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本週):
大家好!清明節快到了,這兩天,在掃墓的人群裏,出現了一群挺特別的年輕人。
同學1:顧哥,我們依然那麼愛你,你的父母以後有我們呢。走着。
同學2:三支,就代表我愛你的意思,我用最普通的普通話説,我愛你。
同學3:顧欣,我愛你(英語)。
這群年輕人紀念的是一個叫顧欣的小夥子。他們當中,有顧欣的同學、朋友,還有照顧過顧欣的護士。大家誰也忘不了四個月前的那段日子。
四個月前,在網站上,有人看到了這樣一條貼子:誰來拯救我的父母——顧欣絕筆。
這是顧欣臨終前口述的一封信。顧欣的家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五年前,小夥子帶着全家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來北京上大學。大學畢業後,顧欣有個五年計劃,那就是在北京努力工作,五年內買車買房,把父母都接過來一家團圓,過好日子。可誰也沒想到,就在顧欣畢業後剛剛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的時候,一場大病壓了下來。
雖然不甘心,但是顧欣並沒有被白血病嚇倒。
護士1:顧欣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幽默,然後挺活潑,挺開朗的,不像是一個白血病病人。白血病病人有什麼特徵嗎?有。一知道自己得白血病以後,特憂鬱。整天躺在床上。他(顧欣)不。
護士2: 他給我們的感覺是,快樂,也可能是樂觀吧。因為它比我們小,他去吃早飯的時候,他真的都會問我們,説,護士姐姐,給你們帶早飯來吧。所以我覺得至少顧欣身上給我們的東西,是一種向上的東西。
顧欣住院的那段日子裏,他走到哪,哪就有笑聲。可一面對父母,顧欣卻會特別心痛。他知道,為了給他治病,父母已經把賴以生存的廢品站給賣了,佳木斯的房子也賣了。這麼愁的日子,他們卻每天笑呵呵地照顧兒子。顧欣看在眼裏,疼在心上。
母親:有一次看完電視劇,就是過來一下子親我一口,因為這孩子 從來沒有那種舉動。我當時好像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當時愣了一下,後來一下尋思過來了,這孩子對父母留戀,心裏説不出來。後來,又一次(親我),我當時就反應過來了,我説,你再親媽一下。
不管顧欣多麼捨不得父母,他的病還是惡化了。
母親:25日那天早上,我一看他那樣子,腫得那樣,我就跟那馬主任説,我説能不能給顧欣打一針杜冷丁啊,實在是太疼了。他自己也説,馬主任,您要是有您就給我打上吧。
這時候,顧欣已經感覺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把好友潘磊叫到了病床前,口述了那封絕筆信。顧欣最放心不下的還是他的父母。
潘磊:他説想給父母寫五十封遺書。就希望我以後每一年能夠拿出一封遺書來,給他父母看。因為他的父母現在都是五十歲左右,就想寫五十封遺書的話,等夠讓父母看到一百歲
母親:七點多鐘的時候,他(顧欣)就特別難受,我就摟着他,他就問我,他説媽呀,我不行了。我説兒子,我説沒事。我説你潘磊哥來了,然後潘磊就過來了。過來以後,潘磊就説,顧欣哪,沒事,你那封信我給你發了。當時我不知道是什麼信。
潘磊:他拼命地想把氧氣罩撤下來,想説話。手攥得很緊,臉都漲得紫紅紫紅的。
母親:就特別特別清楚地説,媽,我愛你。爸爸,我好愛你們。就是發自內心的那種喊啊。我説媽也愛你。他説,爸爸,我對不起你們,我説兒子,不是你對不起媽,是媽對不起你,看你遭這麼大罪幫不上忙。他説,今生不能報答你們,我來世,
父親:來世你們做我的兒子,我照顧你們,把你們的愛全都還給你們。
潘磊:他就這樣一直喊,一直喊,喊到最後咽氣。
帶着對父母的不捨,顧欣走了,可在他走前三個小時才發到網上的絕筆信,卻為他的父母引來了無數人的關心。他的手機號一直被朋友們保留着,大家商量好了,以後輪流續費,決不讓這個號碼停機。
在離開顧欣的日子裏,顧媽媽和顧爸爸用兒子的手機收到了無數陌生的電話和短信,這來自四面八方的溫暖,陪着兩位老人度過了今生最寒冷的冬天。
顧欣走了,轉眼就過年了,大年三十,顧欣的同學、朋友,還有照顧過他的護士就約好了趕到佳木斯,他們要陪顧欣的父母一起過年。
護士:阿姨,叔叔,過年好。阿姨,看您還挺好的,還行,挺好的,挺好的。
為了湊錢還債,顧欣的父母已經把房子給賣了,現在,他們搬到了顧欣的姥姥家,小小三十幾平的房子,一下子多了六七個人,雖然擠點,但卻顯得特別熱鬧。
大家:還叫叔叔、阿姨嗎?叫爸爸、媽媽。得一起喊,來預備齊,爸爸、媽媽,過年好。
顧欣父母:謝謝你們。
顧欣姥姥:顧欣一個人走了,又多了這麼多外孫子,外孫女,這鼓舞着我們。
顧欣爸爸:坐下,吃菜吃菜。
顧欣爸爸:這次顧欣的同學過年來陪我們,看我們,我們非常感動,顧欣處同學,處朋友,能處到這種程度,説明他還是很正直的一個孩子,因為我們一直把他還當個孩子,以為還沒長大,通過這次事,看來孩子長大了,成熟了。
除夕的晚上,在鞭炮聲中,顧欣的手機又響了,這回,是爸爸媽媽發給兒子的短信。
(短信:兒子,今天是大年三十,媽媽祝你新春快樂,讓除夕的鐘聲帶去我的祝福,讓我們一家共同歡喜。我愛你,好兒子。)
在佳木斯的冰天雪地裏,孩子們放飛了載滿祝福的風箏。他們很開心,因為他們又聽到了顧爸爸、顧媽媽發自內心的笑聲。
看了顧欣的故事,我們很多編導都想爸爸、媽媽了,趁着老人健在,真該好好孝敬他們。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位媽媽因為車禍死去了,幾天之後,人們發現了她,奇怪的事,她沒滿月的孩子還在吃她的奶,人們抱開了孩子,好像是知道了有人救孩子了,媽媽溫熱的身體一下子變涼了。媽媽就是死了,她愛孩子的心也不會死。
這裡是深圳市的一家醫院,眼科醫生姚曉明剛剛和兩個弟弟看著媽媽永遠地閉上了眼睛。然而悲痛中的姚曉明並沒有馬上去料理媽媽的後事,而是給他的同事打了一個電話。
姚曉明:我委託我的同事來摘取媽媽的眼球。
摘取死者眼球必須在停止呼吸後的6到12小時內完成,作為一個眼科醫學博士,姚曉明自然知道摘取眼球的最佳時機,可他為什麼要摘取自己媽媽的眼球呢。
姚曉明:我理解她要求我完成她的遺囑,應該有兩個意思。一是由我來親自地摘取她的角膜或者眼球,第二呢把這個角膜由我來移植到病人的眼睛裏。
讓自己的兒子摘取自己的角膜並移植給病人,媽媽為什麼要立這樣的遺囑呢?
