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山西省的許多明清縣誌中,幾乎都同樣地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土地瘠薄、人口稠密,生計不好維持,許多人外出經商,以謀求生活的補救。”而人們所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個景致,商人們高高院墻,寬大的院落,尤其是大院中的建築裝飾之精美,令人刮目。
作為農業生産貧瘠之地,商人是從哪賺到了這筆巨大而充盈的財富呢?
在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中,山西的農業生産上算不上發達。而山西南部的鹽池,卻已有三四千年的生産歷史。《山海經》這部上古時期的書,記載了早在黃帝時期,山西先民已經在這裡開採池鹽。
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品。十口之家,十人食鹽。不僅在中國,其實在世界範圍內,商業的起源和鹽都有著密切的聯絡。古羅馬士兵當年的薪水就是今天的食鹽,至今英文單詞中的薪水一詞,則源於鹽。由於古代的商品經濟並不發達,鹽成為中國最古老、最早的商品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最先出現的商人應該就是鹽商。
| |
漢代最有名的鹽商,要屬一個叫猗頓的人,他在山西南部靠經營畜牧和販鹽起家。《漢書》中用“讚擬王公,馳名天下。”的詞彙記錄了他的富有。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創立了大明江山。由於在山西北部邊鎮住扎了大量的軍隊,巨大的消費市場形成了,戍邊的軍隊急用糧食。
大明朝廷建立之初推出的“開中法”,即通過鼓勵商人向邊境輸納糧食來換取賣鹽的特權,為山西的商人提供了機遇。
山西雖沒有多餘的糧食,但與山西隔河相望的河南、再往南的山東卻都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産區。於是山西人開始推著小車、擔著擔子,將收集來的糧食運往北部邊鎮,用糧食從朝廷手中換到販鹽的特權,從販鹽的過程中賺取利潤。
晉商宅院築基的第一步開始了。明代文集中的:“挾輕資牽車牛走四方”,實實在在的記錄下了當時晉商創業的艱辛。推著木轱轆小車,載著沉重的糧食和鹽,冒著數不清的風險,穿行于崇山峻嶺之中。
| |
不知有多少商人倒在了這條路上,但販鹽之路也為山西商人的發展提供了第一桶金。鹽路、商路一直伴隨著山西商人的腳步。直到公元1931年,山西祁縣的渠家還在漢口碼頭斥資40萬元購買了一座儲鹽的倉庫,是鹽路為山西商人的發展和大院豪宅建築,墊下了一塊重要的基石。
(編導:楊海波)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