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了漫長的相持階段。
日本調整了它侵華的總體戰略,停止了正面戰場上的戰略性進攻,大力地誘降國民政府,集中兵力打擊八路軍和新四軍,極力地推行“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方針。
而這個時候,敵後抗日根據地已成氣候了,為遊擊戰提供了一個基本保障。敵後抗日根據地是在敵人的身體上挖掘的掩體,成了日軍的心腹大患。
解説:抗日民主根據地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堅強堡壘。在根據地,共産黨領導的軍隊和人民群眾組成了一道銅墻鐵壁。抗日民主政權是這道銅墻鐵壁的基石。
太原會戰中,山西北部曾有13個縣的縣長離職逃跑,政權處於癱瘓狀態。插入敵後的八路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發動群眾,建立新的抗日政權。
| |
晉察冀選舉 |
1938年1月10日,晉察冀邊區政府在阜平成立。它是第一個經國民政府批准、由共産黨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
但與從前的抗日政權不同的是,它是民主選舉産生的,參加選舉的有當地的農民、開明地主、富農,有共産黨,有黨外開明紳士,連五台山的和尚也參加了選舉。
| |
晉察冀軍區建立時的聶榮臻將軍和115師將領 |
聶榮臻
在民主選舉産生的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中,115師副師長聶榮臻只是一名普通的委員。
晉察冀根據地的農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參加了選舉,這樣的選舉他們從未見過,他們並沒有因為不會寫字被剝奪選舉權,他們可以用“擲豆子”的方法投出神聖的一票,享受到了過去從未體驗過的政治權力。
| |
根據地“擲豆”選舉 |
師銳 延安市委統戰部 原部長
好比是有幾個候選人,這個人背後放幾個碗。過來你看張三行,你給點一個豆;他看李四行,給李四點一個豆。所有人轉一圈,把豆都點完了,最後下來數數,誰的豆多,多就當選。
解説:根據地的政權之所以能夠鞏固,根本的原因是共産黨發動了農民,在農村建立了牢固的基層政權體系,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政權都不同。它不只是一個權力部門,而是包括各級行政官員、軍隊、群眾團體和黨組織在內的綜合政治體系,其中一個最大的關鍵是在農村發展農民入黨。
| |
八路軍在根據地宣傳抗日 |
由於共産黨堅持抗日,又關心群眾利益,所以吸引了許多農民積極要求入黨。黨員的人數急劇增加,各種抗日團體中的骨幹力量都是共産黨員。
蕭一平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抗戰期間,非常明顯,哪個地方有黨的組織,哪個地方的根據地就是鞏固的,是我們的。
解説:八路軍東渡黃河的時候,全國的共産黨員只有4萬餘人,到1938年底,增加到50余萬人,1942年增加到80萬人,抗戰勝利時,已經發展到120多萬人。
農村黨員人數的成倍增長,對於抗日民主政權的穩固、農民政策的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一點,是當時的國民黨遠遠沒有想到、更不可能做到的。
減租減息本是國民黨提出過的,但由於遭到農村封建勢力的反對,沒有做到。共産黨拿過來,進行徹底改造,讓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這樣,減租減息的政策就變成調整農村階級關係的手段。
| |
根據地減租減息 |
蕭一平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一搞減租減息,農民整個都團結起來了。得到好處的是貧農、下中農、手工業工人。很明顯地分成三種力量,進步勢力、中間勢力、頑固勢力。進步勢力就是這些貧苦的農民。
解説:毛澤東的一番話道出了共産黨減租減息的奧秘:“減租減息是爭取了地、富的左翼,中立了地、富之一部,打擊了地、富的右翼。減租減息之妙在此。”
根據地的另一個重要政策是合理負擔賦稅。國民政府戰時曾提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措施,但並沒有落實。共産黨在根據地建立政權以後,通過農民抗敵協會,減輕甚至完全豁免了農民的負擔,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
蕭一平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合理負擔那就有個比例了,根據他的家庭的經濟情況,富的多出,差的少出,貧苦的農民根本不出。
解説:共産黨通過這種方式改善農民的生活,調動農民抗日的積極性,進而鞏固抗日政權,使中國農村發生了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變化。這是從前任何一個黨派都沒有做到的,共産黨卻做到了,農村首先成為抗日民主政權的基地,農民成為共産黨最得力、最強大的擁護者。
共産黨的基層政權與封建的專制政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是共産黨員、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和其他開明人士三部分組成的一種“三三制”政權。
