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觀眾們目前還很少看到國外的電視新聞節目,從此意義上説,他們心中的“名嘴”們並沒有經過對比之中的檢驗——
如果拿美國的《60分鐘》與央視《新聞調查》比較,前者在一個小時內通常有3個調查類節目,各15分鐘左右,但其信息量之大,鏡頭轉換之快,無論是採訪對象的人數,背景資料的豐富度,還是採訪的節奏速度,其15分鐘的節目的內容量遠非《新聞調查》的40分鐘可比;
在國內,電視主持人幾乎是一碗青春飯,與他們靚麗外形一起呈現的是他們的浮躁與青澀;在國外,中老年主持人是一個新聞節目公信力和成熟的標誌,主持人隊伍的平均年齡也較國內高出一大截;
國內新聞主播絕大多數未做過記者,他們沒有親臨現場就在演播室對事件評頭論足,而在美國,99.9%的電視主持人是從記者中選拔出來的…….
●差距因何而起?
對中國的電視主持人來説,這是一個節日。2月24日至26日,“2005中國電視主持人論壇暨年度頒獎盛典”在上海舉行,活動包括日間舉行的“論壇”和晚間進行的“年度主持人頒獎盛典”兩部分,全國的主持人代表們在經過白天嚴肅的專業交流之後,紛紛于晚間換裝做了真正的明星。
這次論壇首次將視野擴展到國際同行領域,除了來自全國的優秀主持人與業界權威人士、知名專家外,來自美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的著名電視主持人、製片人同時在論壇上現身,其中包括了美國電視廣播博物館館長斯圖爾特 布魯特曼、美國著名的新聞雜誌性節目《60分鐘》製片人唐 休伊特、主持人莫利 塞弗,法國國家電視3台著名主播愛麗絲 露賽特以及在澳大利亞被稱為“體育評論大師”的布魯斯 麥科埃文尼等國際知名電視主持人。
在與國外同行的交流中,中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們感受到了真正的專業水準,也真正感受到了差距。
●不會提問的電視主持人
對原央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後來跳槽到東方衛視的方宏進來説,美國著名電視新聞雜誌《60分鐘》是他的老師,他對這個節目推崇備至。比較國內的電視新聞類節目,方宏進指出,國內電視主持人的專業水準和他們相差太遠,尤其是在對背景資料的了解和新聞性的把握上,在提問方式上也格外欠缺。他不太贊同“萬精油”式的主持人,而是強調主持人在各自領域的“專業性”。
在做主持人之前,方宏進在深圳的一所大學裏教書多年,他説,大學教師需要把一個5分鐘可以講清楚的事情説上1個小時,但是做主持人需要把1個小時才能講明白的事情在1分鐘之內講清楚,要做到這一點,“專業性”是回避不了的能力。然而方宏進説的這個“專業性”並非動不動就“秀”專業術語——就像現在的一些主持人一樣,他所説的“專業性”,是指主持人必須對這個專業發展中的新聞事件保持時刻的了解,並有能力把專業問題通俗化,起碼讓一個中學畢業的觀眾能夠聽懂事件的來龍去脈。
做一個有頭腦的主持人而不是一個道具般的播報員,是目前主持人業界共同的目標。“電視主持人的任務不僅僅是有事情發生時你在現場,”法國國家電視3台著名主播愛麗絲 露賽特女士説,“你還必須睿智地分析事件,睿智是比在現場更重要的一點。”她的説法和另外一些人不約而同,央視《面對面》主持人王志説,主持人要靠自己的思想讓大家忘掉自己的不足;《60分鐘》著名節目主持人莫利 塞弗先生則説,一個新聞節目的主播應該是一個最聰明的記者。
“我常常聽到國內一些主持人問著一些對誰都能問的籠統問題,比如你有何感想之類,”著名主持人、組織此次論壇的楊瀾説,“主持人的問題應該更有針對性,《60分鐘》的主持人內部有句名言很值得我們主持人學習,他們説,有時提問比回答更重要。因為你的提問反映了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背景的了解,有時我們不是因為不知道才問問題,而正是因為我們知道了一部分還需要知道更多的部分才提問。”
王志也認為,新聞節目主持人要問真問題,但是現在電視上有太多的主持人在問假問題甚至偽問題。除了問題的真假外,王志認為主持人提問也應該有所取捨,“電視專訪節目生命力不夠強就在於主持人在提問和話題上缺乏取捨,電視專訪應是深度報道,要在單位時間內提供最有用的信息,主持人在話題上應有取捨,應該問那些觀眾感興趣而不是專業人士感興趣的問題”。
●年輕的代價
《60分鐘》最著名的主持人華萊士已經80多歲還四處採訪做節目,出席這次論壇的另一位主播莫利 塞弗也已經73歲,他對記者説:“我已經從業50年,年紀大了人確實會有脆弱感,不知道別人將怎樣放棄你,但我同時有了很大的自由感,有個經驗不一定正確,那就是我覺得過了一定的年齡別人會覺得你有智慧。”已經頭髮花白的他至今壯心不已,比起坐在演播室當主播,他更願意去塵土飛揚的新聞一線報道新聞事件。
