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送別的橋??灞橋風雪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2日 10:06 來源:CCTV.com

  在唐朝的長安,有兩座橋十分著名??城東的灞橋和城西的咸陽橋。


  當時,人們東行送人,多在灞橋折柳贈別,而對要西行的人,則多在咸陽橋揮淚相送。灞橋和咸陽橋成了兩座送別的橋,留下許多動人的詩句。

  眼前的橋墩,就是令人們充滿想象的灞橋遺址。

  2004年10月,灞河水的急劇下切,使這十個橋礅洗去了蒙在身上的泥沙,露出本來的模樣。可以看到,每個橋礅都有3米寬,東西橫跨灞河80多米長,可以想見這在千年前的唐朝是何等的壯觀。河床上龜裂的泥土訴説著灞橋古老的故事……


  灞橋位於長安城東12公里處的灞河上面。古代長安人向東送行,往往以灞河為界,送人出長安城到灞河後就要在灞橋上分別了。

  這是上個世紀初日本學者拍攝的灞橋最後的模樣,通過它我們仿佛回到了當年的長安。

  若是在古代長安,這個地方應該是一派柳色空朦,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似冬日雪花飛揚。到了隋唐,這裡已是“柳色如煙絮如雪”的風景名勝之地了。於是“灞柳風雪”作為灞橋一道獨特的景致成為“關中八景”之一。此後,以“風雪”作為比喻,成為詩人們咏柳的一種常用手法。

  按照《西安府志》的記錄,當年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摩肩接踵,是長安十分壯觀的景象。當時,在灞橋旁還設有灞亭,供人話別。起身告別時,人們折柳相贈。 折柳與送別相聯絡,最早出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柳與“留”諧音,折柳贈別,表達出對親人、朋友的戀戀不捨。美麗的景色令人留戀,而楊柳低垂也使灞橋成為最有詩意的送別的橋。

  於是古人在這裡留下了許多感懷的詩句:李白《憶秦娥》中就有:“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的句子。後來人們又將灞橋叫作“銷魂橋”, 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

  “折柳贈別”逐漸為文人騷客所樂道。送客至橋頭折柳惜別,也就不只是灞橋獨有。唐代的雍陶送客來到四川沱江上的“情盡橋”邊,聯想起灞橋的折柳贈別,提筆將橋名改作了“折柳橋”。

  如今,出西安城向東走的人還是要穿過灞河,灞河上也建起了多座現代的新灞橋,只是,過往的人們可曾想到這裡當年的垂柳依依,想到灞橋的送別情。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