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垣地理位置 |
長垣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東臨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隔河相望,北接濮陽市,南與封丘縣毗鄰,西與滑縣接壤。長垣歷史悠久,縣內名勝古跡眾多。本期《鄉村大世界》將帶您走進河南長垣,演員陣容強大、節目異彩紛呈。敬請關注12月10日晚,CCTV-7《鄉村大世界》欄目。
長垣境內現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遺址;大崗、宜丘、蘇墳等龍山文化遺址,可以證明六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勞動生息。長垣,西周時屬衛國。春秋時為衛國的蒲邑、匡邑。蒲城即今長垣縣城所在地,《孔子家語》“子路為蒲宰”即此。匡城在今張寨鄉孔莊村(古名匡莊),《論語》“子畏于匡”即指此地。戰國時魏國並匡、蒲,置首垣邑。邑治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陳墻,舊名陳墻裏村。
| |
李敏 |
秦設長垣縣,始有長垣之名,屬三川郡,後屬東郡。
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和長羅侯國,皆轄今長垣縣一部分,俱屬兗州陳留郡( 平丘故城在今封丘縣東南, 即平街。長羅故城在今滑縣妹村以東)。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東漢置長垣侯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29年)復置長羅侯國,俱屬兗州陳留郡。建武十五年(39年)長羅侯國廢。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
| |
李國勝 |
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盡得河南之地,置兗州于滑臺,轄長垣。
| |
耿文華 |
北魏屬司州東郡。太平真君八年(447 年)將長垣併入外黃(今杞縣東並,蘭考東南 )。景明三年( 502 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 東魏、北齊時隸屬不變。自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餘年,縣治皆在今陳墻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596 年)移縣治于婦姑城(今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于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605 年),廢匡城縣併入長垣,皆屬東郡。
| |
董立范 |
唐朝武德元年(618 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634年)廢長垣縣又併入匡城縣。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周不變,以至於宋。
宋建隆元年(960 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縣為鶴丘縣。大中祥符三年(1009年)處長改為長垣縣,皆屬京畿路開封府。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
| |
叮噹 |
金初,長垣屬南京路開封府。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于柳冢一帶(今舊城)。因與開封府隔河不便,于泰和八年(1208年)改屬大名路開州(今濮陽)。
元初,曾改縣為保垣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隸中書省,初歸大名府,至元二年(1265 年)屬開州。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明屬大名府開州。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于蒲城鎮,即 今治所在地。
| |
趙蘭琴 |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
民國初屬大名道。民國17年(1928年)裁道,18年改直隸為河北省,長垣屬之。民國25年(1936年)屬河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7年(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據長垣縣城,成立偽政權,屬河北省冀南道。
| |
莫元季 |
1945年秋日軍投降後,國民黨部隊搶進縣城,成立縣政府。1946年屬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抗日民主政府並存。1941年,中共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長垣縣河東部分的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了1943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 垣 )、滑、濮( 陽 )、東( 明 )四縣邊區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