解説:在第二屆陜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政府的選舉中,林伯渠、徐特立等共産黨員佔到7人,而政府機構需要18人組成,共産黨員多出一人,超過了三分之一。老共産黨員徐特立當即聲明退出,由一名黨外人士遞補。
為保證各階層的權力,每個根據地都出臺了“人權制度”、“財權制度”等法律章程。山東根據地的《人權保障條例》是中國最早的人權制度之一。
溫訓洲 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 副主任
人人都有選舉權。包括人民的結社權,人民的言論權,人民的出版權,包括人人都有自衛權,都有起來打日本的權利。就是把人民的權利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 |
毛澤東接受李鼎銘“精兵減政”建議 |
解説: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民主人士李鼎銘針對延安機構臃腫、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提出了“精兵簡政”的建議。
李雪飛 李鼎銘之孫
毛主席在充分聽取老先生的意見以後,在這次會上毛主席有一個講話,毛主席指出,他説李老先生提得非常好,他説這恰恰是改造我們的機關主義、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對症藥。我們要把精兵簡政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在各個抗日根據地貫徹落實。
解説: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毛澤東親自督導陜甘寧根據地進行了三次徹底的“精兵簡政”。
李澤明 米脂縣文聯 研究員
老先生認定這次還不行,重新進行第二次。共産黨配合進行第二次,第二次老先生認為還不行,還不徹底,進行第三次。三次精兵簡政以後,老先生滿意了。
解説:第三次精兵簡政歷時半年,邊區政府的內部機構裁並了四分之一,直屬機關從35個減到22個,工作人員由469人減到279人。為了表達對邊區政府的支持,李鼎銘捐出所有的家産,全家搬到延安。
解説:根據地的發展引起了蔣介石的不安,國民黨頑固派不斷製造磨擦。1940年11月以後,國民黨政府再也沒向根據地撥過一分錢,一粒糧食。
| |
大生産運動 |
為解決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困難,1939年春天,毛澤東就提出,通過生産運動來解決和改善邊區軍民的穿衣吃飯問題,要求部隊、機關、學校開展生産自救運動。1941年3月,毛澤東又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在邊區開展起來。
這本《三國志》上的眉批是朱德的手跡,他對三國時期曹操軍墾屯田的做法非常欣賞,提議八路軍到延安周圍開荒種地,並親自選定了離延安三十多公里遠的南泥灣。
解説:照片上359旅旅長王震腳前的花盆,是為了擋住鞋子上破洞。派這樣一位有尊嚴感的將軍去開荒屯田,可謂知人善任。
江冰 時為359旅 戰士
派部隊到農村、到鄉下去找廢鐵,滿山遍野地去找,找到一個山上,有個大鐘,把大鐘打爛了以後把它抬回來,把它燒紅一打,打成镢頭,成為開荒的工具。
解説:沉寂了多年的荒山野地上第一次升起裊裊炊煙,拿槍的手如今操起镢頭,戰鬥與生産結合起來,生産和學習結合起來,開荒種地,扶犁耕田,都是抗戰需要的本領。到1942年底,邊區共開墾荒地600多萬畝。
江冰 時為359旅 戰士
一天能開了兩三分地就不錯了,那是很辛苦的。開地,上午天不亮就出去,到晚上黑了部隊才回來。挖一天地手啊拿筷子都拿不了了,吃飯的時候拿筷子,都把筷子這樣抓著,就這樣子往嘴裏舀飯吃。
解説:延安的機關幹部也成為生産勞動的行家裏手,在紡線比賽中,常常可以看到朱德、毛澤東、周恩來的身影。
1942年的夏天,南泥灣迎來了第一次大豐收,昔日蠻荒的南泥灣變成了五穀豐登的好江南。
大生産更重要的一個成果,是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1941年邊區農民交的公糧佔總收穫量的13.58%,1942年則降低到11.14%。大生産運動解決了根據地的糧食問題,同時也為敵後戰場提供了軍需保障。
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苦苦追求的民主,在抗日根據地變成了現實。延安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延安所在的陜甘寧邊區成為人民抗戰的政治指導中心,八路軍、新四軍等敵後抗日武裝的戰略總後方。陜甘寧邊區逐步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雛形。
抗日和民主像兩塊磁鐵一樣吸引著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他們滿懷對日寇的仇恨和對新社會的渴望,衝破艱難險阻,匯聚到寶塔山下、延河兩岸。
陳明 延安精神研究會 原會長
| |
根據地擁軍活動 |
37年5月4號,我進的延安,我沒記錯,這是個紀念日,是星期天,進城的人特別多,好多學生呀,都是抗大的學生,也有陜公的學生。商店裏邊當然也有,延安城並不很大,只有一條大街,幾條小街。但是有商店呢,書店呢,合作社呀,小飯館呀,這些東西。人特別多。我們看了高興極了,我們都很興奮。
解説:此時的延安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社會。一位歐洲人訪問了陜甘寧邊區後評價説:“真是一個奇怪的新中國!他們沒有奢談‘新生活運動’,但是他們卻有了新生活!”
