“説一套,做一套”的圓滑世故的處世哲學。因此,人們很形象地總結出“5-1=0”,即學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會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處在“窮教”與“富教”的矛盾中。

  改革開放,使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明顯改善,使人們有能力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是獨生子女的劇增,使人們從情 感上願意為其奉獻一切。現今的很大一部分家長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曾承受過物質上的 匱乏,他們今天不想再讓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於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號率先在每個家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家裏水果、點心、高級飲料、高檔食品之類的東西,應有盡有,以滿足子女的生活需要。同時,他們又要求子女生活節儉,不要光顧吃而不學習,埋怨子女好吃懶做。一年四季衣服花樣翻新,甚至每天可以不重樣,什麼服裝名牌新潮,就給買什麼,另一方面卻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常常又拿偉人的儉樸生活來教育他們,講授“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陳年舊理,家貧出孝子,執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訓,成了許多人街頭巷尾閒談的至理名言,而一旦涉及具體問題,則往往又是另一番表現。

  很難想象,在這種矛盾家教中長大的孩子,會形成何等的生活質量觀。我們並不是吝嗇鬼,也並不絕對反對改善孩子的生活,但必須適可而止。在生活上對子女要有所節制,那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因為“現在的孩子仿佛天天都過年,因而他們已無法嘗到真正過年時的甜蜜。”“現在的孩子得到什麼都很容易,因而他無法理解‘簡樸’和‘珍惜,的含義。”從小的範圍看,我們的這種教育方式只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個身寬體胖的“胖墩兒”,卻無法讓他們成為一個能夠真正承擔社會責任的“巨人”。從大的範圍講,這樣培養出來的社會極端利己主義者,將是人類社會的一大災難:很難設想一個人人都只知“索取”和“享樂”的社會,會是怎樣一種情境。

  在親子關繫上,今天的孩子處在“溺愛”與“叛逆”的矛盾中。

  目前在我國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長期困擾著教育工作者的許多問題,諸如厭學、逃學、吸煙以及團夥違法、犯罪等不良行為,乃至近期屢屢發生的駭人聽聞的青少年自殺、殺人等事件,均與家庭中的不良親子關係有關。少年時期,國外有學者稱之為“親子關係危機期”,對孩子的影響極大,不僅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並且對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都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孟育群教授對親子關係進行了10年的研究,她的調查表明:絕大部分受測試家庭親子關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父與母人數分別達70%和80%,過分溺愛的父與母人數分別達到40%和60%。許多家長對子女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可換來的結果是,子女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走入極端,對父母操起了罪惡的屠刀。對此,家長應該認真檢討、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實孩子的許多毛病都是我們自己教出來的。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更是孩子健康人格生長的土壤。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監護人,更是孩子的家庭教育者,在親子關係中起主導作用,其中,父親的作用更大。據研究,父親在兒童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日漸增強,具有母親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國目前許多家庭中,由於傳統家庭分工格局、觀念和錯誤的教管方式,以及現代社會角色分工,導致父親“談出”家庭教育,這對子女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應引起社會的重視。

  在教育方式上,現在的孩子處在“放縱”與“專橫”的矛盾中。

  市場經濟的建立,帶來社會的巨大變化,導致了許多人思想上的是非模糊,許多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也出現了一些偏差。有的家長在孩子破壞公物、在公共場合撒野、無故淩辱同學等不良行徑發生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聞不問。有的家長為了彌補孩子的“膽小”個性。竟毫不掩飾地要求孩子對其他同學要“以牙還牙”,“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要伯。有的家長自以為是,總認為孩子很小,孩子身上的許多缺點都被看成了一種天真的表現,對其缺點錯誤聽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

  父為子綱的封建思想在今天的許多家長頭腦中、仍佔有主導地位,在家庭教育問題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無論是“學富五車”的讀書人,還是“目不識丁”的大老粗,很多人都將自己擺在了家庭的絕對權威的地位。孩子一不小心弄壞了家裏的一件小東西,家長會大發雷霍。一次考試失誤,家長會毫不留情,痛罵斥責。孩子如果在外闖了禍,那可更不得了,一頓臭罵自然少不了,拳腳相加也會接踵而至。50%的家長都會憑藉自己的家長“權威”,去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日記等。在許多家 長眼中,孩子永遠都只是自己的附屬品,殘留著“孩子是私有財産”的封建宗教法制觀念,他們不願意或不善於讓孩子取得和自己的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權利和人格。

  在教育內容上,現在的孩子處在“重智”與“輕德”的矛盾中。

  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都對考試成績特別關心,將目光一直盯在學生的考試分數上。到學校,家長首先看的是學生考試的成績,問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績排名;子女放學回家,家長首先檢查的是學生的作業,輔導的是學生的課外練習;人們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品德問題似乎沒有什麼問題,或者不需要像學習那樣值得重視。“唯上大學才是人才”的人才觀,“重智輕德”的教育觀,讓年幼無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使許多孩子在“心理斷乳期”、“人格成長危險期”中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導致了許多惡性事件的發生。這些結我們的教訓難道還不夠多嗎?

  在個性發展上,現在的孩子處在“發展”與“限制”的矛盾中。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切實感到人才的重要。家長渴望孩子成才,卻對成就什麼樣的才及怎樣成才,缺少科學的把握。於是人們完全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或主觀的願望,為子女制訂了“宏偉”的發展計劃,有的認為音樂時髦,就強迫孩子練習鋼琴,參加五花八門的音樂培訓班,有的認為美術市場看好,就為孩子購買畫板和顏料;有的認為跳舞對孩子有用,就陪孩子練功,有人認為理科前途好,就便逼著孩子去學理科……。

  如果家長的這種選擇,符合孩子的志趣,那當然是好事。可事實卻是許多家長的“發展”計劃違背孩子志越,這種“發展”實際上是“限制”了孩子的發展。許多孩子為了家長的決定,有的放棄了心愛的體育而埋頭于書山題海,被迫“一心只讀聖賢書”;有的很愛好文學,卻被家長逼進了理科的海洋。他們都含淚告別了自己的興趣,這不能不説是我們家長的過錯。因此,國家總督學柳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孩子為了觀察蚯蚓而挨家長一巴輩,我覺得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了一個未來的科學家。

  矛盾的家教絕非僅僅上述幾種,還有許多。問題不僅如此,更可怕的是我們許多人還未真正認識到這種矛盾家教的嚴重後果。家庭教育作為教育雙翼中的一翼,其作用不可忽視。從小的方面講,矛盾的家教會影響孩子的學校教育效果;大的方面講,會影響孩子的人格成長,更嚴重的是關係到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制約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我們必須面對它,認真地思考它,從而尋找出解決它的辦法來。當然,説起來這又是一個工程,不是家庭教育本身的問題,要全社會都來重視它才行。可是,作為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主角,還是應該首先從自己做起吧!

責編:西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熱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