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一周年:令産業界出乎意料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3日 09:06)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中國入世一年來産業界的狀況深刻地印證了一句老話——計劃趕不上變化快。一年前一些憂心忡忡的産業今年過得很平穩,甚至過着從來沒有過的幸福生活;一年前大大咧咧無所謂的一些産業卻不斷遇上張大嘴巴吃驚的事兒。
外商本土化竟如此執着
外商本土化之執着以及由此産生的意外的連帶影響莫過於汽車産業了。
一年來,以一汽、東風、上汽三大汽車集團為主的中國汽車製造業與世界幾大汽車巨子開展了深度和廣度均堪稱空前的合作,新車型連連推出,收益連創新高,一舉把最令人憂慮的中國汽車産業推上了少有的幸福時代。
這一年,汽車製造業第一次超出電子工業,成為拉動中國GDP增長的最主要力量——沒想到,中國幾代汽車人幾十年的理想在加入WTO後的第一年實現了!多年來用行政手段希望實現的中國汽車業的兼併重組,居然在這一年也借WTO、以狂風暴雨之勢席捲了整個行業。
本來加入WTO,關稅降了,壁壘漸漸拆除,是有利於進口的,這就意味着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産産品拿到中國市場來賣都是一樣的。
一年前,各方面最擔心的是中國的汽車工業太幼稚,最為汽車業擔心的是難以抵擋進口車的壓力。為保護中國産業利益,防止加入世貿組織後進口産品大規模進入國內市場,國家經貿委特別設立了産業損害調查局,負責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案件的産業損害調查與裁決工作。該局選擇的第一個服務對象就是汽車業,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着手建立汽車産業損害預警監測機制。可是近一年的跟蹤監測顯示,這一預警監測機制中的進口數量影響指數、進口價格影響指數、對國內的綜合影響指數、産業損害預警計算指數、專家評估指數等5個指數,均處在綠燈區內。中國汽車業不但沒有露出任何垮掉的跡象,而且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欣欣向榮。
今年中國汽車産銷量和利潤可謂瘋狂上升。統計資料顯示,前10個月15戶汽車行業國家重點企業共實現利潤171.1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9.2%;前10個月,中國生産汽車263.15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34.85%;轎車産量86.08萬輛,同比增長48.63%。以上汽集團為例,上海大眾預計今年的銷量有可能突破29萬輛,從而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上海通用的産銷量今年更是取得了驚人增長。1至10月銷售92033輛,同比增長高達111%。
年底來臨,已有預測説,今年我國汽車産量可望達到315萬輛,遠遠超過去年233萬輛的産量;轎車産量也有望突破110萬輛,遠遠超過去年——而這一成績是我們國家在“十五”規劃中為2005年設定的目標!
汽車進口的壓力沒有體現出來,固然與暫時的進口配額限制有關,但汽車巨子們所表現出的本土化之執着顯然決非因此而生的短期行為。長期研究WTO問題的專家、國務院體改辦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史煒先生對記者説:2006年汽車預期的關稅水平,跨國公司今天通過本土化就已經可以達到了。
汽車業的現實似乎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道理:備受保護的汽車企業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成熟老練得多,它們的幸福似乎不見得非要等WTO來臨的今年才該降臨。
外商本土化之執着另一個讓人吃驚的典型案例是家電業。家電業是中國最早市場化和最早引入國際競爭的行業,被認為是根本談不上入世衝擊的産業,家電業人士也本以為自家的入世演練和跨國對手的本土化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完成了。而一年的事實讓人看到,來自日韓和歐洲的跨國家電巨頭本土化的潛力似乎無窮無盡。六年前以長虹為首的中國家電企業聯手降價一舉擊敗洋貨的漂亮戰役,今年開始再次上演,只不過雙方換了位置;家電企業最看重的各種市場排名裏,前三甲已不光是中資品牌——稱雄數年的中資家電巨頭大有不引進跨國戰略夥伴就生存不下去之憂。
