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兒童文學作家3000余人,每年出版的少兒圖書達7000余種,其中光兒童文學作品就有千余種。應該説,可供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可謂琳瑯滿目。
但實際上我們卻面對這一連串令人尷尬的事實:
走進北京最大的書店——圖書大廈,兒童書架的顯著位置赫然擺放的,還是諸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話選》、《格利佛遊記》之類“老掉牙”或者流傳幾十幾百年的兒童故事。
而翻閱一下剛剛頒發的第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獲獎篇目,又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些經過專家從近三年來兒童文學作品層層篩選出來的優秀作品,放到孩子面前卻是一臉的陌生。
是孩子們不愛看書?根據一份我國城市兒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調查,逾四成的中小學生認為少年兒童出版讀物還不夠多。
一方面大量的作品無人問津,一方面饑渴的孩子們卻無書可讀,這究竟是哪出了錯?今天為兒童的文學,我們還欠缺些什麼?
(小標題)“披著人皮的狼”孩子如何去愛?
記者就這一話題對孩子們做訪問時,孩子們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這些兒童文學作品其實就是“披著人皮的狼”,文章表面上和和氣氣,好像很講道理,其實骨子裏還是教育我們聽話,要好好學習。結果孩子們躲得遠遠的,懶得去翻。
一位有著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家長説的一番話,雖然偏頗但也不無道理:“我一直反對以功用的態度去讀書,尤其對於孩子。人對書籍的態度和閱讀的趣味都是在兒時養成,一旦破壞就不復存在,變成無趣的事,暫時的那點‘讀書有用’其實是在買櫝還珠。我認為兒童讀物只要有趣即可,最多加上點想象力豐富、天馬行空的要求,而什麼知識性、教育功能只能是無意間所得,決不能刻意而為之。否則我寧願讓孩子去看一些不太高尚的漫畫之類的東西。”
英國19世紀就提出“快樂的作品給孩子以愉悅”,而我們相當一部分作家至今還沒有真正思考過現在的孩子需要什麼,而是一味地“告訴你一個道理”的老路子。“這其實提出了一個兒童文學回歸本位的命題。”北京師範大學專門從事兒童文學研究的王泉根教授認為,“這就要求兒童文學創作要從成人教育目的論和以成人意志為中心轉移到以兒童為中心,讓兒童文學回歸兒童,讓文學真正走向兒童並參與少兒精神生命世界的建設,使億萬小讀者真正享受到閱讀的自由與快樂。”
兒童文學要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的高度統一,這是一些兒童文學創作者和評論家的初衷,但往往難以在作品中達到這一目標。“兒童文學是給兒童讀的,當一個兒童文學作家,不能照著鏡子獨舞,而不管兒童喜不喜歡。如果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寫出的作品,兒童不喜歡看,那麼你再認為它好,再認為自己獨舞多麼美,那也不能算是成功。”創作過《女兒的故事》等許多受到過小讀者歡迎的作品的梅子涵認為。
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這就是“兒童本位”。所幸的是,有一批像秦文君、梅子涵這樣的兒童文學作家已經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並力圖回歸這一本位,寫出了一批以兒童為本的作品,像《男生賈裏》也曾一度風靡,印數達到百萬冊以上。
(小標題)折斷的翅膀如何讓孩子飛翔
“新世紀的兒童文學一定是以超凡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作為基本的存在條件的。我認為她是兒童文學的兩個翅膀,兒童文學因此才可以高高地飛翔,兒童文學因此才可能成為一隻大鳥。”作家梅子涵如此寄語新世紀的兒童文學,也指出了當前兒童文學作品尚且欠缺的地方。
兒童與生俱來就具有一種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想象能力,以及奇特複雜的情感世界,同時也就要求兒童文學能符合這種思維情感特點。但從近些年來幾次兒童文學作品評獎看,目前兒童文學創作在寫法上還是比較傳統,構思上也難見有大的突破的作品,總體上缺乏新奇獨特的想象,尤其是此前數次兒童文學獎,科學幻想類的作品評獎始終空缺,足以説明這一現象。
而想象力恰恰是吸引孩子興趣所在點。“這些兒童文學作品內容重復、乏味,幹巴虛假。當我們要求孩子們多做一些課外閱讀時,孩子們總是這樣回答。”一位小學高年級老師這樣對班裏學生閱讀習慣總結,“相反,他們認為網絡遊戲之類的東西,情節曲折多變,想象力豐富,特別引人入勝,給他們一個全新的體驗。這也是許多小孩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的原因。”
“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可以遨遊世界。”愛因斯坦一席話同樣也可借鋻於兒童文學創作。“要贏得兒童的喜愛,就要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充分尊重並熟悉兒童對事物獨特的感受、認知和想象,按照他們好奇、愛幻想、想象與現實脫節的心理特點,揭示兒童純真的情感世界和奇妙的想象世界,使他們插上美麗動人的想象翅膀,得以在文學的世界裏自由地翱翔。”中國作協兒童委員會主任束沛德説。
(小標題)外來的和尚——《哈利 波特》帶來的啟示
説起《哈利 波特》在國內的風靡,許多人喜歡用一句“外來的和尚好唸經”來打發。但這一現象的背後,可以引發我們許許多多方面的思考。
《哈利 波特》一書的作者羅琳的話耐人尋味:“兒童讀物不是教科書,其目的不是要教會孩子們什麼特定事物。這不是文學的特性。人們卻是能從文學中得到一些東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開懷大笑,而並非每次都像打你一耳光一樣讓你吸取教訓。”
《哈利 波特》正是憑藉其想象之詭譎離奇、情節之引人入勝、人物之鮮活獨特,追求童趣而獲得成功。兒童文學作家彭懿認為,《哈利 伯特》在觀念上給我們的兒童文學創作帶來了衝擊,同時也給中國兒童帶來了幻想。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説,我國原創的兒童文學作品要奮起直追,《哈利 波特》只是一面鏡子,我們應該超越它。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哈利 波特》的成功與它的商業運作有直接關係。”同樣因寫作兒童文學而著名的作家張之路認為:“近些年來還是涌現出一些質量較佳、孩子們評價頗高的兒童文學書籍,但影響都不是很大。缺乏營銷意識,是造成兒童文學作品不走俏的原因之一。”
王泉根教授則認為,值得思考的地方不僅局限於此。國外將兒童文學作為文化産業來對待和開發,從而吸引了一批作家真正潛心為兒童而寫作。而在我國,兒童文學面對的3億多讀者群的巨大市場,還只是文學上的“希望工程”,必須依靠政府加以支持,整體上社會關注力度還遠遠不夠,以至目前兒童文學創作出現後繼乏人的現象。一些創作人員受利益驅動,急功近利,缺乏為兒童服務的精神,好的作品難得一見也就不足見怪。他還認為,兒童文學是一門綜合學科,國內兒童文學理論研究專門學科和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兒童文學的創作、編輯和出版、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