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漸長,流淚變得容易些。
在今年《感動中國》的頒獎禮上,這種感覺竟變得更加強烈,經常一瞬間覺得自己只是一名正在聆聽的觀眾,然而現實是,我是現場的主持人,如果放縱眼淚,恐怕我真的只該做一名觀眾!
後來,當我回憶,我發現,之所以流淚的衝動一次強于一次,一來是因為年歲漸長,二來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年的獲獎者,平民百姓明顯增多,他們很多人是在不經意間完成了一種偉大,用一日又一日的堅持構成了感動。
《感動中國》的大幕一開,首先打動人們的,就是觸目驚心的大海中救人的畫面,一次又一次地下海,岸上圍觀者眾多,然而千百人中只有魏青剛一人下海,而且是不止一次,這一人與幹百人的反差,是感動的重要因素。然而救完人的魏青剛上岸後拍拍手走了,後來記者找到他,他很驚訝地反問:這有什麼?
偉大與感動可以如此簡單和沒有戲劇性嗎?
從魏青剛贏得的尊重和掌聲來看,可以!
然而,這又是為什麼?或許是因為我們太多的人都變得複雜,因而簡單成為珍貴資源;又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污漬斑斑,因而乾淨已是奢侈品?
這一次偉大的救人,是魏青剛第一次面對大海,而在“感動中國”這萬眾矚目的頒獎禮上,魏青剛最想説的,也不過是:自己活兒幹的不錯,大家幫著找點活兒吧!
於是我信,下一次,再遇到需要救人的時候,魏青剛依然會下水,但讓我不確定的是:今天被魏青剛感動得熱淚盈眶的我們,下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是不是依然旁觀?
當然,魏青剛的感動還是有些戲劇性,也有些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但是,每個人每天都能遇到的事,並且很小,你會因此有機會感動中國嗎?
王順友和李春燕的感動屬於這種類型,他們讓我們感動是因為他們的堅持,來自於一天落日一天太陽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積的力量。一年365天,300多天牽著馬走在孤獨的山路上,傳遞的只是被現代大都市已快忘記的郵件,而這件事,又被做了幾十年,為什麼?靠什麼?我不知道,甚至我認為王順友自己也不知道。因為他只知道,馬班郵遞員的職業和馬的韁繩,是父親傳給自己的,而山的那一頭,是等信的人。於是,歲月就在孤獨的行走中慢慢消逝,我們終於被感動,這個時候,是王順友驚訝地問我們:你們的感動是因為什麼?
而鄉村女醫生呢?在她讓我們感動的同時,我們也都有點憤怒與自責,那麼大的村子,沒有醫生。於是我猜測,相當長的時間裏,那兒的人們自生自滅著,直到鄉村女醫生的出現。雖然女醫生也曾要走,但她畢竟留下來了,於是,那兒的人們,在我們看來又有了希望,我們可以放心地將那兒村民的生死託付給鄉村女醫生,這樣,我們好像憤怒與自責少了,苦難好像在我們的感動中被忘記了。但是沒有,為一個鄉村女醫生付出感動,只是一串又一串眼淚,它依然與村民的生老病死無關,我們要做的事很多,只有感動,甚至憤怒與自責都不夠,我們必須行動,站到鄉村女醫生的身後,然後讓憤怒與自責慢慢少去,最後,為我們這個社會感動。
但問題的關鍵是,在感動的那一瞬間,我們曾經發下過無數誓言,告訴自己:你也應該挺身而出;後來,關掉電視,那些誓言,我們不知是否還會時常想起?
責編:李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