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紙樂無窮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9日 14:59 來源:CCTV.com

  張口吐舌,眼睛閃爍,這只頑皮逗人的大龍吞雲吐霧,升騰在天空中。當然,這並不是傳説中的龍真的出現了,而是山東濰坊的風箏藝人在放飛紙制的龍頭蜈蚣風箏。

  濰坊的風箏藝人,憑藉他們靈巧的雙手和駕馭材料的能力,用一百多恨竹條,分別扎成龍頭的骨架以及耳、眼、鼻和腮、須、角。然後在骨架外面精心地糊裱上一層或幾層紙,巧妙地組合為龍的形象。大的龍頭蜈蚣風箏身長百餘米,龍頭是一個單獨的,造型精巧的立體風箏,長長的龍身,是由上百個風箏連接而成的;而小的風箏則如核桃般大小,可以放置在掌心。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據記載,“公輸般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説的七巧匠魯班,他用極薄的木片和竹片製作成能夠在天空飛翔的“鳥”,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逐漸以紙代木,製成“紙鳶”。五代時,人們在紙鳶上繫上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紙鳶由此被稱作“風箏”。

  風箏從設計到放飛,要經過扎、糊、繪、放等二十多道工序。將上好的竹材劈成細條,反正面刮平,做到光滑、無毛刺,然後綁扎風箏骨架。骨架綁扎時不能有分厘的差別,飛行時才能形成對稱的氣流。之後,再把彩繪的紙糊在綁好的骨架上面,南方風箏藝人稱之為“蒙面”,北方叫作“裱糊”。糊風箏的材料,要求質地輕盈,富有彈性和韌性,常用有桑皮紙,宣紙,高麗紙,皺紋紙等等.人們常常在紙面繪上豐富的圖案,把風箏做得好看又好玩。


  心靈手巧的中國人除了將紙做成風箏,還發明了許多紙制的玩意兒:廣東佛山人把紙貼在竹篾、鐵絲扎作成的燈架上面,製成各色妙趣橫生的花燈,這些花燈白天看上去玲瓏剔透,到了夜晚,華燈點燃,各式花燈流光溢彩:富麗堂皇的龍舟燈、神奇的走馬燈,紛繁的紙藝為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編導:王雅麗)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