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文化遺産非常豐富的國家,有着幾千年積澱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存以及多樣的活態文化傳統,2004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批准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決定”,標誌着中國政府莊嚴承諾把保護民族民間文化作為重要國策之一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國現有29項世界遺産、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現在中國民間剪紙、格薩爾等項目正在申報第三批(2005)無形遺産。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共存,其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所形成的文化多樣性與文化積澱深厚性的特點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每一種文化傳統都承載着該民族的文化基因,這恰恰是民族認同與識別的根本所在。可是在今天全球化以及現代技術的衝擊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民間活態文化傳統面前所未有的危機,許多古老的傳統正在消失或流變,許多傳統的文化藝術形態正在瀕臨滅絕。發展現代化,我們不僅要關注自然生態的保護,更是應當關注文化生態免遭破壞與斷流。精神資源遠源流長,精神所創造的文化將會更深刻地影響人類的未來。現代化不是決定每個民族發展命運的唯一因素,唯有其本土的文化傳統才能擔當決定其方向的原動力。因此我們倡導全人類樹立對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的自覺性,這將是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的工作。而青年是人類的未來,在青年群體中倡導保護文化遺産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中央美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相關學者與大學生率先發起的“青年文化遺産日”旨在發揮高校及社會青年群體在民族文化遺産保護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青年思考其在人類文化遺産保護中的擔當重要角色,樹立符合國家及人民利益的文化觀念。
2002年10月,在中央美術學院召開了“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産教育教學研討會”,根據會議主題和當前無形文化遺産傳承保護的緊迫現狀,中央美術學院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的相關學者和學生會共同倡導: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青年文化遺産日”,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舉行和民族民間文化遺産相關的公益志願活動。
2003年元月1日,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山東理工大、太原教育學院、河北師範大學等高校師生在北京重要的商業區王府井舉行了文化遺産宣傳活動,包括文化遺産問卷調查,文化遺産講座等活動,獲得了巨大的反響,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北京晚報等十幾家媒體作了相關報道,該次活動受到了廣泛關注與多方好評。
2004年元1日,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山東理工大、河北師大、太原師範學院、北京印刷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河南南陽師範學院等30多所高校師生在北京大學舉行了以支持中國民間剪紙申報世界遺産為主題的宣傳與剪紙活動,該次活動中各高校及社會文化單位、相關學者分別作了精彩的演講與發言,中國地質大學郭憲副教授展示了在地大進行剪紙教學的豐碩成果,各位來賓,還在中央美院與中國地質大學師生的帶領下進行了現場剪紙創作活動,該次活動的規模與反響已達到了相當的程度,同樣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作了詳細報道。
2005年元月1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市青年志願者協會主辦了“第三屆青年文化遺産日”大型公益活動。
責編: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