經過數年本土化實踐的外資家電巨頭顯然已經到了有能力實現價格本土化戰略的階段,一旦他們到了這種本土化程度,中資家電企業的危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核心技術掌握在人家的手裏,去跟提供核心技術的同行拼價格顯然輸贏已有定局。
這有一個前提,就是外資企業本土化的成本已經不比我們高了。以前中資家電企業從經驗看總以為在渠道銷售方面的本土化障礙將使外資企業的成本很難降下來,但是隨着國美、蘇寧、三聯、大中們的壯大,第三方售後服務公司賽維的出現,沃爾瑪們的大舉進入,分銷和售後服務獨立,可以説原來外資家電本土化的高成本障礙已經拆除了,大家現在在一個平臺上。
入世元年由本土化引申出的意外,好戲還遠在後頭。
該來的狼沒來
入世前大呼“狼來了”的三大行業——電信、金融服務、農業今年狼都沒來,均在不安中安然度過。
今年國家保持了貨幣和金融的穩定性令各方均感欣然。
今年我國宏觀經濟各項指標全線飄紅,其中吸引外資一項,據權威人士和聯合國有關機構預測,今年我國利用外資突破500億美元已成定局,將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吸收外資“第一大國”。這是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繼續大幅“縮水”的背景下創造的業績,昔日的引資大國美、英等國由於經濟復蘇緩慢等原因引資額急劇遞減,尤其是美國從去年的1240億美元銳減至400多億美元。
這500億美元外資大部分投進了中國的製造業,極少光顧電信、金融服務、農業領域,外資對於這些領域基本上還處於一種觀望態度。以銀行業為例,世界主要銀行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的很多,到今年上半年已達到233家,涉及到並購層面的合作只限於極少的幾家地方銀行:匯豐銀行入股上海銀行,美國新橋投資集團投資深發展,國際金融公司、加拿大豐業銀行入股南京和西安市商業銀行。除了“南京愛立信事件”外,銀行業尚未受到摸得着的壓力。
在中國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面臨價值重估的前提下,中國金融業的尷尬局面恐怕還將在不短的時期內持續。史煒先生認為,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今年已經被推到了刀尖上。他認為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造還是挺快的,已經趟出了一條“理清債務結構——進行股份制改造——上市”之路,但是因為背負着社會重擔,在完成自身市場化過程中,借貸、資産關係很難像其他國家銀行一樣很快理順。也因為這種負擔,國外銀行的金融衍生品種很多,中國商業銀行卻做不了。在我國就業人口遠大於社會承載能力的情況下,經濟運行不得不以減緩速度為代價。
中國電信業務被看成是一塊肥肉,但除了AT&T在滬略有動作之外,還沒有一家跨國電信商公開提出欲進入中國基礎電信産業。這種意外首先歸因於全球IT業的冬天,電信業價值極度萎縮,電信巨頭們量力而行,擴張的腳步放緩。在史煒看來,還與中國電信市場的管理滯後有關,在監管體制、有效競爭市場的形成、電信法出臺等方面,外資還在觀望。
不過電信業是外松內緊,2002年,中國老百姓首次成了電信服務的上帝,裝一部電話可以選擇電信、網通、鐵通、聯通四家。史煒説他已經感覺到了中國電信業的風雨前兆。2003年可能是電信業並購、擴張、多種所有制重組市場的階段,比如説已經有民營電信企業拿到了牌照。
農業問題是入世談判中令中方最感壓力之處,大家擔心中方承諾的農産品進口配額會令本來積壓嚴重的中國農産品吃不消,但是入世一年,令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先生也松了一口氣的是,中國農業不但沒有出現預料中的衝擊,反而還使順差擴大。
有權威預測,外貿進出口總額今年有望達到並超過6000億美元。外貿順差前10個月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凈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有望由負轉正。這其中農産品不但沒拖後腿,還有貢獻。關於農産品的意外開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程國強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了兩點偶然性原因:一是由於去年大豆的過度進口導致今年大豆進口下降幅度較大,二是由於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糧食出口國遭災減産,國際糧價上漲,不僅難以進入中國市場,反而為中國的玉米、小麥等提供了出口機會。
