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中國週刊):
[一週新聞回顧]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打開《中國週刊》。近一段時間,出差比較多,因此坐飛機的頻率也比較高,這頻率一高就發現了一個問題,目前的飛機晚點的概率非常非常大,想正點越來越難。這也就難怪在本週有媒體在分析飛機晚點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當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航空公司一架飛機一天要飛很多的航線,於是一班晚點,全線都晚。還有,從機場到航空公司,現在的服務態度與差錯率都似乎開始增高,機場內經常見到乘客與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或機場的工作人員在吵架,在抱怨,面對這種情況,擔心也變成憂慮。首先我們知道,目前的航空公司日子不好過,油價不斷上漲,大家競相壓低票價,大多數航空公司都在虧損,因此,人們稱目前是航空業的冬天。但在這樣的冬天裏是破罐子破摔,還是咬緊牙關,拼服務質量,拼技術和管理水平,是中國航空人必須思考的事情,但目前,我們還看不到中國航空人有何對策。人們常説,冬天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但如果在冬天不能更好的練出內功的話,冬天過去可能是更冷的冬天。好,接下來共同走進本週。
公路跑操 21名師生遇難
各地緊急出臺措施
為什麼馬路上總有疲勞駕駛的貨車司機?為什麼900多學生必須要到公路上晨練跑步?本週一,山西沁源某中學的師生在校外公路上跑操時,突然遭遇貨車衝撞,這起特大的車禍罕見地造成了20名初三學生和一位教師遇難。
事故發生以後,山西省教育廳要求全省開展學校安全隱患大排查,北京、山東等各級教育部門也下發緊急通知,要求不得組織學生到校外機動車道等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開展體育活動。隨後,北京市有關部門也出臺8項措施預防重大交通事故發生,並明文規定嚴禁學生在道路上出操跑步。相關部門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但發生事故的中學甚至全國多數縣級以下的學校沒有適合的操場,造成學生只能在公路上跑操卻是一個讓人心情複雜的現實。本週,每一個人都在為車禍中逝去的生命扼腕嘆息。
陜西一小學再發投毒事件
同樣是在週一,陜西隴縣的一個小學再次出現學生食物中毒事件,21名學生在喝完豆
漿後出現噁心、嘔吐、抽搐等症狀,據當地警方初步判斷,事件起因是一名12歲男孩在豆漿中投放毒鼠強所致。
確診!我國出現人感染禽流感病例
| |
疫苗研製取得進展
防控敷衍 遼寧八幹部被查
本週又發禽流感疫情
本週三,衛生部通報,湖南、安徽兩省確診兩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其中一位感染者已經病逝。目前,湖南252份與感染者有過密切接觸者的血樣,已分兩批送檢,等待檢測結果。而安徽與感染者密切接觸的22人已于週四全部解除醫學觀察,期間未出現任何異常和新發病例。
本週,由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承擔的“人用禽流感疫苗研製”項目已經通過驗收,目前正在等待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該項目臨床研究的批准。週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考察了疫苗研製,他強調,有效控防禽流感的關鍵在於科技。此外,本週的禽流感疫區遼寧,有8名在防控禽流感疫情中涉嫌違法犯罪或有瀆職、失職行為的幹部被查處,截至週六,遼寧全省已有10天未出現新發病例,疫情得到控制。
但是,這場戰役還遠遠未到結束的時刻,週二,農業部通報,新疆澤普縣、烏魯木齊縣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週四,農業部再次通報,湖北孝感市、新疆和田市出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中哈石油管道實現跨國對接
| |
週一,連接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首條石油管道在中哈邊境口岸阿拉山口實現了跨國對接,至此,設計年輸油能力達到2000萬噸的中哈輸油管道一期工程主體已全部完工。
管道破裂 高溫熱水浸泡珍貴文物
| |
本週,北京民族文化宮因供暖管道破裂致使包括歷史文獻圖書在內的數十萬件珍貴文物被高溫熱水浸泡熏蒸,損失慘重。
中國的選擇,世界的機遇
主持人:現在的時間已經進入到11月的中下旬,2005年再有一個多月就將結束,套用圍棋的術語,無論是我們個人的年度打算或者是國家的計劃都到了一個收棺的階段,而人們也正是用這樣的語言來評價近日中國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人們注意到最近一些天,國家主席胡錦濤以十分少見的頻率連續出訪,而與此同時,國外要人也接連來華訪問,比如美國總統布什的來訪就被全世界所關注。而在這一段時間,胡錦濤出訪的講話中,人們發現了一個主題,就是中國的和平發展,其實這並不是一個讓我們陌生的理念,然而,這一段時間的出訪,胡錦濤多次講話還是被人們解讀為是中國就自己發展理念展開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外交公關活動。那麼,為什麼選擇這個主題,國際社會的反映是什麼樣的?這些反映對中國意味著什麼?會不會達到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今天《中國週刊》在本週視點當中關注這和平發展。
| |
解説:在外交領域,一些重要的場所往往會被賦予特殊的意義,英國的倫敦金融城,這個佔地僅1.4英畝,卻聚集了500多家外國銀行 180多個外國證券交易中心被稱為“全球經濟動力之都”的地方,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特殊的外交場所,11月9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這裡演講的內容是,“要了解中國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國選擇的是什麼樣的發展道路?”
