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1405年始,明朝皇帝朱棣派鄭和率領兩萬七、八千人、兩百餘艘船隻七次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航程萬餘裏。在中東方向,鄭和船隊最遠航行到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城;在非洲方向,鄭和船隊最遠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貝拉港;歷經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
公元2004年5月,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中央電視臺、江蘇廣播電視總台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聯合製作一部大型電視紀錄片《1405-鄭和下西洋》。我們將跨越600年風雲變幻的歲月,與鄭和相遇。
是英雄創造了歷史,還是歷史造就了英雄?鄭和無疑是一位英雄,他所創造的七次下西洋的壯舉,時間之早;人數之多;船舶之大;航程之遠;影響之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航行,宣告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來臨。
1492年,哥倫布來了。他率領西班牙艦隊橫渡太平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1497年,達 伽馬來了。他率領葡萄牙艦隊繞過好望角,橫渡印度洋,抵達印度西海岸的古裏。
1522年,麥哲倫來了。他率領西班牙船隊,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
而鄭和,他和他的船隊卻在海上消失了,消失的無影無蹤,以至於我們現在都很難看清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真相。在元朝就已經是海上強國的中國,自鄭和之後的幾百年,也沉寂的無聲無息。
鄭和是誰?他長的什麼樣?歷史為什麼選擇了鄭和,使他成為這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隊的統帥?
西洋在哪?穿過了太平洋和印度洋,鄭和船隊究竟要去哪?
鄭和寶船有多大?在手鑿斧劈的年代,他們能造出比一個標準足球場還大的寶船嗎?
而最讓歷代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是,鄭和為什麼下西洋?是什麼吸引他在二十八年間七次前往?
我們知道的只有結果,而所有的原因和過程都顯得撲朔迷離。
也許,我們能回到600年前,目睹曾經發生過的一切。
(李卓玉 撰文)
責編: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