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衞生部否認"醫改不成功"傳遞另一種信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4日 12:59 來源:

  市場報消息:日前,衞生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衞生部並不同意醫療改革不成功的説法,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還要扎紮實實地把改革推進下去。聯想到今年7月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曾稱醫改“基本不成功”,衞生部的這一番表態,一時間在媒體和網絡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其中,對衞生部的“否認態度”非議頗多,原因或許是對醫改“基本不成功”的評價,多數人感同身受。近年來,醫藥費越來越高,百姓看病越來越難,難道醫改是成功的麼?許多網友認為,坦言“不成功”,恰恰給人一種“成功”的希望;那麼,否認“不成功”,倒讓人有了一種“不成功”的失望。

  不過,回頭看看,醫改不成功的研究結論,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研究者對醫療改革大方向的否定性評價之上的。換言之,醫療體制改革的市場化方向被認為是醫改不成功的根源。因此,從某種角度看,衞生部“否認的表態”,或許是在釋放一種積極信號:醫療體制改革必須按既定方向持續下去,不會因為改革進程中出現的某些失誤而被擱置。

  很多人並不反對的是,醫改儘管一直不如人意,但這不能歸咎於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在許多實現患者有其醫的發達國家,醫療資源的配置基本上是依靠市場機制的。美國的醫療費用很貴,但其成熟的商業性醫療保險市場已為國民解決了後患之憂。即使在高福利的國家,其醫療服務領域也是不排斥市場化運作的。市場不是公共福利的天敵,成熟的市場機制,可以將國家醫療資源的配置實現最優化,而不是將國民拒於醫院門外。

  醫療資源既具有公共性質,又有明顯的市場屬性,這是無須多言的常識。目前之所以出現貧者有病難醫的“改革陷阱”,與其將板子打在“市場化”上,毋寧説是醫療服務的市場化不足與公共性不足的雙重不足所導致。一方面,政府對公共醫療衞生事業的撥款比例逐年下降,轉而鼓勵公立醫院以市場手段往患者身上轉移成本;另一方面,醫療服務市場並沒有完全開放,醫療資源基本上由公立醫院壟斷(醫院暴利往往就是得益於這種壟斷性優勢),商業性醫療保險的發育更是遲緩。於是乎,一方面醫院收費一再攀升,一方面所有的醫療費用都要患者自己埋單,窮人有病如何看得起醫生呢?

  如果讓各醫院展開充分的市場競爭,則至少可以使醫院的壟斷性暴利得到降解。如果政府加大對國民基本醫療福利的投入,同時推動商業性醫療保險市場的發育,則醫療費用即使高一點,民眾也承擔得起。因此,對於政府而言,需要擔當起向國民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的責任,而不必過分插手醫療服務市場的運作。

  指出醫改不成功可以提醒人們檢討改革的得失,但將問題歸結為市場化的醫改方向,卻可能會誘使改革走回頭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考慮,衞生部否認醫療改革不成功的説法,儘管讓很多人不服氣,但其對改革大方向的肯定與認同,還是讓我們消除了對醫改重走回頭路的擔心。

責編:湯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