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也是人與人之間互致祝福與問候的良好時機。連日來,我的手機不時“嘀嘀”作響,這是或近或遠、或經常有接觸或多時未聯絡的朋友們發來的“節日短信”。與以往不同,今年收到的“中秋短信”,有不少在祝福話語的最後,均註明了發送者的姓名。這實在是一個值得借鑒和推廣的好做法。
之所以説這個辦法好,我就要講講春節時遇到的“短信轟炸”了。記得那個時段收到的很大一部分“賀年短信”,讀罷其溫馨祝願,卻偏偏找不到“發送原産地”。回復詢問對方是誰吧,生怕人家誤會你沒有把他(她)當成好朋友;找一條賀詞回發過去表示謝意吧,又擔心文不配人會鬧出笑話來。結果是,每年春節過下來,總會積攢下一堆“溫暖短信”,卻始終不知自己應該去感謝誰。
説“節日短信”署名挺好,還有一個原因,也是讓我深有體會的。前不久,不慎丟失了一部手機。儘管馬上去移動營業廳重新辦卡,保住了原來使用的號碼,可存在手機中的聯絡號碼卻是均告“失蹤”了。那一陣子,害得我每收到一條短信,總要立即發送“回訪短信”詢問對方是誰,並要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説明是因為丟了手機才會這樣,想想真是可憐又可笑。手機越普及,遺失越頻繁。發生在我身上的好笑一幕,同樣也會克隆到其他“機友”的生活中吧?
朋友們發來的“中秋短信”,加注姓名的何以明顯增多?看來也是考慮到了我所考慮的問題。那麼,與其潛移默化,不如有話直説——朋友,“節日短信”署名挺好。 (作者:司馬童)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