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古老的琉璃官窯廠內,細心的人會發現,這裡的琉璃窯是成對出現的,因為,一塊色澤美麗的琉璃瓦,必須經過兩座窯爐的煅燒方可製成。
| |
這兩座窯分別叫做素窯、色窯。窯工們正從這座窯裏運出潔白的素坯,這一座便是素窯了,它的窯門可容兩人進出,一間窯室一次可以燒三、四千件素坯瓦,。而旁邊較小的窯室叫做色窯,燒好的素坯上釉之後被放在色窯裏燒制,色窯的門較窄,約一人寬,一間窯室一次只能燒幾百件琉璃瓦。燒素窯使用煤為燃料,而色窯則需燃燒木材。
琉璃的製作工藝是採用兩次燒成的方式,第一次將制好的黑色瓦坯燒成潔白的素坯,第二次則是為素坯施釉後燒成色彩繽紛的琉璃瓦。上釉的素坯經過窯火的洗禮,火溫稍有差異,出窯的琉璃瓦便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然而,中國古代皇家建築的琉璃瓦,對琉璃瓦色勻凈統一的要求異常苛刻:琉璃官窯在大規模燒制前,須先向宮廷呈送三塊樣瓦,由皇帝在大殿親自檢驗,其中的兩塊瓦由工部保存,另一塊則送回琉璃窯作為樣品。此後,琉璃窯燒制出來的所有瓦件均須與這三塊瓦款式、色澤完全一致,方能通過朝廷工部的驗收。
| |
為了控制琉璃瓦的色彩,窯場在普通的素坯窯之外另設色窯,色窯的規模較小,窯室內的溫度相對易於掌控,燒成的琉璃瓦色彩統一。而採用昂貴的木材作燃料,也是為了便於精確地控制火溫,而且,木材燒制的琉璃瓦釉色更加光亮明凈。在琉璃廠,專門負責看火的燒窯人似乎幹的是最清閒的活兒,他只須坐在色窯的旁邊,看看火,什麼也不用做。然而,不論旁邊的素窯如何濃煙滾滾,看火人如果發現色窯冒出了一縷輕煙,就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因為,色窯冒煙,表示窯溫超出了燒釉規定的溫度,一縷輕煙,可能意味着這一窯的琉璃瓦前功盡棄。
素窯和色窯,誕生於皇家建築的苛刻要求,當王朝已成為過往,這成雙的窯室依舊留存,它們成就着精湛的琉璃工藝,華美的中國建築樂章。(編導:王雅麗)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