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一件中國古代兵器,它的名字叫做蒺藜。蒺藜瓷制的表面帶有尖刺,可以作為對付騎兵的拌馬器。它的內部是空心,裝上火藥和導火索,可以當作地雷使用。這兩個蒺藜的表面涂有淡褐色的釉面,是希望放在黃土中不被敵人發現。因為,它們的使用者是一千年前,馳騁在黃土高原上的党項人。
党項人是中國古老的游牧民族——羌族的一支,他們的祖先居住在四川、西藏、青海等地,世代逐水草而居。唐朝初年,由於受到西藏吐蕃王朝的欺壓,党項人遷徙到今天的陜北、甘肅、寧夏一帶定居下來。
| |
公元881年,中國北方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驍勇善戰的党項部落,在配合唐朝軍隊鎮壓起義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這個原來叫做“拓拔”的党項部落,被大唐王朝賜姓為“李”,成為名義上的皇族,還獲得領地銀、夏、綏、有、近五州,就是今天的陜北綏德,米脂等地。此後,一個以夏州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逐步形成。與漢族文化的密切接觸,使党項人學會了耕種,冶煉和製作瓷器。考古學家在十一世紀党項墓葬中發掘出的石馬和銅牛,體現了當時党項人高超的冶煉技術,也反映了他們這一階段出則游牧,入則農耕的生活。
党項人製作的瓷器紋飾簡潔、手法粗獷。由於受到中原唐朝文化的影響,牡丹和海棠花是西夏瓷器中最常見的花紋。這件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扁壺,是党項人經常使用的瓷器,它的造型從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變而來。党項人生活的領地有2/3都是戈壁荒漠,因此盛水的器具格外重要。這種扁壺的兩側帶有耳,可以穿繩提拿或者吊挂在駱駝背上;壺的正反兩面各有一個圓形的足座,起到了放置平穩的作用。個性鮮明的党項瓷器,體現出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注重實用的態度和創造精神。
| |
從公元十世紀開始,党項政權利用宋遼之間的矛盾左右逢源,始終為建立王國暗中實施着全面的準備。它與北宋簽定了以稱臣為主要內容的“景德和約”,換得宋朝取消了党項人在北宋境內買糧受限的規定,解除了党項人控制下的鹽洲所産青白鹽輸入北宋的禁令。隨後,表面上臣服於宋朝的党項政權轉而又接受了遼國契丹人的冊封,使得西北地區出現了少有的安定局面,一個強大的王國即將在這裡誕生。 (編導:朱晶)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