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一周年:打破不對稱開放的僵局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1日 16:57)
中華工商時報消息:如果説,一年前,對於中國是否能夠嚴格地履行入世承諾,外界還有種種的猜疑,一年來中國經濟所經歷的一切,足以讓人得出積極的結論。儘管一些機構和組織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仍然有諸多的抱怨。但是沒有人懷疑,中國是認真的。
世貿組織對中國進行的過渡性貿易政策審議結果也給了中國肯定的評價。目前結束的16項審議,中國已經全部順利通過,剩下的一項也即將通過。而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對中國入世元年的概括,則體現了官方的自豪。他只用了四個字:表現最好。
過去的一年,在對外開放方面,中國無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然而,以同樣的目光來審視一年來對內開放所走過的歷程,站在對內開放的立場上,我們恐怕很難拿出同樣的自豪來説,我們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對外開放的領域要同時對內開放,甚至要率先對內開放的原則。
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初衷之一,是希望有一種外來的約束力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市場化進程。但是市場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沒有人願意看到國內産業在開放過程中遭遇毀滅性的打擊。中國入世的歷程,即是與主要貿易夥伴討價還價,爭取最有利的市場開放時間表和時機的過程。正因為如此,入世經歷了15年漫長而艱苦的歷程,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堅持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了世貿組織,在不同的産業領域,還爭取到了三到五年不等的寶貴過渡期。
入世一年來,對外開放呈加速度進行,甚至讓人有看不懂的感覺。一些城市相繼宣佈提前兌現入世承諾,在吸引外資的過程中,不惜以打破中國入世時承諾的開放時間表為代價,為地區發展爭取外資。而在一些産業領域,則也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一些官員表示,入世承諾不僅嚴格兌現,甚至已經超額兌現。國家經貿委的一位官員承認,零售業在履行入世承諾的問題上,受到了地方的壓力。要求提前開放的呼聲很高,甚至一些地方公開宣稱,要把最好的地塊留給外資。
相比之下,對內開放的步伐和力度是無法與對外開放相提並論的,甚至在某些領域還出現了不應有的倒退。雖然我們承認,文化、金融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開放信號令人鼓舞。比如説,在石油貿易領域,儘管非國營貿易也因為中國入世相關承諾獲得了一定的配額,但是,政府主管機構在操作過程中過高的審批門檻卻將非國有企業事實上擋在了石油貿易之外。在石油産品零售領域,當國內的石油巨頭與外資巨頭在加油站上的合作持續升溫,瓜分石油零售市場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卻事實上被剝奪了進入加油站的權利,甚至行政部門出面為兩大國有石油企業清道,以政府法規的方式確定其在油品零售領域的壟斷權。這使得對內開放比之對外開放,呈現出嚴重的不對稱性。
儘管在短短的一年間,很難清晰地觀察這種不對稱性對中國經濟的走向和未來的格局將産生什麼樣的影響,但是可以肯定地説,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的失衡將降低入世帶給中國經濟的正效應,並有可能帶來始料不及的負面影響。這種在入世應對上的跛足政策,短期來看,不利於啟動民間投資,進一步擴大內需,從更長遠的角度觀察,則有可能累及中國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導致經濟發展模式出現某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偏差。
入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經濟在入世第一年所取得的出乎很多人預料的增長,相關産業平穩的甚至是出奇火爆的表現,並不意味着在未來的三到五年,當中國入世過渡期之後,我們也將不會有任何的壓力。真正的挑戰尚未到來。即使是以應對挑戰而論,對內開放本來是進一步激發國內經濟的增長潛力,提高相關産業競爭力的最佳方式。從這個角度看,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機會。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時,人們對對內開放懷有種種的期待。一年後的今天,這種期待甚至變得更加迫切了。在中共十六大之後,再度審視中國入世一年來的開放格局,我們應該承認,對內開放仍然是一個並不輕鬆的話題。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