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受眾為王:央視《百家講壇》的異軍突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06日 16:50 來源:CCTV.com

  2001年7月9日,一個以“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為宗旨的嶄新節目《百家講壇》在央視“科學?教育”頻道(CCTV ─10)開播。4年間,通過對節目內容和形式的不斷完善,至2004年,《百家講壇》從紛繁複雜的節目中脫穎而出,在科教頻道年終的綜合排名中位列第三,成為2004年電視節目發展中的一大亮點。

  《百家講壇》以“教授知識”為主要傳播目的,它的內容相當廣泛,可以涵蓋政治、經濟、歷史、文學、科技以及風俗人情、自然景觀、人類活動等多個領域。凡是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能夠增長人們知識和見聞的內容都可以在電視講壇類節目中佔有一席之地。講壇類節目的主要表現手段是“講”,在以圖像傳播和視覺衝擊見長的電視媒體中,“講”這種看似乏味、聽來枯燥的表現方式有點格格不入。難以想象,習慣了快節奏生活方式和瞬息萬變的信息洪流的現代受眾,會沉下心來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某個“學者”“精英”授課似地對他們講上幾十分鐘的科學和人文知識。如何讓“講”這種單一的傳播手段為電視觀眾所接受?講壇類節目如何抓住受眾的心?從根本上來説,就是要確立“受眾為王”的核心指導思想,這是從《百家講壇》的發展實踐中得出的啟示和經驗之談。

  ●傳播語態的轉變───讓學者成為受眾的朋友

  《百家講壇》將自己定位於“一所匯集了名家名師的開放式的大學”。既然是大學,就要有“老師”和“學生”,就有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等級界限。講壇類節目通常邀請一位某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主講人,這些專家往往是社會中堅,他們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可以贏得受眾對他們的仰慕,但也容易使他們與受眾之間産生距離。2004年底,《百家講壇》欄目對自己的受眾做了一個調研,結果發現主要收視群體集中在擁有初高中學歷的成年人。這部分受眾沒有經過高等教育,知識結構不完善,他們渴望獲得各個領域的知識,有很強烈的求知慾望。但他們對學堂似的授課方式感到厭倦,往日被學業和老師約束的情形還縈繞在他們腦中。因此,抓住這部分核心受眾的關鍵就是傳播語態的轉變,“要嘗試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使新聞的傳播與接受能有角色認同和情感互動的愉悅”,讓“學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成為受眾的朋友。

  縱觀《百家講壇》創辦以來邀請的主講專家,無論從事什麼領域研究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演講風格親切幽默,語調抑揚頓挫,有時還常常伴有豐富的肢體語言。這種魅力的張揚不僅拉近了學者和受眾之間的距離,還是引起受眾興趣、培養固定受眾群體的重要因素。專家們將深厚的知識積澱通過淺顯易懂、和藹風趣的講述傳達給受眾的同時,得到的是受眾心裏的敬佩之情,這種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一直是《百家講壇》成功的秘訣之一。編導郭巧紅就曾説過:“過去我們把專家架在了高高的神壇上,今天,我們要把這些精英從高高的神壇上請下來,讓他們走進百姓中間,為百姓服務。”

  ●傳播內容的選擇───要有可“講”

  講壇類節目“講”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講壇類節目主要的目的在於“傳播知識,提高智慧”,在內容的選擇上必然會有相當的知識含量和專業深度。但是電視不是報紙,信息轉瞬即逝,無法保存下來讓受眾慢慢思考吸收。另一方面,過於精深的傳播內容會大大限制節目收視群體的範圍,抬高了收視門檻,使一般文化水平的老百姓無法接受。這就要求講壇類節目在傳播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可“講”性,選擇受眾易於接受、專家可以深入淺出講解的知識。