毛澤東自豪地用10個“沒有”來概括這種“新生活”:“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
主持人: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創建的前期,共産黨推行了土改政策,農民獲得了土地,得到了基本的生活依靠;共産黨又減輕農民的負擔,使農民得到了實惠。根據地建立了民主政權,農民在抗戰中參加到政權建設中來,這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從未經歷過的事。
得到實惠的農民,有了更高的追求,他們擺脫愚昧,學習文化,增長知識。這實際上也為日後新中國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解説:然而,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初創時期,不僅經濟困難,缺衣少食,而且文化水平低,觀念落後,難以完成團結抗戰的歷史使命。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來到以後,大規模開展了以抗戰為中心的教育普及和文化啟蒙運動。
高華 華東師範大學 教授
這個時期它的主題是抗戰。但是它不僅僅是抗戰。它還伴隨著一些深刻的根據地內部的社會改革,這些社會改革又是和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形成了一個以抗戰為中心和群眾的利益密切結合的社會改革,再伴隨于文化啟蒙,形成這三個要素。在這三個要素中間是一個以抗戰為中心的全面的、廣泛的、深入的政治和社會動員。
解説:為宣傳、教育、激勵最廣大的老百姓抗日,共産黨進行了最基本的文化啟蒙。這是千百年來對中國農村社會一次極為深刻的改造。
高華 華東師範大學 教授
我們僅僅舉一個例子,就是陜甘寧邊區。今天從當時的統計數字我們可以知道,邊區當時有150萬人口。那麼這150萬人口中間識字的人,就是認識字的人僅僅是1%。有一個縣叫華池縣,這個華池縣識字率只是二百分之一。
解説:根據地展開了廣泛的群眾教育運動。雖然根據地困難重重,但政府每年都會從有限的辦公經費中拿出一部分辦教育,晉察冀、晉冀魯豫等根據地都開辦了數千所抗戰小學,學齡兒童全部免費上學,老師還到各家各戶動員孩子上學。義務教育,那時候就存在了。
| |
延安幼兒園 |
李士華 河北省涉縣黨史辦 原主任
動員兒童上學。那時候因為落後、愚昧,小孩兒們就不讓唸書。咱們成立抗日小學以後,老師就到各個村各家各戶動員,叫上學,一分錢也不出。不僅不出錢,公家還幫你教你唸書。
解説:正規學校之外,各邊區政府都開辦許多夜校、冬學、速成班、讀報組。其中“識字班”是根據地教育的一大特色,它的學員都是過了入學年齡的女青年,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湊在油燈下學文化。天長日久,“識字班”成為這些女青年的集體代號。
綏德有個叫劉佩珍的女學生,先組織了一個家庭識字組,教二嫂和鄰居兩個女娃,接著又與另一個同學辦起街頭識字組,組織起30多個娃娃識字。兩個月後,就有8個人能認識500多字。在劉佩珍的帶動下,全縣很快辦起51個識字組,近千人參加。
陜甘寧邊區剛剛成立的時候,每年會收到國民政府撥給的10萬元教育和建設經費,邊區用這些錢大力發展中小學教育和平民教育。國民政府的經費停止後,邊區政府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945年,邊區的教育投入佔到邊區財政支出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比例,當時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
