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際時訊]遏制艾滋 履行承諾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2日 09:51 來源:CCTV.com
    專題:遏制艾滋 履行承諾
    進入[國際時訊]>>

  CCTV.com消息(國際時訊):

  [新聞關注] 遏制艾滋 履行承諾

  今天是第18個“世界艾滋病日”。在過去十幾年中,國際社會為遏制艾滋病蔓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可以説,當今世界對艾滋病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即便如此,我們卻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2005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數超過了4000萬,其中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近500萬人——這兩個數字同樣也是前所未有的。那麼為什麼這兩個“前所未有”如此矛盾呢?

  在今年世界艾滋病日來臨的時候,很多人都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世界對艾滋病的認知已經遠遠超過以往,對艾滋病的宣傳力度越來越大,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療法越來越先進,投入到艾滋病防治行動中的資金也越來越多,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卻不降反升,創下了歷年來的最高。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這是因為全球在抗擊艾滋病的鬥爭中,口頭承諾大於實際行動。世衛組織之所以將今年的主題定為“遏制艾滋,履行承諾”,就是希望告訴各國政府,現在不再是信誓旦旦而是切實履行這些承諾的時候了。

  如何履行承諾?世界銀行全球艾滋病防治計劃負責人祖德説,因地制宜是關鍵。

  世界銀行全球艾滋病防治計劃負責人 祖德:在一些國家艾滋病的情況已經趨於穩定,在另一些國家,艾滋病還是潛在的問題。但是在很多國家,如果你看過他們對抗艾滋病的戰略計劃,你就會發現一個明顯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的計劃在其他國家同樣適用,所以現階段最需要做的其實是各國都必須針對各自不同的情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戰略方法。

  根據最新統計,除了加勒比地區,全球其他各地的艾滋病病情都繼續呈上升趨勢。其中東歐和中亞地區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增加最快的地區,感染人數比2003年增加了25%。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仍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多的地區,感染者總數達到了2580萬。

  盧卡斯是肯尼亞的一名艾滋病毒感染者。一年前當他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毒時,精神幾乎崩潰,三個月沒有走出家門一步。但是後來盧卡斯意識到,不能就這樣放棄生命。於是他不僅積極接受治療,還通過藝術手段勇敢地向周圍的人講述預防艾滋病的重要性,並熱心地幫助其他艾滋病人走出陰影,樂觀面對生活。盧卡斯説,他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裁縫,生活拮據,也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他只是希望儘自己所能為周圍的人做點什麼。盧卡斯説,自己嘴笨,不會講一套一套的大道理,他只知道“做比不做好”——這句話,或許我們可以共勉。

  [科技前沿]認識植物的力量——善用植物自身防禦系統

  今天的科技前沿,來關注植物的力量。蟲災對農民而言,是個永遠的痛。過去使用的殺蟲劑可能會危害環境,現在轉基因方法的安全性也存在爭議。最近,德國科學家就在研究,如何利用植物自身的防禦系統來殺蟲。

  德國科學家發現,一些作物一旦認為自己遭受襲擊,就會自動散發出保護性的氣體,而這正是它的防禦系統在工作。

  博蘭德教授在試驗室模擬了“機器蠕蟲”對利馬豆植株發出的襲擊。“機器蠕蟲”上連接了電子傳感器,用來感知植株對機械蟲子的反擊。

  博蘭德教授:一旦有昆蟲開始破壞利馬豆,利馬豆就會發出花蜜的味道誘惑螞蟻,螞蟻被氣體引誘到受損的葉子上尋找花蜜,螞蟻將其它昆蟲當成與自己搶食的敵人,而後所有的螞蟻一同抗擊敵人,也保護了植株。

  螞蟻只對花蜜感興趣,不會啃食利馬豆的葉子。因而,成群的螞蟻不會對利馬豆産生危害。其實,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煙草是較容易遭受蟲災的一種作物。一旦煙草被蟲子啃食,就會散發一種氣味,吸引鳥兒來捕蟲。這時,敵人的敵人就成了朋友。