胡錦濤: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中國選擇和堅持的是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 開放的發展 合作的發展。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只有通過和平方式實現的發展才是持久的牢靠的方展,也才是既有利於中國人民也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的發展。
解説:這是胡錦濤在英國訪問期間最重要的一場演講,而在此次出訪歐洲的每一站,他幾乎都在向他的聽眾介紹中國選擇的和平發展道路。本週,結束了對英國、德國、西班牙的國事訪問,胡錦濤在回程時又正式了訪問韓國,並出席了韓國釜山舉行的APEC第13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這次出訪,讓外界清楚地感受到了一次清晰的“中國和平發展觀”的巡迴演講。
胡錦濤: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對外開放,致力於在平等相待,共贏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
解説:“向世界宣講中國的和平發展之道,解釋中國的和平發展對自身和國際社會的益處,”回頭看,這始終是2005年中國外交的重點。對於此次胡錦濤的出訪,輿論注意到,他對“中國和平發展觀”的表述變得更加鮮明和具體。
閻學通:中國提出和平發展不是今年,是2004年的2月份的博鰲論壇上,胡錦濤主席提出來的。兩年來我們在執行和平發展政策方面,政策目標方面變得越來越明確了,我們強調的是互利,就是讓別人也能從我們的發展中得到好處。
金燦榮:就這一次歐洲之行當中對和平發展合作的介紹,我想更強調了中國經濟發展給大家帶來的不是威脅,而是機會。
解説:對於此次出訪,敏感的西方媒體認為訪問顯得相當務實,雙方擴大了各個領域的合作,但是卻很少觸及政治問題,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成果,而今年以來,中國領導人進行的全方位和主動的外交,以及出訪頻率和力度,都被認為在中國外交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解説:從非洲到北美到亞洲周邊國家再到此次歐亞四國,胡錦濤2005年的外交行程幾乎囊括了所有重要國家,而此次對歐亞四國的訪問則標誌著中國2005外交佈局已經趨於完成。中國政府在“和平發展”理念下推行的全方位外交,正在為中國迎來歷史上一個最大的國際舞臺。
主持人:很多年前,拿破侖針對中國曾經有一個影響深遠的判斷,東方的中國是一頭睡獅,一旦哪天醒來,中國將震驚世界。然而説過這話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國依然處於沉睡的狀態,因此人們也就把拿破侖的這句話當做玩笑式的預言來看待。然而經過20多年的改革,人們突然發現,拿破侖是有遠見的,因為東方的中國這頭睡獅終於醒來,而且醒來之後的確非常精神,甚至越來越精神,於是世界真的震驚了,但這種震驚卻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反映,比如中國威脅論就是其中的一種,他們拿拿破侖的話説,獅子是會咬人,但我們解釋,我們不會咬人。可人家又反過來説,你説不咬人,可獅子卻擁有咬人的能力啊,這個時候進一步的給予解釋也就顯得非常的必要。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和平發展成為中國闡釋自己發展理念的最好概括,比如胡錦濤在英德的講話,就在歐洲主流階層得到相當大的認同,但是轉變一些看法,還是需要時間的。
解説:盛大華麗的歡迎典禮,身披喜慶紅裝的倫敦標誌性建築,乘坐皇家馬車入住女王禦殿白金漢宮,在英國, 德國, 西班牙,都採取了最隆重的儀式歡迎胡錦濤的來訪。輿論分析,這是三國發出的一個共同的清晰信號,那就是中國的發展已經獲得這些老牌歐洲國家的尊重,中國需要它們,它們更需要中國。而這個信號,在當前所謂“中國威脅論”仍然蔓延的國際背景下,無疑顯得十分醒目。
