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的快樂都是相同的,每一個孩子的憂愁卻各有不同。
在我們生活的某些角落,總會發現一些孩子在邊緣徘徊,陽光離他們似乎很遠。生活的愁苦,使得他們的童年黯然失色,更讓人不安的,是這段暗淡的記憶也許會伴隨他們一生。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陸士楨教授認為,不能上學、衣食無著,這些都會從生理和心理上嚴重影響兒童的成長,並將影響社會心理的穩定,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安。
這位長期從事青少年問題研究的專家經過調查發現,目前流浪在社會上的邊緣兒童大致可分為五類:一是無生活來源、無依靠、無人撫養的兒童,雖正值學齡,卻不能接受教育;二是雖有父母,卻因為關係不和、家庭虐待等原因流落在外,到城市賣花、做童工,有的甚至做小偷;三是貧困家庭的子女,因為生活困難,無法入學;四是融入社會比較困難的殘疾兒童;五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因為特定家庭背景無法進入城市生活。
面對福利院裏收留的上百個孩子,北京市第二兒童福利院教師黃繼海總是難以展開緊鎖的眉頭。他説,同流浪兒童一樣,孤殘兒童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心中蘊含著天真、純潔,又因為經歷的坎坷而産生出許多異於常人的負面情感。如何解開孤殘兒童心靈的枷鎖,是所有從事孤殘兒童教育的人首先面對的問題。
專家們分析認為,坎坷的經歷容易讓邊緣兒童形成一些難以糾正的缺點:輕狂、自利,接受著社會的關愛,卻常常對一切投以懷疑的目光……
看著今日街頭的“三毛”流浪兒,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本應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何以會流落街頭、失去家庭的呵護?人們不禁要問:他們的父母呢?他們的親人呢?全社會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
中國社會科學院兒童問題專家卜衛指出,近年來價值觀念多元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化與低齡化,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傳媒迅速普及等影響,使兒童成長問題更為複雜難解,邊緣兒童的出現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卜衛認為,解決邊緣兒童的問題,首先要優化少兒成長環境。據中國兒童少年“安康計劃”最新報告顯示,近年來,各類兒童安全事故、意外事故、社會犯罪、少兒自虐及被害事件屢有發生,表明我國兒童的成長環境正受到嚴峻挑戰。我們應當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採取綜合治理的措施,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陸士楨教授呼籲,加強兒童問題的立法,為兒童成長提供堅強的法制保障。教育工作者黃繼海則認為,對邊緣兒童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未來肩負的重任和應盡的義務。
愛能融化冰山,讓荒漠變成綠洲;愛能連通心靈,讓心與心不再隔閡。在又一個“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在無數幸福的孩子們快樂的笑聲中,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他們,一群在邊緣生活的孩子;讓我們用全部的關愛,溫暖他們苦澀的童年。(鄔煥慶 翟偉 邱紅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