和國外相比,國內的主持人顯出了整體性的年輕化。30多歲的主持人已經是前輩級的人物,年輕主持人身上普遍存在著浮躁和不成熟。這也是央視王志受人推崇的背景。不到40歲的王志被稱為少年老成,他的主持以冷靜和質疑著稱,“要做好一個新聞訪談類主持人,需要有一個長久的職業規劃,要在一開始就做好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這不是一個短跑的時代,是一個長跑的時代,但很多人在以短跑的姿態去參加長跑,”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説,“我們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當你做好長跑的姿態後,一個短跑者突然飛快衝入跑道,然後不見了,這個時候你會不會被這個短跑者干擾?”主持人確實是身在名利場中,但是名利場也是絞肉機,長跑意味著要堅守寂寞,不像短跑者能在短時間裏就做到走紅。
白岩松在演講中説,十二年前他剛剛進入《東方之子》欄目組的時候,當時的製片人做了兩項硬性要求,第一條便是不許稱呼被採訪者為“老師”,半個小時以後,他的演講結束,台下他的主持界同行站起來提問,所有的主持人提問都不約而同地這樣開頭:“白岩松老師”、“王志老師”。
這是一個讓人尷尬的細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主持人在叫出“老師”的同時,正好反映了他們對先進的尊重和急於學習進步的心態。
●機制問題
在國外一些運作良好的電視臺,優秀的新聞節目主持人就是節目的標誌,是新聞運作的核心,這种先進而且行之有效的運作機制被稱為“主持人中心制”或“明星主持人制”。
但中國目前的新聞節目仍舊停留在編導中心制之上,或者可以這樣説,中國國內一直固執地把“主持人行政中心制”誤解等同了國外的“主持人中心制”。
已經從央視轉戰東方衛視的方宏進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國的電視主持人行業有一點很不好,一個主持人的價值只體現在做官上,一個主持人能做上製片人做上臺長,那意味著他成功了,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在國外,一個普通主持人能坐上主播的位置那才是他最驕傲的,最牛的。以前在央視就見到很多做得很好的主持人和記者,在得了一些獎之後就去做製片人做主任去了,這很不好,很可惜。”
相比方宏進來説,和他同時期成長起來的“戰友”白岩松可能更有切身體會。伴隨著《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央視王牌新聞欄目一起深入人心的白岩松在執掌了主持人專業話語的同時,也得到了體制裏的行政權力,最多的時候,白岩松同時是三個欄目的製片人,並且還是《新聞調查》欄目的編委。
在成為一個欄目的製片人之後,白岩松不再是單純的主持人身份,他不得不管理整個欄目團隊成員的吃喝拉撒,他曾經為欄目組裏兩個人的吵架各勸了雙方半小時。到最後,他發現他已經根本沒有準備節目的時間,甚至常常在進入演播室以後才能開始準備當天的節目內容,這對於節目質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主持人中心制要的是腦子的中心,而不是一肩挑的權力。”他激動地説。
白岩松説,目前中國的主持人行業急需解決的不是提高主持人的素質,而是營造提升主持人的機制。從現實來看,中國電視主持人界最有能耐的便是把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塑造成一個不錯的主持人,但是如何讓一個不錯的主持人變得更好,使他能夠在電視熒幕上紅火10年、20年甚至50年,這是現有機制無法辦到的事情。
“那些曾經提升了我們的人都被提拔走了,不見了,那麼留給我們的使命是,即使我們這些人的年紀還不是很大,我們也無法再被提高,而必須去提升別人了。對我來説,央視那些曾經提升我的,比如方玉勝他們,我對他們感謝的方式不是走到他們面前説感謝你們曾經對我的耳提面命使我到了現在的高度,而是把他們當初給予我的東西加倍地還給下面的年輕人。可是有的時候還有自私的想法:現在誰來提升我們?”
金話筒獎是目前主持人行業的最高專業獎項,但是很多主持人,尤其是地方檯的主持人在獲得這個獎之後便順理成章地退居幕後,轉為領導,之前在主持人專業上的積累突然間喪失意義。白岩松把這個阻止主持人提升的機制比喻成一個“透明的天花板”,優秀的主持人在取得一定成績後便被這個天花板擋住,透過天花板可以看到更好的更先進的國外同行,但是他們的腳步卻被擋著沒有前進,白岩松把自己和王志、方宏進等人視作中國電視新聞主持界的第一梯隊,“現在的主持人要想超越我們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天花板擋著,我們已經緊貼著這個天花板,你也無法超越。”
據説,不久前白岩松已經辭掉了身上三個製片人的職務,最後一個編委的職務不久也將辭去。
責編:李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