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教授 金燦榮:在國際關繫上經常有這個現象,就是一個國家力量發展,在沒有信任的時候,他高速發展,最後外界採取很多防範措施,最後這個國家和外界就陷入了一個狀況,英文叫security delema,就叫安全困境。你越發展,力量越強大,外界越防範你,最後就抵消了你的發展,使你的發展成果變得沒有意義了。
解説:金燦榮描述的現象正是當前中國最不希望看到的。然而,“中國威脅論”,這種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出現的言論如今仍在誤導著國際輿論。
上週四,胡錦濤在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舉行的晚宴上發表演講,除了闡明中國的發展道路之外,還特別誠懇地介紹了中國國內存在的問題。
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教授 金燦榮:把中國的問題坦誠的擺出來,就是我們內部的問題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得走和平發展合作之路,這是符合我們利益的。
解説:有媒體特別注意到,此次出訪,中國還邀請英國協助建造至少5個可以容納數十萬人口的生態城市,希望借助歐洲的經驗 ,解決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環境污染、能源匱乏、發展成本高昂等諸多難題,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而尋求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也成為貫穿胡錦濤整個歐洲之行的重要內容之一。
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教授 金燦榮:在胡主席這一次歐洲之行當中,簽訂的一些協議當中都有這樣的內容,比如共同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比如禽流感等等,環境變化,共同解決這種涉及全人類命運的問題方面,中國比以前表現的更積極,這也是有助於人們對和平發展哲學的信任。
上週三,英國首相布萊爾同胡錦濤的會晤中鄭重表態:中國的迅速發展不是威脅,而是重要機遇。而此前,歐盟主席巴羅佐、秘書長索拉那等歐盟要員也早已先後明確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清華國際問題研究所 教授 閻學通:布萊爾的講話一定程度的反映部分西方國家和西方人士開始接受中國的發展模式。 我們現在看到西方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變化很明顯的一點就表現在對中國從原先認為它強大了會威脅別人,現在這樣認識的人開始減少。
解説:本週,美國一家著名的民意調查機構發佈報告稱,在過去四年,“中國威脅論”已經有所降低,持中國是美國“最大危險”觀點的人比例下降。而在本週,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與美國總統布什會晤後甚至也稱,他並不相信所謂的“中國威脅論”。
主持人:在本週人們發現,很多美國的要人都在中國活動,比如施瓦辛格,再比如説美國的前總統老布什,透過老布什在中國的活動,人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變化。比如,本週老布什在中國表現出強烈的對中國的友好和親近,他感慨自己當初從飛行員身份來中國,已是60年前的事。而每一次來中國感情都加深一分。前幾天,在和中國一些殘障孩子合影的時候,老布什甚至一屁股坐在地板上,笑容燦爛的和孩子們拍照。再加上從總統位置退下來的克林頓,近幾年每一次來華也都親和無比,情感加深。這時候你似乎感覺,在做總統時他們克制了自己與中國之間更多的親和情感,而退下來之後,反而自然流露。在這樣的觀察中,人們就在期待,這一次美國總統布什來訪,將在中國展現怎樣的表情?面對中國的和平發展,他的反饋又會是怎樣的?美國將如何決定對中國的態度。
