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在典故中感悟思想

典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集中蘊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體現了治國理政的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經常引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語,這反映出習近平總書記對典故的喜愛和熟稔。引用典故,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以古喻今、表達思想的重要方式。他引用《莊子》中的“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強調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引用朱熹《論孟精義》中的“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強調一旦有了“心中賊”,自我革命意志就會衰退,就會違背初心、忘記使命,就會突破紀律底線甚至違法犯罪;引用《尚書》中的“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強調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引用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如何推進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大眾化,方法途徑自然是多樣的。《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進行了探索,從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我國歷史文化典故入手,用鮮活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一季節目2018年10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産生巨大反響,取得巨大成功。《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沿用了第一季的風格,每集節目通過習近平總書記原聲短片、經典釋義、思想解讀、互動訪談、經典誦讀5個環節,既講清了“為什麼”“是什麼”,又講清了“怎麼做”,使觀眾感受到新思想之“用”。每一集在內容的安排上,注重講故事,既有代代相傳的歷史典故,又有生動鮮活的真人真事。節目現場安排的訪談,觀眾積極參與,使現場的氣氛更加活躍。節目最後觀眾集體誦讀經典,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這樣的多元化設計和安排,極大增強了節目的吸引力、感染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在《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中,我們通過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典故,集中闡述了新發展理念。在第七集《自強不息日日新》中,以習近平總書記所引用的《詩經》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墨經》中的“力,形之所以奮也”、《楚辭》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為切入點,闡釋了創新發展理念。在第八集《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中,以習近平總書記所引用賈思勰的“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荀子的“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司馬光《資治通鑒》中的“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為切入點,闡釋了綠色發展理念。


  在第九集《百花齊放春滿園》中,以習近平總書記所引用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為切入點,重點闡釋了共享發展理念。在國際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強調各國要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兩句分別出自《論語·季氏》和《孟子》,具體而生動地描繪了“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狀態。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兩個典故説明,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出自《淮南子·氾論訓》,説的是,治理國家雖然有一定的常規常法,但其本質是有利於老百姓。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個典故,就是説明,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因此,共享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節目重點講述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4個方面的內容。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道路雖然很近,但如果不一步步向前走也不可能到達目的地;事情雖然很小,但不動手去做也不可能成功。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一典故,就是説明,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説不做,眼高手低。不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實踐出真知;都要嚴謹務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苦幹實幹。廣大青年要努力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幹的實干家,在新時代幹出一番事業。


  通過《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觀眾會深深感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古人所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我們要把這些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捨,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典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從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眾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將思想與典故有機結合,在與傳統文化的對話中,讓觀眾既感受到這一思想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又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將深邃的思想講透了、講活了,講到觀眾的心坎裏,讓觀眾感受到思想的魅力,進一步增強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知和認同。


  (作者為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