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3日 16:22 來源:人民日報
當遊客來到山西、陜西兩省交界處黃河段上的龍門景區時,導遊會提起“鯉魚躍龍門”的神話傳説。那麼,這個神話傳説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鯉魚躍龍門”神話傳説故事,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漢代辛氏所著《三秦記》。該書已失傳。據後人著述為《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對該書的引述來看,《三秦記》中曾多處提到“魚躍龍門”的傳説。如“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又如“龍門山在河東界……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等等。
其實,以現代科學即可破解“鯉魚躍龍門”這個謎團:這裡説的“鯉魚”實際是
“鮪魚”,或稱“?魚”,又叫“鰉魚”或“黃魚”,也就是鱘魚。鱘魚是江海回遊性的魚類,體長約兩米,最大可長5米以上。我國珍稀動物中華鱘、東北鱘、長江鱘即是這類魚。由於古代大鯉亦名“?”,故古人將“鮪?”與大鯉相混,傳為“鯉魚躍龍門”。
鱘魚到龍門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後代。四川省長江水産資源調查組著的《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一書稱:鱘魚産卵“多在江河上遊,水溫較低,流速較大,流態複雜,河道寬窄相間並具石礫底質的急灘地帶”。而山、陜兩省交界處的龍門一帶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徵,因而成為鱘魚雲集産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龍門赤河”現象則因為鱘魚産卵前雌雄追逐,時常躍出水面。每年春天大批鱘魚回遊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並且在臨産卵前兩三天內頻繁跳躍。躍出水面時,鱘魚充血發紅的魚鰭也露出水面,一時間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面翻動,遠望一片紅光,於是出現了“赤河”景象。因魚多故可長達數裏,亦可持續數日,即形成了“赤河三日”“赤河三里”的特異現象。
《竹書紀年》是戰國末期魏國史官的作品,書中“龍門赤河”的記載,説明當時“鯉魚躍龍門”的神話故事還未形成。而“魚化為龍”的記載多出自漢代典籍,故神話故事的形成當在西漢初年,且可能與漢初神龍崇拜觀念強化有關。(王銳 李柯)
責編:郭翠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