老布什:我很榮幸向大家引薦我的好朋友,在過去這些年來對我幫助很大,施瓦辛格州長。
解説:一位是美國的前總統,一位是現任的加州州長,本週,包括老布什和阿諾施瓦辛格在內,多位美國政要同時訪問中國,為布什總統訪華熱身。
老布什:回到中國真的非常高興,我可以代表我的大兒子也就是現任的布什總統--説幾句,他對中國的感情也非常好,他也非常重視美中關係,也認為美中關係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他也認為兩國關係有更大的改善空間。
解説:2005年,美國政界高官的訪華密度的確令人吃驚,僅僅在7月,布什政府就有國務卿賴斯等四大要員齊聚北京,10月,又有格林斯潘等三位經濟沙皇訪華,緊接著,是鷹派人物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布什訪華前夕,多位美國政要的北京行都釋放出了對中國善意,
金燦榮:這一系列訪問,是為布什總統的來訪鋪路,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一系列訪問更重要的是一種更高層的、戰略層面的新思考,我把這個叫做美國對華政策的新現實主義。
解説:商務部長來談貿易逆差、財政部長來談匯率改革、國務卿來談台灣和朝核問題,與以往不同,這些美國高官就事論事的務實態度,商討磨合的溝通方式似乎都在傳遞著一些重要變化。
閻學通:這一年間,美國對中國的認識有了較大的變化。這個認識是什麼呢?就是認識中國已經不是一個潛在的發展中大國,而認為什麼呢?中國是一個現實的全球性大國。最近來的一些美國高官在中國的訪問,我聽了幾場報告,都是用的這個詞説中國是一個Global Power,就是説中國是一個全球性大國。所以這是中國的地位的提高和美國對中國地位的(重新)認識,使得布什願意改善和中國的關係,而且希望中美關係能夠實現戰略穩定。
解説:遏制還是接觸?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美國國內一直存在的這兩種對立的聲音似乎有了消長的變化。
施瓦辛格:據説中國會在未來五十年成為第一大經濟體,這很了不起。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更窮,只意味著中國更富。美國將會從中獲益,就像從二戰後西歐的崛起中獲益一樣。美國國內有人説中國的發展會取代美國,但我相信美國和世界將從中獲益,從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中獲益。
老布什:我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但這個過程應該是和平的,我相信中國的崛起應該是和平的。
解説:作為中國,我們當然希望老布什的表態能夠成為美國國內的主流,但是,這些表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美國政府的對華態度?美國的對華政策是否面臨調整?美國政府又如何回應中國的和平發展?或許,從今天開始的布什訪華會傳達出更多的信息。
主持人:在韓國舉行的APEC會議上,東道主韓國為每一個參加國都在主會場建了一個帶有各自國家文化色彩的雕塑,為中國,韓國選擇的是竹子的雕塑,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個雕塑時,你會發現,這應當是一個非常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選擇。一來,竹子,我們常拿它比喻節節高,的確,像這些年的中國發展,一步一個腳印,速度與效率都讓人驚嘆,甚至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火車頭。而另一方面,在中國的文化裏,我們習慣於竹報平安,在家門口種點兒竹子,有喻意説是報平安,那麼我們應當相信,中國這枝長勢喜人的竹子,對世界來説不是威脅,而是竹報平安,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好消息,您説呢?