史煒先生則從標準化的角度為中國農産品提出了今後繼續保持貿易順差的機遇:中國農業過去感到的是封鎖的壓力,現在是標準化的壓力。比如説周邊的香港、新加坡等地,中國大陸本應是其最大的農産品供應者,但現在顯然還不是,主要因為我們的産品標準化程度不高。農産品的進口配額主要表現在糧食品種上,史煒説,如果我們的菜、奶大量出口的話,仍然可以保持貿易順差。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去年在中國的採購額達100多億美元,家樂福採購額達20多億,今年它們在中國的採購額將分別上升到180億和40億左右,接近中國出口總額的10%,它們從中國採購的都是初級産品,要求都是標準化生産,採購價格很低,零售價要高很多,從中國採購也是這些跨國公司最大的盈利點。所以做標準化初級産品有很大的出口空間。
國有商業竟如此脆弱
入世元年,産業界版圖上原本以為廝殺慘烈之處過上了暫時的平靜生活;而原本排兵布陣、有把握可以抵擋一二的地方卻剛一交火即連連失守,令人唏噓不已。零售業即是典型一例。
入世一年,我國以國有商業企業為主的零售業面對序幕階段的競爭表現出的脆弱,令長期監測零售業狀況的史煒先生大感意外。今年在幾次採購大會上,都是外資唱主角;今年人們看到,沃爾瑪所到之處,中資零售業一片披靡。
從2001年的業績看,中資零售商業本以為已經形成了自己具備一定競爭力的實力型個體。國家經貿委在入世這一年根據調查結果排出了2001年中國零售業的前二十名商業巨頭:上海聯華超市公司、上海華聯超市公司、北京華聯超市公司、上海農工商超市、山東三聯商社、北京國美電器、江蘇蘇果超市、百勝(中國)、上海錦江麥德龍、華潤萬佳、江蘇蘇寧電器、天津家世界、江蘇文峰大世界、江蘇五星電器、北京物美商城、北京京客隆、深圳新一佳超市、上海永樂電器、武漢中百集團、上海捷強便利。
這20強當中,國有控股企業佔到一半左右,僅有兩家外資企業入榜,即經營肯德基和必勝客的百勝中國公司、世界商業巨頭麥德龍設在上海的錦江麥德龍。
這20家連鎖企業銷售總額比2000年增長43%,大大高於同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10.1%的增長率;連鎖店舖數量比2000年增長了46.7%。20強之首上海聯華超市公司,以140.6億元銷售額、1225家店舖的業績,再度名列全國首位,銷售額和店舖數與2000年相比分別增長26.3%和29%。位居二、三的上海華聯超市公司、北京華聯超市公司銷售額分別達到85億和80億元。
去年曾有評論説,與2000年公佈的首次排名相比,有16家當時入選前20名的企業此次仍在榜上,且前9名企業的排名位置變化不大,這表明中國已初步形成一批規模逐步擴大、經營比較穩定、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連鎖企業。
今年上半年國家共批准了8家外資企業在中國新開28個門店,這個速度並不比去年快,但8家外資企業均為商業巨頭,其中包括家樂福、歐尚、百安居等世界巨頭和來自台灣的統一、香港的華潤。同時,下半年繼續批復了沃爾瑪、麥德龍的新店計劃。
沃爾瑪、家樂福們今年的一大特點是由東部向中國的中西部擴展,光是沃爾瑪到目前已開業和在建的店已達到了31家,在一些城市基本上是一進去,我們的國有商業巨頭就敗下陣來。
今年我們看到國有商業巨頭們加緊擴張、合併重組,在不斷的動作背後我們能夠感到它們負重的壓力,但是當上海聯華擴張到1700家的時候馬上出現控制管理問題。史煒認為這不是上海聯華們自己的責任,與我們的市場秩序有關。對於業內的遊擊隊,跨國零售商不怕,因為在全球佈局之下它們可以堤外損失堤內補。相比之下,我們的國有商業巨頭不但沒有全球化這個平臺,甚至沒有一個全國性的連鎖零售品牌。
史煒認為,從前零售業拼的是資金實力,現在拼的是市場體制,拼供應鏈、採購鏈、分銷鏈。在拼市場體制上,跨國巨頭佔了明顯的上風,他們在全球化平臺上可以進行內外貿混營。以跨國零售商採購杯子為例,因為可以拿到出口退稅,製造商可以以很低的價格就出手,而國內的零售商就無法拿到這個價格。
再往深裏説,就是國有企業體制的局限問題。以北京亞運村商圈的北辰購物中心為例,曾在北京業界排到前三的位置,今年日資華堂商場在亞運村商圈的開業一下子搶走了北辰的風光。據史煒的了解,華堂老闆此前一直住在亞運村三年,摸清了這一帶居民的消費水平和習慣,並且通過接送此地的消費者去其他地區的華堂店購物,培養了顧客群。這種題外功夫顯然國有商業企業做不到。
在我國入世承諾的開放時間表中,2003年商業服務業將取消所有地域、數量、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今年國內零售業的痛苦與明年的刀光劍影比起來簡直還算不上苦,2003年必是以國有商業企業為主的中國零售業備受考驗的一年。(王秀)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