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明
昏天黑地中搶出了《“神六”外的故事》,包裝過後,踏踏實實地看過完整片子,發現了許許多多的遺憾!“痛定思痛”,找找整個節目採訪製作的得與失,為的是以後的“不痛”,望得到“階級兄弟們”的指正和幫助。
還是先厚著臉皮,説一點“得”,給兄弟們一些間接經驗。
首先,新聞點位抓得準,背景故事挖得到,借著“神六”的“東風”搶出了節目。把市場中,人們司空見慣的産品與“航天”神戳聯絡起來,吻合經濟頻道特色;講述産品與“航天”聯絡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體現了欄目的特點。
其次,動作比較快,按計劃播出了節目,使我們非新聞主戰場,打了一場新聞突擊戰。整個節目從開始策劃到播出用了7、8天的時間,“兵貴神速”。這樣的速度,表現在前期的策劃上,採訪對象的選定上、採訪的實施上、稿子的寫作上、後期的編輯上、節目包裝上等等,可以説,整個節目的操作流程就是在爭時間、搶速度。
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採訪對象選擇過程。《神六外》乍看起來,商業味較濃,可以説是不可避免地宣傳了某些産品。剛剛開始,自己都以為這樣節目應該得到採訪對象極力配合,結果出乎意料,幾乎所有廠家都諱莫如深。轉道,航天部門,希望得到一些信息,人家又為了全力保障新聞頻道“直播”,對我們“相敬如賓”。
再次轉回來,找到廠家,這時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可以選擇的採訪對象只有七八個,因為“中國航天基金會”指定的“航天”專用産品只有七家,除去香港一家服裝企業、農夫山泉(為避免和蒙牛同類産品衝突)、還可以進行實際操作的只有2、3家企業,而且都是財大氣粗、自以為是的“大集團、大公司”。
好在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還算勤快,從早上説到下午,直到夜裏二點鐘還在遊説,終於搞定了兩家。結果有一家還是“臨陣脫逃”,因為他們的慣例,所有的中央級媒體都要採訪副總以上,要辦眾多的報請手續,趕上我們的時間。
“蒙牛”和“神州三號”的到來可以説是“及時雨”,豐富了節目內容,而且在北京“圍追堵截”到兩位老總,節目活躍了許多。
再説一點“得”,整個過程中的人員配合默契,使得節目能順利出爐。作為編輯的劉正風,義不容辭擔當起攝像的任務,在“熱戀”中還能過放棄耳鬢廝磨,隨叫隨到地拍攝,後期編輯也是廢寢忘食,保證節目的順利播出。
接下來再説説“失”。
首先一點就是節目做得還不夠輕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目前的內容而言,畫面比較單調。實踐上這樣的節目,在其中間應該把“神五”、“神六”的畫面儘量多插入。哪怕是做成一個個小段落放在節目的節點處,可以提高節目的娛樂感,可以緩衝觀眾的視覺疲勞。
2,每個故事走得有些深,注重了更多的過程。可以把故事講得精煉一些,多講幾個故事,片子的節奏就會快一些,也就顯得輕巧一些。
再有,從時效性上來看,還可以再快一些,可以設想,如果當天晚上就攢稿子,第二天拍攝,晚上編輯,這樣的話,可能5天就可以播出,時效性就會更強一些。
第三點,編輯應該提前進入。一旦策劃完成做節目採制決定,佈置任務、講解節目構想的時候編輯就應該進入。這樣記者馬上聯絡採訪,編輯應該準備資料畫面,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點,欄目的資料庫應該建立起來,這樣人力資源(重要人物的聯絡)、畫面資源(典型畫面)整理等
從這次的實際操作看,我們欄目完全有能力製作時效性較強的、新聞性較強的節目。特別是從故事的角度、財富的角度去解讀新聞事件,尋找“事件”背後的故事,應該成為欄目的新特色。
責編:劉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