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經典咏流傳》:在和詩以歌中激蕩人心

CCTV節目官網-CCTV-1 經典咏流傳第三季 來源:央視網2020年08月04日 14:12 A-A+

“歷史如塵煙消散,情感凝結成永恒,用經典照亮前程。”正如撒貝寧在《經典咏流傳》第三季最後一期所説,“和詩以歌”沒有終點,節目一直以來傳遞的詩詞力量,將繼續溫暖人、感染人、鼓舞人。 

在今年這場眾志成城的全民戰“疫”中,節目涌現出一批有溫度的詩詞歌曲,以強大的凝聚力和穿透力,撫慰了眾多國人的心。90位經典傳唱人唱響67首經典作品,在“直播+直拍+衍生欄目”的創新傳播下,讓傳世之作得以入耳又入心,在廣大觀眾群體中引發共鳴共情。

經典煥新用歌聲傳遞詩詞力量

《長征組歌》首演55週年之際,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攜手老戰友合唱藝術團來到《經典咏流傳》,再次唱響這首氣勢磅薄的經典史詩,讓眾人熱血沸騰。“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身著紅軍軍裝,依然站姿筆挺,用慷慨激昂的歌聲再現了長征艱險的歷程,也展現出紅軍戰士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廖昌永感慨道:“《長征組歌》也在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地前進。”

這種面對挑戰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裏在艱苦卓絕的戰“疫”裏無私奉獻的平凡勇士,也通過詩詞傳唱讓人感受到那份保家衛國的滾燙赤城。來自武漢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們豪邁高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向並肩而行的戰友表示感謝;北京協和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與他的同事,將文天祥的《彭通伯衛和堂》融入到原創歌曲《守護》之中,字字句句都飽含“醫者仁心”。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千多年前,范仲淹筆下憂國憂民的初心,被康輝、撒貝寧、朱廣權、尼格買提四人用歌聲再次喚醒。一首《岳陽樓記》不僅在聽者的內心激蕩起漣漪,也鼓舞著眾多逆行者披荊斬棘,迎難而上。

儘管時移事遷、歲月更迭,我們仍能從經典詩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經典咏流傳》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它以樂為媒,連接起古人先賢與歌者的情感世界。每一首詩、每一闕詞,在保留原有人文內涵的同時,也融入了當下的時代精神,讓經典獲得新生,也讓力量得以傳承。

傳播升級,經典之聲溫暖出圈

經典永葆生命力除了要做好“代代傳承”,也離不開創新傳播。《經典咏流傳》第三季在前兩季的基礎上,繼續推動文化傳承與融合傳播的深度結合,通過技術革新,以更接近年輕人的傳播方式實現雙向積極活潑的互動與交流。

“經典雲上音樂季” 這一全新融媒體互動方式為例,“直播+直拍+衍生欄目”的傳播模式,打通融媒體資源定制經典矩陣,創新驅動高質內容生産鏈,助推第三季節目收視同比提升49%。《經典咏流傳》攜手央視頻進行經典雲上音享會”直播預熱,特別邀請節目主創和鑒賞嘉賓、經典傳唱人參與活動。廖昌永驚喜現身直播間,和女兒同框獻唱;阿魯阿卓也在直播中與觀眾互動,講述《咏螢火》的幕後創作故事。在經典雲上音享會”直播預熱的加持下,節目合輯在央視頻位列季播節目播放量TOP1。

針對不同新媒體平臺的不同形態,節目為央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定制了“豎屏看經典”産品,相關專屬直拍破千萬。此外,節目聯動王源、尚雯婕、李治廷等近30位經典傳唱人錄製衍生欄目“經典冷知識”,比如“歷史上有趣的官職”“古代考試比現在多了”等,吸引眾多網友圍觀留言:“學到了,長知識。”

在全媒體時代大趨勢下,節目以産品導向生産節目內容,多樣態、多類型産品覆蓋強勢平臺,全矩陣觸達廣譜受眾。一直以來,《經典咏流傳》在傳播方式上都堅持求新求變,既加深了傳統文化的時代烙印,也讓當代人的情感蘊含其中。

潤物無聲和詩以歌深入人心

經典詩詞既有對情感的抒發,也有對生命的觀照,承載著古往今來的人生智慧。《經典咏流傳》通過契合時代精神,傳遞中華優秀經典詩詞帶來的精神給養,讓千年詩韻在更寬廣的地方漫開,浸潤人心。

得益於節目的啟發,黃天信和鄧堃蓉常常會將經典傳唱的方式融入教學中。他們發現“和詩以歌”的形式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情感和內涵。去年,節目發佈了校園原創歌曲徵集令,黃天信、鄧堃蓉投稿了自己的原創作品,一首《錦繡成都》唱響李白勾勒的成都繁榮景象。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演繹,讓孩子們從歌聲中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大家耳熟能詳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在開年之初走進億萬中國人的心。患有SMA(脊髓性肌萎縮症)的9歲男孩陳果毅唱響另外一名SMA患者包珍妮創作的《草》,展現出的頑強生命力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武漢市青山區鋼花小學花兒合唱團共唱《小池》時露出的燦爛笑容,則讓眾人看到他們面對困難時的堅強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走進人們的內心,才有可能從流傳走向流行。《經典咏流傳》之所以一次次動人心弦,就在於它通過創新傳播,讓看似遙不可及的詩詞經典變得可聽可看,喚醒眾人關於傳統文化的集體記憶。當詩詞和音樂相融,當古人之思與今人之想相遇,經典得以代代相傳、世世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