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2日 07:23 來源:
手邊放着兩條最近的新聞。一條是説廣州一黑診所接生,産婦命懸一線(見昨日南方都市報);一條是説藥價降了17次,可是成效仍然不明顯(見昨日新華網)。這兩條新聞初看起來沒有什麼關聯,一條是具體的人命岌岌可危,一條是已經被全國人民吐了不少口水的藥價虛高問題。可是,研讀兩條新聞的細節,聯想到近日衞生部否認醫改不成功,卻生出別一番滋味來。
在黑診所掙扎了11個小時的産婦范再秀如今不知是否尚在人間,舍正規大醫院而擇條件不完備的私人診所,她的丈夫黃愛國如是説:“在大醫院生個孩子大概要4000多元,而在老鄉開的私人診所則只要700元。還是省點錢吧。”不過就是“省點錢”的最為樸實的想法,産婦也許便從此走上了不歸之路。倘若追究起原因來,黑診所的非法行醫人員自然是難辭其咎,可是原因絕非僅在於此。算一算經濟賬便知道,這多出來的3000多元對於一個在城市裏賣力氣打工的家庭意味着什麼,説不定那便是他們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
黑診所的存在不過是對醫療費用畸高的“反動”而已。老百姓到公立的大醫院看不起病,不敢看病,絕對不是國家之榮光。而我們的藥品降價近年來達17次之多,也算是亙古未聞之奇事了,然而,按照目前這態勢,恐怕18次、19次也未必拿得下。即使政府明令某藥品降價,一些醫院和藥店也自有對付之“良策”。既然醫療改革是市場化的,那再用市場化的手段來處理政府降價行為,於法於理,並非一點也站不住腳。
除非這個已經實施好幾年的以市場化為導向的醫療改革是失敗的,是錯誤的。除了醫藥部門之外的民意早就作如是觀了,到街頭訪一訪,到網絡上去看一看,大抵沒多少人是贊成醫療改革成功的。尤其是自7月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拋出“醫改不成功”的官方調查報告以來,醫改市場化的取向在輿論上幾乎遭到了官方和民間的聯合圍剿,甚至衞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也公開表態:“市場化非醫改方向。”一時間,仿佛醫療體制改革要有一個根本性的變革了。
可惜,萬沒有料到,衞生部又有官員出來否認醫改不成功。他們説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衞生部的態度是不炒作,不爭論。細細品味,大有“眾生皆醉我獨醒”的味道。或許民意是無關緊要的,或許其他官方的不利報告是可以置之不理的,或許“改革”這兩個字是天然正確的,或許真理從來都是掌握在權力者這一方的,反正,衞生部看來是鐵了心要繼續推進“醫療市場化”改革了。
事情總是有個緣由的。教育改革和醫療改革的失敗雖然已是眾所周知,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業已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既得利益者集團,這些集團又具有鮮明的部門特徵,譬如某些高校、某些醫院、某些藥店。既得利益者集團斷然不會輕易將自己龐大的經濟利益出讓,而只會動用各種手段使既得利益穩固化,繼而擴大化。
迅之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