毛澤東,真英明,講政治,論戰爭。
想得到,説得通,句句話,有證明。
我抗戰,是進步,全世界,多幫助。
敵侵略,是野蠻,求幫助,難上難。
解説:這段“抗戰三字經”就是當年使用的小學課本中的內容。在推廣教育的過程中,共産黨把抗日愛國思想普及開來。
| |
延安文藝演出 |
婦女纏足,在戊戌變法以後就陸續禁止了。可是在西部邊遠落後地區,婦女纏足的現象還十分嚴重。這是看起來與抗日不相干的事情,可是共産黨卻把它看作開啟民智、提倡民主的大事,在抗戰的緊張氣氛中,仍然不忘解放婦女。
| |
小腳婦女出征 |
高華 華東師範大學 教授
1937年的7月19號,邊區的各縣區長開了一個聯席會議,有周恩來、博古、劉少奇簽署第一個放足令,禁止纏足令,禁止纏足。18歲以下的女孩子一律不準纏足,18歲以上到40歲的,要他們放足。成立了各種形式的放足小組,放足委員會,放足突擊隊。用老百姓習慣的那種文藝形式,比如説有這麼一首歌,叫《放腳歌》:婦女仔細聽,放腳鬧革命,敵人來圍剿,小腳跑不動。
解説:在根據地,婦女走出家門,學習文化,追求婚姻自由,接受民主思想。有的參與根據地的民主建設,成為維護民主政權的生力軍;有的扛起槍桿,直接投入戰鬥,為抗日增添了力量。
根據地的建設使老百姓認識到,一個不愚弄民眾、為民眾普及文化的政黨是真誠的,是可以信賴的。
主持人:文化的進步使根據地的群眾對共産黨的抗日政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踴躍地集合在抗日的旗幟下。
在軍民融成一體的時候,就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在山西太岳根據地的腹地,沁源軍民讓一群狂妄的日軍成了甕中之鱉。
| |
日軍進攻太岳根據地 |
解説:1942年,日軍攻佔沁源縣後,在這裡建了一個進攻太行山區八路軍的大本營,還在縣城周圍建了15個據點,豎起“山嶽剿共實驗區”的牌子,想把太岳根據地變成他們的一個剿共實驗區。
在這以前,日軍不止一次地佔領過沁源縣。1938年的一次掃蕩給李德昌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永遠的創痛。
李德昌 時任山西省沁源縣官軍村 民兵隊長
我當時13歲,我25年出生的。我和我父親抬著東西,嚇得我尿了一褲子。我父親一看我害怕了,老人愛財,還帶著櫃子,看見我害怕了,就不要櫃子了,拉著我就跑了,要兒子不要櫃子了。老太太們腿軟,爬啊,小腳不能走,爬啊,年輕小夥子嚇得滿頭大汗,日本人打炮響成這樣。一次一次日本鬼子掃蕩,鍛鍊出來了。
| |
把水井蓋上渴死日軍 |
解説:針對日軍山嶽圍剿的新戰術,沁源軍民把原定的反掃蕩計劃演變為圍困戰術,把敵人分割包圍起來,困守在城中或據點裏。老百姓要在物質上困死他們,把糧食藏起來,連做飯的鍋碗瓢盆也都埋在地下,不給鬼子提供任何生活用具;水井是村民一鏟土一把汗挖成的,日本士兵想喝中國人的水,沒那麼容易。老百姓把水井蓋上,再撒上土,日軍根本發現不了。日軍四處搜尋吃的東西,白天搶到的糧食和牲口,夜裏又被遊擊隊搶回去。
劉江 時為太行《新華日報》 記者
硬是沁源人民把這個地方圍住,困住。你半路上來,我半路上打你,你來汽車,我老百姓扔石頭,扔手榴彈,你進不來。你往裏運糧食,運日用品,硬把它擠出去。這就是後來毛主席提出的,像這樣的情況把敵人困起來,包圍起來,非把你擠走不行。不然在根據地裏,我不擠走你,你就擠走我,就是這麼個問題,生死鬥爭。
解説:地雷是圍困日軍最好用的武器。沁源軍民發明水雷、樹雷、瓶雷、瓦雷等許多花樣別致的地雷,打得敵人防不勝防。在圍困的最後階段,沁源遊擊隊在縣城周圍埋下了1.5萬顆地雷,敵人出門就爆炸。
沁源軍民就這樣一點一點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到1945年4月5日,被圍睏了2年半的日軍終於熬不住了,準備出逃。沁源軍民乘勝追擊,在最後11天的時間裏,消滅日偽軍500余人。2年前佔據沁源縣的7000人只剩下1000多人,狼狽逃竄。