[一週人物回顧]
連方瑀:升溫兩岸
“台北香江一水間,天涯比鄰有知音。”,11月14日本週一,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夫人連方瑀在“香江論壇”上以吟詩開講。在這次以“見證和平之旅──前瞻兩岸關係”為主題的論壇上,連方瑀再次以女性的視角向人們細述那歷史性的一幕。“和平之旅”跨越阻隔的海峽,“重返上海灘”拉響起航的船笛,“走臥龍、探熊貓”邀請赴臺的國寶,一年內三次回到大陸的連方瑀在本週又攜她的新書《半世紀的相逢》,繼續提升著兩岸之間的溫度。
施瓦辛格:“終結者”變相
“我會回來的”,11月14日本週一,伴隨著這句經典的臺詞,施瓦辛格在五年之後再度來到中國,而這次卻沒有了“終結者”的影子。剛剛手持特奧火炬蹬上長城,轉眼率團展開商務考察,剛剛走下清華演講臺,轉身出席首映揭幕式,大使、州長、榜樣、推銷員,短短6天、多種角色,頻繁的應酬讓一貫保持冷酷表情的施瓦辛格卻在本週玩起了中國的“變臉”,然而,這個正逐漸褪下“終結者”光環的加州“父母官”面對國內頻頻下滑的支持率,也許“玩”的並不輕鬆。
許智宏:盛名之下
首度回應北大排名,再次強調研究生招考改革,11月14日本週一,出席北京論壇發佈會的北大校長許智宏的兩段言論再次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針對時下正在波及北大學術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培養的質疑,作為在學術和思想上領跑中國教育的高等學府的掌門人,讓曾笑稱“北大園裏無小事”的許智宏自然無法回避。隨著一週來兩個話題的再度升溫,對於這個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實行“休克療法”而讓北大處於風口浪尖的校長來説,能否再次率先“起跑”,本週讓人多了些許的期待。
孫雯:陽光玫瑰
再一次玫瑰凋零,再一次霧裏看花,11月15日本週四,原國家隊隊長孫雯終於否認關於她出任中國女足主教練的爭論,但表示願意參加新一界教練工作。雖然傳言被出面澄清,雖然遭到業內人士紛紛質疑,但本週,32歲的孫雯仍然停留在媒體的視野和公眾的期待中,這位曾創造和見證過中國女足鏗鏘綻放的老將,身上所帶有的永遠是灑在玫瑰上的陽光,當曾經引以自豪的玫瑰落得滿身是刺時,陽光的孫雯或許能成為失望之後的一針強心劑。
趙啟正:執鞭人大
由唇槍舌劍的發佈會來到安靜的校園,由記者面前走到學生中間,11月19日本週六,剛剛卸任的國新辦主任趙啟正受邀出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從力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制度化,到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再到建設各級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這個被媒體譽為“中國政府公關的總領”的趙啟正讓國新辦一躍為最開放的政府部門之一。本週,站在新聞發佈會現場已經8年的趙啟正再次踏進了他熟知的領域,曾坦言喜歡在發佈臺上回答挑戰性問題的他又將在講臺前接受新一輪的提問。
[本週人物]
助學老人
主持人:記憶之所以為記憶,是因為的確有些事和人很難讓我們忘記,比如施瓦辛格,在中國期間,雖然他自己拼命談淡化演員的身份,而強化州長的身份,但中國的百姓看到這張臉,想起更多的還是他的電影。這就難怪,當施瓦辛格用“我會回來的”做演講結束時,人們由於想到這是《終結者》的臺詞,因此發出會心的一笑。而孫文的表態,讓人們對女足的輝煌記憶再度被勾起,然而現在的球迷並不樂觀,記憶中的孫文能為女足帶來什麼,中國女足還有沒有可能為我們帶來新的與輝煌有關的記憶呢?的確不樂觀,但願吧。而在我們今天的《中國週刊》裏,本週人物也與記憶有關,在本週的天津,一位老人的紀念碑落成了,一個普通人的紀念碑再此勾起太多人的美好記憶,他是誰?
