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中國當代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幹事、經濟動態組組長,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研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30年1月24 日生於南京。1948年考取金陵大學文學院,因病于1950年正式入學。入學後轉入經濟係學習。1952年高等院校調整,金陵大學經濟係併入上海復旦大學經濟係。1953 年大學畢業,1954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55─1956年跟後來在柯西金時期成為著名改革派經濟學家的前蘇聯專家阿?畢爾曼學習,研究企業財務和國家財政問題。1956─1957年參加全國範圍的體制調查和體制改革研究。他參加了孫冶方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論》和于光遠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寫作。在這一期間, 他的理論文章,如與林子力合寫的《全民所有制經濟論》等,特別是為于光遠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寫的《社會主義的《經濟表》》,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1960年發表在《經濟研究》上的《社會主義的過渡性》一文,被國外某些學者認為是一篇某種原則上區別於前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體系的代表作。
1976年以後,他進入了工作最緊張、成果最豐富的時期。1977年他較早對大寨“左”的口號和做法提出了公開的批評。他還參加了“按勞分配討論會”的籌劃和組織工作,在經濟理論方面對極“左”思想發起了系統批判。從1979年開始,他把研究的重點逐步轉向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的比較研究方面來。在這種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 的想法。他和其他經濟學家一起,為在中國開闢比較經濟體制研究這個新的學術領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82年和別人合寫的《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計劃經濟屬性和商 品經濟屬性》和《試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調節方式》等文章,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 經濟具有商品經濟的屬性。
1983年赴美國耶魯大學做訪問研究員,1984年7月訪美歸來。他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某些簡政放權的措施,使得地方封鎖割據現象加重,而企業並未獲得應有的自主權,於是在中國經濟學文獻史第一次提出了“行政性分權”和“經濟性分權”是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分權的概念,指出必須避免走行政性分權的道路。1985年2月發表了《經濟改革初戰階段的發展方針和宏觀控制問題》。指出,為了保證經濟改革能夠平穩進行,首先需要創造一個宏觀經濟關係比較協調,市場不太緊張,國家財政、物資後備比較寬裕的良好經濟環境。此後,他針對現實經濟中的問題,進一步論述了以上觀點,並提出對改革目標和實施步驟做出總體規劃的時機已經成熟。1985年11月,他領導一個課題組對“六五”時期的經濟發展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在以《正確處理經濟建設、體制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三者的關係》為題的報告中提出,中國正 處在二元經濟迅速向現代經濟轉化的階段。在這個經濟發展階段,必須始終十分注意 經濟效益的持續提高,十分注意社會資金的積累,恰當地把握農業人口向非農業轉移的速度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1986年初,他參加了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研討小組的工作。他有機會將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統整理。這一時期,他寫的《關於改革戰略選擇的若干思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展和改革的經驗 總結》等文章,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
主要著作:《經濟改革問題探索》、《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合著)、《吳敬璉選集》、《論競爭性市場體制》(合著)、《漸進與激進 中國改革道理的選擇》、《何處尋求大智慧》、《國有企業改革大論戰(二)》等。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