  筆者對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播出的《百家論壇》節目題材進行內容分析,調查發現其中歷史文化類題材約佔41%,中外文學類題材約佔30%,社會問題類題材約佔13%,禮儀類題材約佔6%,自然知識類題材約佔4%,電影電視類題材約佔3% ,政治經濟及其他類題材佔約3%。從中可以看出,《百家講壇》的節目內容多集中在歷史文化和中外文學上。其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歷史文學類題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適合講演。它並不需要受眾有多深厚的文化儲備,主要調動的是受眾的感性思維,再配上電視這種感性元素比較豐富的傳播媒介,更易於為一般的受眾接受。相比之下,自然科技知識邏輯體系嚴密,需要接受者對這方面具備一定的基本知識,它更適合用數學和公式來表示,而不適合電視圖像來解釋。同時,它調動的是受眾的理性思維,感性的畫面加上理性的思考使受眾容易疲勞。因此,《百家講壇》開播以來,許多人文系列講座大受歡迎,如《清十二帝疑案系列》首開正説歷史之先河,這套節目最高收視率達到了0.57%,在科教頻道位居第一,平均收視率在0.2%以上。《紅樓夢六家談》、《〈紅樓夢〉裏的配角》、《聊齋》等文學系列,平均收視率也在0.3%左右。

  ●懸念式敘事結構的運用───抓住受眾的“眼球”

  在講述中設置層層的懸念,隨着時間的推移,演講者如抽絲剝筍般解開重重迷霧,將受眾牢牢吸引在電視機前,這是講壇類節目成功的關鍵。《百家講壇》開播初期因為沿襲了講座節目的傳統模式,曾一度陷入困境。之後,它採取了引入懸念貫穿全片的措施,才使節目重新煥發活力。《百家講壇》根據講座的內容首先設置一個總的懸念,這個總懸念往往體現在片名之中,是這一講座的總綱和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清十二帝疑案》、《揭開獅身人面像神秘的面紗》、《神秘的金字塔》、《秦可卿之死》等。單從這些片名看,就足以吸引觀眾的目光,引起他們的興趣。此外,在講座進行當中設置分懸念,每一個分懸念成為講座內容的轉捩點,以吸引受眾、保持其收視的熱情。以《二戰人物希特勒》這期講座為例,首先片頭設置總的懸念“走近希特勒,了解他謎一樣的人生,探究他不同常人的生命歷程”,接着每一節中設置分懸念,如“他從不講自己的身世,也從不允許別人議論他的身世,這是為什麼?這個人類最大的魔王究竟有什麼難以啟齒的身世呢? ”,“在維也納這個盡情享樂的天堂希特勒又將如何面對新的生活?這個想當國家元首的希特勒首先成了一個階下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的奮鬥》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為什麼會在日耳曼人身上産生巨大的魔力,讓他們為希特勒賣命,為他東征西殺? ”就是這樣,受眾隨着講座的進程,解開重重分懸念,直至最終破解片頭設置的總懸念。

  這種懸念式的敘事結構目的是使敘事變得更有趣,更易於受眾理解,更好地吸引受眾。就如同馬克多斯?福特所説:“你必須永遠關注着你的讀者。這就包括了全部的技巧。”

  ●電視視聽元素的滲透───豐富受眾的感受

  從傳統意義上説,講座類節目由於其內容枯燥、形式單一,不適合用電視這種視聽媒介傳播,而《百家講壇》卻將電視的視聽元素巧妙地融合進講座之中,使得節目的傳播形式更加豐富生動。

  在視覺方面,《百家講壇》充分利用畫面穿插的剪輯手法,將事先製作好的關於講座內容的背景資料和形象片斷適時地插入講座之中。歷史類題材一般是當年的記錄片斷的再現,名著類題材則播放以該名著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視劇片斷。即使是難以表現的自然科學類題材,也可以用表格、FLASH圖畫等來彌補視覺上的缺陷。對於畫面背景音樂的選擇也十分重要,人們在看電視的時候,是以視覺為主、聽覺為輔,因此音樂的搭配要為畫面的內容表達和講座的整體節奏服務。急促的音樂易使人産生緊張感,低沉悠揚的音樂易令人陷入深沉的思考,活潑跳躍的音樂又讓人感到輕鬆。

  視聽元素和學者們的講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結構變得更加緊湊,節奏變得更加明快。以理性的講解為主,輔之以形象的畫面與相應的音樂,這些都契合了受眾的收視期待。

  (作者係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新聞所研究生)

責編:英子

相關視頻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