李德昌 時任山西省沁源縣官軍村 民兵隊長
1942年10月23,日本鬼子來掃蕩,佔了我沁源縣。沁源的老百姓統統上了山,和鬼子鬥爭了二年半。
| |
武裝起來的農民 |
解説:沁源圍困戰,沁源軍民共作戰2730次,斃傷日偽軍5500多人。日軍喧囂一時的所謂“山嶽剿共實驗”徹底失敗。
太岳根據地共有8萬軍民參與了這場戰役。老百姓是這次戰役的首要功臣。
民謠響起——一思四二年,那年冬九天,日本鬼子集中兵力也有好幾萬,包圍了馬石山……
解説:指揮這次對膠東大掃蕩的總司令就是臭名昭著的岡村寧次。1942年這次掃蕩歷時40天,規模空前,手段狠毒而殘酷。
日軍“拉網式”的掃蕩,把以馬石山為中心,方圓幾公里內2萬多群眾和八路軍包圍起來。1942年11月23日晚上,是膠東人民刻骨銘心的一個夜晚,這個晚上打響了軍民同生死的突圍戰。
峻青 作家 八路軍老戰士
他們是可以衝出去的。但是他們看到山上那麼多的群眾,他們馬上就組織起來突圍,帶領群眾,從敵人後部,一條山谷裏面,突圍出去。突圍出去以後,他見到山上還有人,遍地都是人,出來只能出來一部分,然後他們又回去了。這樣一個晚上,他們回去了三次,“三進三齣”。我是最後一批,最後一批出去天已經快亮了,他們失去夜色的掩護,再重新衝出來那是很困難的。他説只要山上有一個群眾,也要把他們救出來。他們又返回去了。
解説:他們犧牲了。 他們是八路軍膠東軍區5旅13團的戰士。
親眼目睹了戰士們英雄行為的峻青,在突出重圍的當天,含淚寫下生平第一篇作品《馬石山上》。
那一夜,八路軍共救出6000多群眾,犧牲了400多指戰員。
鄧海燕 山東省委老幹部局《老幹部之家》 總編輯
二營的營長叫孫濤,發現這個山溝裏藏了幾百老百姓。老鄉和八路軍非常熟悉,因為八路軍當時就住在他們家裏。孫營長就站在隊前對8連説,如果8連你今天獨自突圍的話,你們就是活著出去,我不知道你們將來有何面目再見膠東父老。最後全連都戰死了。
解説:戰士們平均每救出15個群眾,就有一個人犧牲,帶領群眾突圍的指戰員都選擇了死,他們視死如歸。因為他們為人民而死。
于成 時為膠東軍區16團 戰士
我們是最有感情了,因為他們的犧牲,我們現在才活出來。不然的話,我們就活不了。
解説:狼牙山五壯士,婦孺皆知。在根據地,何止有成千上萬個“壯士”。
雖然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但人民沒有忘記他們。2005年的清明節,400多位將士的遺骸,從山野上起出,被重新隆重地安葬。
解説:抗戰這一民族大業把根據地人民凝聚在一起,組成形式多樣的抗日武裝,抗日青年會、武裝委員會、自衛隊、婦救會、兒童團,男女老少,全民動員,連十幾歲的孩子也積極投身抗戰,與日本鬼子鬥智鬥勇。
在當年的晉察冀根據地,我們發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小英雄。
解説:河北省順平縣野場村有個少年叫王樸,11歲當兒童團長。一次日軍掃蕩,把全村的男女老少抓起來,逼問誰是八路軍,王樸挺身而出,和兒童團員一起大聲背誦軍民誓約,在王樸的帶動下,鄉親們寧死也不透露八路軍的任何消息。
氣極敗壞的日軍架起機槍掃射,王樸與鄉親們一同倒在血泊中。
平山縣南滾龍溝村有個小英雄閻富華,小名閻二小。1941年秋天,敵人掃蕩平山,正在放哨的閻富華被日軍捉住,日軍逼他帶路去找八路軍。機靈的閻二小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伏擊圈,敵人發現上當,用刺刀挑起閻二小,摔死在懸崖下面。
行唐縣上房村流傳著兒童團員張六子的英雄故事。為了讓張六子説出八路軍和村幹部的下落,敵人竟喪盡天良地把他架在火上烤。稚嫩的身體被烤得皮焦肉爛,但張六子仍然緊閉牙關,直到火焰吞噬了幼小的生命。
小三鬱,才十三,民族氣節好模範;
五個指頭被砍斷,三鬱還是不發言。