這是在天津的憩園公墓中唯一的一座雕像,被紀念的主人公不是高官顯貴,也不是社會名流,但它印刻的卻是一個曾經感動中國的名字。白方禮,一個不久前離我們而去的耋耄老人,一個十幾年如一日頂風冒雨奔波在街頭,靠自己的省吃儉用,用蹬三輪車積攢的35萬元錢資助了近300名貧困學生的平凡老人,就在本週日很多與他素不相識的人自發的來到他幹剛落成的的墓地,來到這座由京津兩地藝術家合作而成的雕塑和墓碑前,深深地鞠上一躬。
白方禮老人墓碑上的這張照片,就是老人一生最真實、最細膩的寫照,在這輛已經破舊的三輪車上,他踩出的確是一條和別人不同的路。
天津市黃緯路小學旁邊的這棟破舊的小樓就是白方禮的家,嚴格的來説是老人住在了自己兒子一家僅有30平米的老房裏。而白方禮十幾年捐出的35萬,即使是在現在也可以在天津很多地方輕鬆買下一套八九十平米的住房。
白方禮的兒子 白國富:當時我們不太理解,因為你自己賺完錢以後,歲數也比較大了,當時已經70多歲了,你再把錢捐出去,你自己應該吃一點,喝一點,好好的把自己身體搞好。當時我們家裏邊不太理解。但是我父親自己很堅定,我必須這樣做。
老人的執著是從二十年前一次回老家的經歷開始的,一輩子沒念過書、一個字都不識的白方禮,驚訝地發現在河北農村到處都是因為沒錢而輟學在家幫助幹農活的孩子,因為沒有文化而拉了一輩子車的他沒有想到,50年過去了,農村的孩子還是和自己當年一樣上不起學。眼前的景象深深的觸動了白方禮的心,誰也不會想到在這個完全應該安享天年的年紀,老人卻為了那些素不相識的孩子重操舊業。
白方禮的兒子 白國富: 剛開始的時候,除了農村小學以外就是宏光中學,天大、南大和師大,給學校送去以後,假如五千、六千,送去以後他就不管了。至於給哪個孩子了也不知道,他也不求什麼回報。
從五六千到最後的35萬,白方禮是靠著一天二三十的收入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有時候碰到一個能多賺些錢的好活,他能披星戴月的幹到淩晨才回家。而所有這些幾乎是拼了老命轉來的錢,沒有一分錢存在了白方禮自己的存摺上。以至於在老人臨終前曾經感嘆:我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兒女。
白方禮的兒子 白國富:遺産什麼也沒留,因為我父親在世的時候,把錢都捐出去了,給我們留下的只是精神財富,我父親的精神財富留下來的,這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1994年,已經開始感覺力不從心的白方禮成立了“白方禮支教公司”,希望用做小本生意賺來的錢繼續救助貧困的學生,但很快入不敷出的局面讓白芳禮陷入絕望……
白方禮的老友 楊俊玉:所謂的公司 不就是他精神的問題嗎? 所以我們這個人吃苦受累都過來的人了,不在乎這一點。但是有一點他很在乎,他的思想有個精神支柱,他很在乎,他想幹什麼,不怕有多大苦,他也堅持去做。
楊俊玉是白方禮人生路上最後的一位知己,也正是他在白方禮幾乎絕望得要自赴黃泉的時候,向這位一直資助別人的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白方禮的老友 楊俊玉:他幾十年就住那個幾平米的小鐵皮亭子, 冬不暖夏不涼, 冬天像個冰窖能凍死人, 天熱了外邊日頭一曬, 外頭涼了裏頭還是熱的, 誰能受得了, 他就能堅持住。
在楊俊玉的多方奔走之下,已經身陷窘境的白方禮很快得到了新聞媒體的關注,一時間從天津甚至到全國,很多人都知道了這樣一位曾經默默無聞的老人,2002年他又成為了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人物的候選人。但是很多人無法想象,就在此時已經被病魔纏身的白方禮,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將社會各界給與他治病的捐款又全部轉給了學校。
就在本週日白方禮雕像落成的儀式上,中國扶貧基金會一位官員動情地説:“在商業化浪潮席捲的今天,還有這樣的人,默默地讓我們感動。這不僅是對一位助學老人的讚揚,更是對社會良知的拷問。”
電影導演 董金棠:我當時聽了他的故事以後,我不瞞你們説,我是掉淚了,為什麼呢?我開始都有點不理解,我就想這到底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好的東西,還是一種悲哀呢,老人啦,我們應該敬他,這是我們的老人家啦,他怎麼還在那風雨無阻,他還在那兒蹬三輪?
