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消息:
目前國內的理財業已處在星星之火即將燎原的時刻,然而在這場“圈地運動”中,處在第一方陣的銀行所面臨的現實情況,卻是産品服務都不到位——
量體裁衣尚待時日
在農業銀行的“金融超市”裏,顧客可以享受存取、購買保險、基金、國債住房信貸等業務的“一站式”服務,這無疑是銀行服務理念的一個創新。然而,筆者發現,目前銀行針對普通人家的“個人理財中心”、“金融超市”等似乎還停留在理念狀態。
在農行北京分行朝陽區支行“金融超市”裏,副經理劉媛女士告訴筆者,金融超市目前更多的只是一個理念的宣傳,與國內其他銀行的“個人理財中心”、“理財工作室”並沒有本質的不同,能做到的只是把一些産品放在一起給人們提供“一站式”服務,而專業的理財諮詢服務及投資組合建議等,還很難開展。
在建行北京某支行,筆者看到“理財中心”實際上是一個炒匯大廳。農行的一位負責人也坦言,今年6月農行在國貿的金融商品展中提出的由“個人客戶服務經理、資深人士為您量身定做投資組合方案”也只是一種概念的推廣和形象的宣傳,目前並沒有個人理財師。一位銀行人士笑談:“要説量體裁衣,那還早著呢!”
在國內由於近年來銀行對於服務意識的覺醒,各家銀行紛紛成立了“個人理財中心”、“理財工作室”,可是這些理財中心的服務大多剛起步,在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針對高端客戶的服務還有一些,而在包括北京在內的眾多城市裏,以及針對普通用戶的服務卻仍然多只停留在很淺的層次,理財諮詢服務大多沒有做出聲色,而“個人理財師”、“理財客戶經理”等還只停留在概念上。
産品服務還不到位
走進每家銀行,都會看到一個小架子,上面插滿了介紹其産品的精美小冊子,雖然豐富得讓人目不暇接,但各銀行之間幾乎沒有什麼差異。銀行能做到的,只是把這些産品擺放在架子上給大家選擇,缺乏特色産品和個性化理財方案。這就好比,銀行已經把蘿蔔、白菜全擱在貨架上了,要吃,客戶還要自己會做菜。而客戶是想來就餐的,兩者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
眾所週知,壽險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推銷,被稱為“陌生拜訪”,這是因為其複雜的條款常常需要壽險推銷員通俗化的解釋才能讓人弄明白,然而目前由銀行代理的保險如“千里馬”、“紅雙喜”等投資分紅險在銀行裏卻少有人主動地向顧客推銷介紹。一些新的國債、基金等的收益、風險情況也是平常百姓所不熟悉的,單單看一下宣傳冊,客戶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根本就很難弄明白。
服務的另一方面是為客戶提供最佳的資産組合。目前中信實業銀行的銀行卡“理財寶”能夠為卡內存款自動安排利息最大化的賬務管理,民生銀行的民生卡的“錢生錢”理財服務也會在客戶的授權下將沉澱下來的活期存款轉成定期存款,從而提高客戶的收益。但遺憾的是,這些為客戶考慮週到的理財方案,多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做,而覆蓋面大的國有銀行卻鮮見這種服務和産品。
據報載,在上海等地有銀行已經開始為個人客戶出具收費的《理財建議報告》,但這種做法在其他地方還很少出現。據專家的分析,是由於對於這種理財建議帶來的投資風險由誰承擔沒有界定,銀行能否收費也是個重要紛爭。
仍需突破三大瓶頸
那麼銀行為什麼不能為人們提供更專業的服務呢?聽聽銀行界的人士怎麼講。
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分行個人業務處的韓春華處長説,首先一個原因就是社會大環境的問題。據研究,當銀行人員的收入佔社會平均收入的35%—45%的時候,各個産業最興旺發達;當銀行人員的收入佔到社會平均收入的50%—60%時,工廠破産,産業凋敝,而目前銀行人員的收入已經達到社會平均收入的50%左右。他解釋道,銀行業是不直接創造價值的一個行業,如果該行業人員收入佔社會平均收入的比例過高,就説明這個社會的産業發展狀況不良,因此當此民族産業轉産時期,金融業的發展是缺乏後勁的。社會的宏觀經濟環境是制約金融超市的産品和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個問題就是業內的管理體制問題。由於目前實行分業經營,銀行不能夠涉足證券、保險、基金。因此,除了存貸業務,銀行只能代銷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的産品,而這些代銷保險、代理買賣債券、外匯等都是替人“打工”,只有勞務費,沒有經營效益。此外,財政收入制度上規定,銀行的一切收入都必須入總賬,並且需要納稅,這樣一來,支行、分行就根本沒有了自己的收入,對於開發金融産品和提供金融服務等中間業務都沒有很高的積極性。
第三個問題就是客戶認知度的問題。目前國內對於銀行理財的需要並不是很強烈,這成為理財服務發展並不算好的一個原因。此外,銀行業人士認為,從前發展中間業務並不受到銀行的重視,國內的金融全才極少甚至沒有,也是銀行理財服務滯後的重要原因。
以上三大問題是銀行理財服務難以發展的三大瓶頸。因此,理財業務要做好,需要銀行的努力,但更需要社會宏觀經濟的繁榮發展和國家對於銀行發展金融業務的政策、稅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否則銀行業一時很難擺脫尷尬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