當年抗日小學課本中的這段快板詞,説的是山西靈丘的少年英雄溫三鬱。面對敵人的拷問,他始終輕蔑的沉默著,最後,日軍竟然砍掉了他的五個手指。
歌曲《歌唱二小》的主人公,是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的王禾,他小名就叫王二小。1929年,王二小就出生在這個炕上。1939年,戰火和洪災使淶源縣餓死了許多人,王二小也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後來他要飯來到狼牙口村,給一個姓劉的大戶人家放牛。
淶源縣狼牙口村住著八路軍115師獨立團的騎兵連。
陳模 兒童文學作家
我去訪問了楊成武將軍。他是晉察冀邊區主力部隊,他又是115師獨立團團長,他説我自己並沒有直接見過王二小,但是我們獨立團的騎兵連吳連長跟他很熟,王二小是我們騎兵連的朋友。
解説:抗日救國的兒童團活動深深吸引著敵佔區來的王二小,他開始邊放牛邊為八路軍站崗放哨,漸漸成了兒童團裏的骨幹。
1941年陰曆9月16日,40多個敵人向狼牙口襲來,他們要找八路軍的後方機關和傷病員。
高軍 河北省淶源縣狼牙口村 村民
當時敵人走到這兒,一看兩個溝,敵人不知道從這個溝走還是從那個溝走,路不知道,找也找不到,一看有一個放牛的小孩,小孩看起來也十來歲了,個頭也不錯,鬼子就把放牛娃叫下來,叫他帶路。王二小領著就從這溝進去的。
張士奎 時任淶源縣青救會青少部 部長
領到那兒以後,八路軍就開了槍了。槍從西邊開,敵人往東邊跑,結果,有一個小隊整個被咱們八路軍給消滅了。敵人一進來以後,就覺著上了當了,上了王二小的當了,他們找王二小,王二小從東邊這個山的偏坡上往上爬,正爬著爬著呢,一個大個的日本鬼子拿著刺刀,照著他的胸膛往起一挑,扔到那個大石頭上。從那個山上扔到香爐石山山下那個大石頭上了。現在還有那個大石頭。
我們去的時候吧,血還都沒幹呢,那都是四、五天了,四、五天了,血流得很多。
解説:敵人有來無回,王二小也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抱起這個捨身為人的孤兒,八路軍將士和鄉親們都哭了,人們含淚把他抬到范莊旺村的八路軍後方醫院,和兩位犧牲的八路軍戰士埋在了一起。
顧品祥老人今年83歲了。19歲那年,她在晉察冀根據地第一次演唱了這首歌,從那天起,顧品祥再也沒有放下過它,從戰爭年代唱到新世紀的曙光,從妙齡少女唱到白髮老人。這首歌已經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説,只要活著,她就要一直唱下去。
顧品祥 時為西北戰地服務團 成員
劉莉莉 顧品祥之女
| |
小英雄依然活在人們中間 |
二小他順從地走在前面,
把敵人帶進我們的埋伏圈,
四下裏乒乒乓乓響起了槍炮,
敵人才知道受了騙。
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
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
我們的十三歲的王二小,
英勇犧牲在山間;
幹部和老鄉得到了安全,
他卻睡在冰冷的山間,
他的臉上含著微笑,
他的血染紅了藍藍的天。
秋風走遍了每個村莊,
它把這動人的故事傳揚,
每一個村莊都含著眼淚,
歌唱二小放牛郎。
| |
以烈士的名義 |
主持人:我想,只有在抗日民主根據地,才有可能涌現出像王二小這樣的小英雄。
毛澤東説過:“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頭野牛衝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頭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責編: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