解説詞:董金棠,這位當年電影《雷鋒》的扮演者,也是後來拍攝以白方禮為原型的電視劇《心願》的導演,也許是命運的巧合讓董金棠有機會用不同的方式演繹兩個不同時代的優秀人物,也正是這兩個人物讓已經退休的董金棠直到今天依然感觸頗深。
電影導演 董金棠:雷鋒也好,白方禮也好,我覺得這都是一種我們時代的精神,是相通的。
白方禮:我忘不了我的家(支教公司),這個家是我的根據地……
20年,70萬公里,35萬元,但白方禮走過的路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永遠無法衡量……
願白芳禮老人一路走好,精神永駐……
主持人:明天,民政部召開中華慈善大會,將對成龍、李嘉誠在內的100多位慈善者和慈善單位進行表彰,這個時候再重溫一些白方裏老人留給我們的記憶,似乎更加別有一番滋味。一顆愛心顯然不能用金錢的數字來衡量,十幾年風吹日曬積累下的35萬元錢此時應該比更多的金子都貴。這份感動由於那顆充滿愛的心而變得無價。其實,我們每個人不管貧富如何,都可以得大獎,領獎不一定在舞臺,而是在更多人的心裏。條件只有一個,用愛心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哪怕僅僅是在別人受傷的時候你能夠耐心的傾聽。
[本週聲音]
| |
中日會晤:不具備氣氛和條件
外交部發言人 劉建超:沒有中日領導人會晤的安排,原因就是我們認為目前還不具備兩國領導人會晤的氣氛和條件。
本週,外交部的表態平息了外界對於中日兩國領導人在APEC會議期間是否會晤的猜測。而在日本首相小泉屢次參拜靖國神社使中日關係降至冰點的情況下,此次兩國領導人的擦肩而過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 |
糊塗驗收:對礦工生命不負責!
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總局局長 李毅中:你們政府怎麼驗收的?你認為它合格了麼?這個驗收無效,你們重新來!糊弄誰呀?最後糊弄礦工,對礦工的生命不負責任!
解説:上報驗收合格率100%,問起來卻對整改情況一無所知,面對當地政府如此糊塗的驗收,在湖南檢察小煤礦整頓工作的李毅中又發火了。在痛斥了黑心礦主之後,此次李毅中面對的卻是手下監管部門的失職,也因此更顯得痛心和無奈。
| |
違法採煤:對立中求統一?
貴州省大方縣石板田煤礦負責人 王啟龍:把安全和生産對立起來是完全錯誤的,只能在對立中求統一,只能在實踐中求統一、求發展。
安全和生産要在對立中求統一,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不過這句話從一個被勒令停産卻依舊頂風出煤的煤礦主嘴裏説出卻似乎變了味。讓礦工在存在安全隱患的煤礦中生産,這樣的統一還是不要的好。
| |
醫療廣告:信就信,不信就不信
西安華仁醫院副院長 楊啟茂:你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不相信,現在都是宣傳廣告,那就是只靠自己的頭腦,那你去分析。
解説:醫療廣告是否可信,竟要病人自己分析,面對相信了醫院的不實廣告而手術失敗的患者,這位院長的説法讓人頗為不可思議。在渴望得到救治的病人面前,如果連醫院的話都不可靠,那又該相信誰呢?
[本週特寫]
一邊危險 一邊現實 怎麼辦?
主持人:在本週,由於山西發生的大貨車撞死眾多小學生的事件,再次引發人們對學生上下學的交通安全狀況的關注。看看我身後的照片,這是上海楊浦區一個民工子弟學校小學生上下學的鏡頭,他們翻墻而過,繞過兩節油罐車,然後穿過兩條鐵路,再上公路到學校,是孩子們淘氣和不聽話嗎?是。但是也有其它的原因,因為這五六名這樣上學的孩子住所與學校就相隔不到30米,但鐵路相隔不翻墻就要繞一公里,才能到學校,到家,所以孩子們圖省事就爬了墻,穿了鐵路,增加了危險系數。但是,如果我們僅僅看過這張照片大驚小怪一下,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問題還要當地的有關部門幫助解決,研究一下周圍的地形,看看有什麼辦法又省路,又能減少危險,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拜託。
| |
爆炸後的互助
現場:爆炸聲
解説:星期天下午一點四十五分,一聲巨大的爆炸聲從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傳出。
目擊者:就像原子彈大爆炸似的, 轟一下,冒著黃煙.
