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飄浮在尼羅河邊,尋覓遠去的古埃及人的蹤影,但天地間只有一抷黃土上遺留的幾個錐形建築物,算是回答我的叩問。
今天,我徜徉在恒河邊,歷史的腳步仿佛在此停滯,即使歷經一百多年的殖民管制下,印度卻一如從聖河中走下的神女,依然毫發無損,艷麗無比。
蓄謀已久的印度行沒有太多的出乎意料之外的事發生,但途中所見所聞,許多只能用“震撼”兩字來形容:多如恒河之沙的蕓蕓眾生,平靜地接受與生俱來的等級觀念衍生的種種社會現象;視愛為一種哲學而體現在雕刻上的“世界文化遺産”;戰亂紛飛而時刻荷槍實彈的克什米爾……
印度,有着和中國太多相似的地方,更加之當今的印度視中國為未來20年的發展目標,且誇下誓言要在20年後趕超中國,但觀其爆炸般的人口及發展勢頭,20年後真的要拭目以待。
或許,真正的印度基調不是泰姬陵,不是大象,不是耕牛背後的農民,而是在遼闊土地上的人群。人臉的海洋在不斷地晃動、推擁、移動,像精子那樣繁多,充滿活力,忙忙碌碌,迫不及待。正是在這人流之中,我們看到了印度的色彩、變化多端和蜜蜂般的忙碌,同時也感到了它的力量、生氣和宏偉,它的表情接近呆滯,它那無情的、冰河似的運動,就像大陸漂移那樣不可覺察和不可改變。
印度人是一個使人感覺得到的民族,他們大腿貼着大腿地生活,互相推撞、摩擦,相互之間接近到連吐口氣、吸口煙都能聞得到的程度。或許他們早已經習慣了擁擠,學會在同一次呼吸中為自己多吸一點氣,學會有空就鑽,以至汽車的倒後鏡純粹是一件多餘的擺設玩意兒。
投入在潮水般的人流中,雖辨不清東西,卻分明感受到一股力量。在印度生活中,種姓和宗教像齒輪一樣絞在一起,高貴與卑微,執著與隨意,矛盾的對立面永遠像一對連體孿生子一樣,和諧地共處着。
和諧,是21世紀的主題,西方社會發展至今天,突然發現要持續發展,就必須愛護這個地球,需要愛護天、愛護地,追求一種寧靜和和諧的局面,這些,恰恰在印度在不經意地得到保留和延續。
一路走來,很多事情能勾起我們往日的記憶,因為更多的時候是我們過去的影子,不期然地與之比較。
雖然知道這樣的比較既愚蠢又徒勞,正如英迪拉•甘地説的:“如果你想要知道一些關於印度的情況,你必須掏空你心中所有的先入之見。為什麼要自囿於褊狹的成見?不要試圖作比較。印度是與眾不同的,儘管惹人氣惱,但它情願一如既往,我行我素……這就是印度的秘密:全盤地接受生活,無論是善是惡。”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