  很顯然,植物遭襲時所散發氣體的成分是這項研究的關鍵。

  博蘭德教授:如果我們掌握了其中的化學成分,可以遵照植物的自身規律,使用這種成分控制植物的防禦系統。

  此外,要真正用好植物自身的防禦系統,一定要充分認識和把握它的複雜性。例如,當利馬豆遭受襲擊時,它不但散發出能夠吸引螞蟻的“防禦氣體”,同時還散發出另一種“預警氣體”,通知其它植株做好防蟲準備。

  解密植物的自身防禦系統,並充分運用它,是一種尊重植物生長規律,可靠、有效的殺蟲方式。這一研究的前景是遠大的,其影響遠遠超越了農業範疇。如果農耕不再需要殺蟲劑,污染將大大減少,癌症和很多與環境相關的疾病的發病率,也會有所降低。

  [科技前沿]善用植物的力量——生物發電 變害為寶

  農作物要保護,雜草更要剷除。原産于美洲的銀膠菊,就是一種惡性雜草。銀膠菊不但對其它植物有“感化”作用,還會引發人和家畜的過敏反應,造成生態污染。如何將它變害為寶呢?

  怎麼才能除去自家後院裏這些討厭的銀膠菊呢?住在印度南部城市哥印拜陀的兩個高中生動起了腦筋。試驗了多種方法,在火攻都無法奏效後,他們改變了思路。如果無法根除銀膠菊,那麼能否把它充分利用,甚至變害為寶呢?

  【同期】

  經過了研究和試驗我們發現把銀膠菊植株的汁液盛在銅質容器內,並插上金屬鋅棒就能發電。

  雖然這一試驗的結果,只産生了電壓大約為四伏的電流,相當於一個大號電池。但他們相信,如果銅質容器、鋅棒都足夠大,這個方法一定能製造更強大的電流。因為,他們對這個試驗寄託了很大期望。

  據估計,印度大約有1萬八千到2萬個小村莊還用不上電。能用上電的地區,也因為電力供應緊張,經常要忍受停電的痛苦。這兩個年輕人希望,通過這個變害為寶的點子,能找到一種更便宜的發電方法,讓更多的印度農村亮起來。

  [文化采風] 澳大利亞:巨幅圖畫 始於足下

  藝術家的創作思路總是超乎尋常。如今在澳大利亞,就有人用腳踩出了生動的畫卷。我們一起去看一下。

  對於澳大利亞攝影藝術家布朗溫賴特來説,這片位於達爾文郊外的荒地是她創作靈感的源泉。2003年,賴特在這裡拍攝的一張照片就為她贏得了一項攝影大獎。最近,賴特又找到了一個新的創作靈感。

  布朗溫賴特 攝影藝術家:我的想法是製作一件能從空中、從衛星上看見的作品,而且還很環保,因為我們只用腳來創作。

  為了完成這幅規模龐大的畫卷,賴特還請來了查爾斯達爾文大學藝術系的學生和講師,就連賴特心愛的寵物--斑點狗也加入了創作的行列。就這樣,大家在泥地裏深一腳淺一腳地繪製著巨幅圖畫。

  【同期】

  三個人到那邊去,在那邊,那是狗的爪子。

  儘管並不知道這樣踩出來的畫是什麼效果,大家幹的依然很起勁。為了在空中看起來更清楚一些,圖畫的輪廓線至少要達到2.5米寬。

  【同期】

  這是藝術與科技的結合,為了完成創作,我採用了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我首先在電腦上完成草圖,並將各種參數製作成圖表和表格,以便在實際繪畫時通過全球定位系統來找準位置,並在斑點狗的一些特徵部位做上標記。