媽媽留下這樣的遺囑和兒子姚曉明有關,2000年姚曉明在深圳建起了眼庫,他多次在媒體上號召大家死後捐獻眼角膜,為了支持兒子的工作,在一次電視臺的節目錄製現場,姚媽媽當眾宣佈了她的遺願。
姚曉明的媽媽:丁劍芬---人死了以後吧就成了灰,這個灰有啥意思呢,所以我就覺得支持他,我就必須有行動,於是我説,我死了以後,也是同樣地獻出角膜給盲人。
姚曉明:我當時僅僅是把她當作隨便説話而已。
幾年後丁劍芬被查出得了癌症,並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全身。在母親治療期間,姚曉明的弟弟發現了母親一個秘密。
姚曉明的弟弟:我就在她的枕頭下面發現了這個東西,走前我口頭表態,死後角膜捐獻給盲人,供他們重見光明,實現我的意願,角膜捐獻人丁劍芬。
第二天,丁劍芬與深圳紅十字會簽定了捐獻角膜協議書。最後她問了兒子一個非常專業的醫學問題,人死後只取角膜為什麼不利於移植,而要摘取整個眼球呢。
姚曉明:我就告訴她,取了角膜後呢就跟外界接觸了,如果你當時取角膜的環境不符合無菌手術要求的話,就很容易污染。
兒子的解釋讓老人做出了最後的決定,死後讓兒子取走她的兩個眼球,而不是取走兩片小小的角膜。丁劍芬去世後姚曉明決定委託他的同事元鳳波來摘取媽媽的眼球,然後再由他本人把媽媽的角膜移植給眼病患者。
摘取眼球,對於眼科博士來説,不是難事,可要是面對自己的親人呢?誰能下得了手!
在母親去世後的幾個小時,姚曉明和元鳳波走進了手術室。
元鳳波:我就定了定,先穩了穩神。
姚曉明:我看他給我母親三鞠躬之後,戴手套的時候,我就發現他這個手已經在抖,因為他也認識我母親,跟我母親還是有一些交流,我擔心我在那兒他很緊張,我就扭轉過身去,就對着窗外,我就默默地在那兒流淚。
姚曉明特別希望在他看著窗外的時候,元鳳波把媽媽的兩個眼球全部取出來,儘早結束痛苦。
姚曉明:過了幾分鐘他還沒有説好了,他沒有説這個話,我就覺得奇怪,我就忍不住轉過身,我一看,一隻眼球還沒有取下來。
元鳳波:這個過程按照平常的話,取這兩個角膜我用十分鐘,那一天我用了三十幾分鐘,半個多小時。
姚曉明:他取完眼球之後,放在那個保存罐的時候,我那個時候再也抑制不住了,那就真是失聲痛哭了,我就覺得,好像母親的那個遺願 媽媽的遺願我已經完成了。但是母親的那個時候就是空空的餓兩個眼窩,也不好看,所以我那個時候,我説那只有讓我來了,我就把媽媽的兩個眼窩,用那個棉球給它堵上,然後放上眼片。
看到母親又恢復了安詳,姚曉明才放心地把媽媽送進了殯儀館,他顧不上安排後事,就讓護士馬上通知需要角膜移植的病人。(隱黑)第一個接受角膜移植的就是這位姑娘,她12歲得了眼病,現在眼睛幾乎失明,為了這一片角膜她整整等了15年。一切準備就緒,姚曉明帶着媽媽心願開始手術了。
姚曉明:當時已經進入一種狀態了,就是一心想著媽媽的眼睛,病人的光明。
姚曉明做過上千例的角膜移植手術,這次是最特殊的。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媽媽的光明,他盡可能把媽媽的角膜按病人的需要分割。
姚曉明:把這個病人病變的角膜取下來,然後再把媽媽的角膜放上去,就放上去的一霎那間,我就覺得母親是直視着我。做完以後,那個病人馬上就可以看到了,他説看到你的手術器械了,有兩個腳,就是兩個鑷子的兩個腿,我看到了,哎喲那一時刻真是非常高興,我就想媽媽的心願真正實現了。
責編:徐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