解説:隨著爆炸接二連三的響起和家裏窗戶玻璃的破裂,正在享受週末的居民們開始意識到它的嚴重性。
現場聲:廣播電臺:各位聽眾朋友,這裡是都市110臺。在這裡提醒大家,現在一零一廠的罐體發生了爆炸,現在煙塵有毒,請下風口的群眾和居民馬上疏散, 避煙而行。
解説:廣播裏不斷播出緊急疏散通知,催促著下風口的數萬名群眾轉移。然而,很多人在走出家門後發現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要去往何處,尤其是幾千名吉林化工學院的學生們,在當地都無親無友。但是很快這些剛感到孤獨無助的人們就從收音機裏聽到一句句溫暖的聲音。
一組聽眾錄音:我這塊可以容納,住宿大約一百二十人。 如果有需要, 我這是免費提供的,我們提供一百五十多人的食宿, 地址是松江路75號,我的房子雖然不大,但是如果沒有親屬能過這邊來我也可以收留幾個。
解説:這些都是吉林市經濟廣播電臺都市110欄目在向社會發出尋求幫助的信息後,收到的回應。大概電臺的工作人員也沒想到,在五個小時的直播裏,他們竟然接到了3000多個這樣表示可以提供幫助的電話。
吉林市經濟廣播電臺都市110頻率總監助理 偉東:包括八旬的老大娘,還有一些小朋友都打進電話,説我家都安排好了, 床都留下了,受災的群眾可以到我家來,我把我電話留下, 非常渴望去幫助那些受災的群眾。
主持人:現在我們導播間外的電話仍然是此起彼伏, 很多人都打進電話紛紛提供住處 , 如果化工學院的學生朋友您沒有住處的話,可以密切關注我們的節目。 我們可以給你們提供一系列的電話號碼。
解説:在大家的幫助下撤出學校的學生們都找到了住處,為了接待疏散群眾,有些賓館甚至暫停了當天的正常營業。
賓館服務員:目前為止我們也有很多顧客因此而走了, 但是我們老總認為這件事也是相當值得。
解説:這位開饅頭店的劉剛,也是給電臺打電話希望做點什麼的市民。
劉剛:我是麵食店的, 我願免費提供饅頭花卷什麼的。
劉剛:特意蒸出二鍋(饅頭), 就想誰要就送去, 打車送去。
解説:打車送饅頭,打車送棉被,甚至坐出租都不收錢錢,這些事在這一天的吉林市都不足為奇。像這樣自發伸出援手的例子實在是數不勝數。
同期:我想準備了600份吃的,要往進送。 我這有200個專業的防毒防紫外線口罩, 我們單位現在有車,想問一下需要幫忙的朋友可以直接給我們打電話聯絡。
主持人:聽到廣播裏傳出的充滿真情聲音,給他們提供住所, 給他們提供吃的住的地方, 我相信他們一定不會感覺到孤獨,人們的愛包圍著他們。
解説:幾個小時過去了,雖然化工廠的火還沒有撲滅,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幫助者的加入人們的緊張情緒開始得到了緩解。
學生:這個時候能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 我想這種溫暖是難以表達的, 難以名狀的。
學生:今天受到了別人的幫助, 如果以後, 當然這種困難的事情不希望再發生, 如果要是哪天需要我們的地方, 我會義無返顧地撲上去。
解説:爆炸發生十二個小時後大火被撲滅,危險解除。第二天早上疏散居民陸續返家,吉林市民的互助讓這座城市經受住了一場考驗。
主持人:下星期有一個很重要的考試,可能和我們每一個人有關,為什麼這麼説?因為下星期六是200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全國將有近40萬人參加,報名人數達到近百萬,其中最熱門職業錄取率竟高達2014:1,遠遠高於高考和考研,這麼熱,為什麼?原因很多,比如公務員待遇不斷提高,穩定,還有就業壓力比較大,公務員難考,其它工作也不好找等等等等。而同時,也有社會學家分析認為“學而優則仕”,即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然被很多人認同。一位考了六次才考上公務員的人説,我之所以屢敗屢戰,最後才成功,動力就是坐機關,地位高。您看,好了,社會心理還是去歸社會學家分析吧,我們關注的是,但願下星期的公務員考試公平、公正、公開,別有作弊事件發生。好了,下周的事下周再聊。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