  這就是完成後的作品,一隻斑點狗的肖像。這次創作的成功打開了賴特的創作思路。賴特希望,有一天她能夠在月球上進行這樣的藝術創作。

  [文化點擊]芭芭拉史翠珊回顧展 重現天才明星演藝生涯

  昨天,《芭芭拉史翠珊回顧展》在好萊塢歷史博物館正式拉開帷幕。從芭芭拉史翠珊各個時期電影作品的海報、服裝和道具,到她的一些珍貴的照片和圖冊等等;三千多件展品重現了著名歌影雙棲明星芭芭拉史翠珊豐富多采的一生。

  這次回顧展的大部分展品是由一位叫做盧 帕帕拉的收藏者提供,他是芭芭拉的忠實擁護者,多年來一直致力收集和芭芭拉演藝生涯有關的各種紀念品。

  在美國娛樂界,芭芭拉史翠珊的名字無人不曉,她成功地創造了許多令後人難以企及的記錄。 史翠珊最令人嘆服之處就是她優秀而全面的演藝天分,無論是音樂、電影、電視、還是百老匯的戲劇舞臺,都留下過她的身影;無論是演唱,作詞作曲,表演,編劇,導演,製片,所有這些工作都有她的努力。

  她是唯一一位曾經獲得過奧斯卡獎,托尼獎,格萊美獎,艾美獎等多項權威大獎肯定,並被電影界和音樂界分別授予終身成就獎的藝術家。因此,她又被譽為“好萊塢一個活著的傳奇”。

  影片《俏女郎》(1968年)海報

  芭芭拉史翠珊在影片《晴朗的日子裏你能看見永遠》中的服裝

  芭芭拉史翠珊在影片《他的愛使我美麗》中的服裝

  電視特輯《我的名字叫芭芭拉》(1965年)

  插曲《我來遲了》

  電視特輯《我的名字叫芭芭拉》(1965年)

  插曲《我的愛人》

  澳大利亞芭蕾舞明星 17年舞蹈生涯作別舞臺

  和大名鼎鼎的芭芭拉史翠珊相比,貝娜齊爾瑟蒂斯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但作為西澳大利亞芭蕾舞團的靈魂人物,瑟蒂斯在澳大利亞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藝術家。她純熟的舞蹈技巧、輕盈的舞步、優雅而靈活的肢體語言,令無數觀眾傾倒。但最近貝娜齊爾瑟蒂斯決定結束17年的職業舞蹈生涯,向芭蕾告別。

  正在上演的舞劇《灰姑娘》就是瑟蒂斯的告別演出。

  出生於印度的瑟蒂斯一歲時隨父母遷居英國倫敦,還不到三歲的時候,她就迷上了芭蕾舞。與生俱來的天分,使她順利地入選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後來又前往澳大利亞芭蕾舞團進行表演,最後成為西澳芭蕾舞團的領舞。

  現在,瑟蒂斯即將離開心愛的舞臺,她表示,將把自己的最後一雙舞鞋埋在舞蹈生涯起步的地方——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院子裏,代表她永遠陪伴魂牽夢繞的芭蕾舞。

  [關注氣候變化] 海洋食物鏈的危機——全球變暖對浮游生物的影響(上)

  繼續關注全球變暖。儘管對人們來説,全球變暖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可它對海洋的威脅已經凸顯出來。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作為海洋食物鏈基礎的浮游生物的生存狀況,透視全球變暖給海洋帶來的危機。

  不深入海洋之中,你便不知道在海平面之下是一個怎樣活躍的世界。海洋生物為了生存的需要,無時無刻不在運動之中——搶奪食物、爭搶配偶、躲避天敵。

  在所有海洋生物中,最活躍的就要數這些小得肉眼都看不見的浮游生物了。絕大部分的浮游生物是海洋細菌和單細胞藻類,它們的生存主要依靠光合作用。這些浮游生物在海洋中不停地進行晝夜垂直運動,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聚集在靠近海平面的表層海水中,以期最大限度地獲取陽光和海水中的養分。據科學家研究統計,某些浮游生物一天的運動距離相當於400公里。

  對於浮游生物來説,每天的長途跋涉都是個危險旅程,稍不留神就會成為其他海洋動物的美餐。由於它們營養豐富,容易消化,不僅小魚小蝦和貝類喜歡吃,就連鯨這樣的大傢伙都直接以它們為食。正是由於浮游生物的存在,其他海洋生物才能夠生存,別看它們個頭微不足道,卻對整個海洋的生態健康至關重要。

  鋻於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鏈中的重要地位,海洋生物學家一直把它們作為海洋研究的重要課題。比爾皮特森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研究所的科學家,長期以來,他領導著一隊研究人員對生活在美國西海岸俄勒岡州附近海域中個頭最大的浮游生物——磷蝦進行追蹤研究。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研究所 比爾皮特森:它們在白天活動時總能避開我們的捕撈網,所以,我們不得不在夜晚進行樣本捕撈,我們把捕撈網染成黑色,這樣磷蝦就感覺不到網的存在。

  皮特森説,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美國西部海域的磷蝦數量直線下降,比起上個世紀50年代來減少了80%,這引起了人們的嚴重關注。一些科學家擔心這可能會造成海洋食物鏈的崩潰,因此急於找出磷蝦減少的原因。

  【同期】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有一個觀點認為這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反映,我們接下來的研究也試圖驗證,全球變暖與磷蝦數量之間的關係。

  [關注氣候變化] 海洋食物鏈的危機——全球變暖對浮游生物的影響(下)

  不過,情形的發展並沒有沿著海洋生物學家的設想進行下去,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儘管全球氣候變暖還在持續,但美國西海岸海域的磷蝦數量突然出現了大幅度回升,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經過了深入研究,現在海洋生物學家基本認定海水溫度的突然變化才是導致浮游生物數量增減的直接原因。

  每20到30年,太平洋表層的冷暖海水就會發生一次大轉換,這被稱為“太平洋振蕩”。當表層海水溫度較低時,浮游生物的生長狀況良好,一旦海水變暖,它們的數量便會下降。研究人員發現,當表層海水溫度低時,冷海水因為質量大而下沉,將底層富含養分的海水攪動到海洋表面,便於浮游生物汲取營養。可如果表層海水溫度升高,海水不再攪動,不僅不利於養分的上翻,而且厚厚的表層海水還會阻隔陽光進入海中,令浮游生物缺乏營養而死亡。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下,太平洋振蕩的發生已經越來越難以預測,像頻繁發生的厄爾尼諾就是這一變化的災難性後果。現在研究人員經過觀測發現,在美國西海岸,新一輪振蕩正在到來,這裡的冷海水正在被溫暖的海水代替。他們擔心,這次振蕩所帶來的溫暖海水,水溫高於往年,這對於浮游生物來説可能是滅頂之災。

  生理學家 喬治索梅羅:現在的一個問題是,是否水溫每升高一度都是致命的,我們現在還缺乏數據證明。

  為了獲取水溫對浮游生物生存影響的第一手資料,索梅羅和同伴斯蒂爾曼決定依靠試驗。他們選擇了生長在岩石縫裏小螃蟹為研究對象,並在小螃蟹身上安裝了監控心跳的儀器,然後他們把小螃蟹浸泡在海水中,不斷給海水加溫。

  生理學家 斯蒂爾曼:我們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出,當水溫在多少度時 ,小螃蟹會因為心動過速而死亡。

  令他們驚訝的是,讓小螃蟹死亡的水溫只比它們目前在自然環境中的水溫35攝氏度高1度多一點兒。這也就是説,包括浮游生物在內的處於海洋食物鏈最底層的生物都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一旦它們從海洋中消失,其他海洋生物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後果不堪設想。

  海洋食物鏈的危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如果任由全球氣候變暖繼續下去,最終的苦果必將由人類自己品嘗。試想若干年後,當我們的後代面對著一片死寂的海洋時,他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對目前的全球變暖無動於衷。

責編:武林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