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地處長江口的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在島的最東端有一大片濕地叫東灘濕地。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每年,在東灘濕地棲息或過境的候鳥有近百萬隻次,被記錄到的,就有290多種。所以,這片濕地也是我國國家級的鳥類自然保護區。而這個鳥類的天堂,卻曾遭遇過一場巨大的生態危機。那麼,危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上海市林業局副局長,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湯臣棟向記者介紹:“這就是我們2016年剛剛在生態修復區監測到的小天鵝的種群,這是從2016年入冬以來,小天鵝記錄到最多的一次,目前種群數量達到將近60多個。”
小天鵝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為“顏值”高,是候鳥中的“明星”。小天鵝每年在東灘越冬時間是10月中旬到第二年3月。這幾年東灘濕地的環境不斷變好,來這裡越冬的珍稀候鳥越來越多,白頭鶴、白琵鷺、黑臉琵鷺等大量珍稀鳥類紛紛回歸。讓保護區工作人員欣喜的,此前已在崇明東灘“消失”十多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2016年冬天也在保護區內出現。
“據我們科研人員調查,光2016年冬季我們越冬的水鳥,和往年同比相比較增加了6萬多,我在這裡工作17年,今年看到最多的,特別是珍稀瀕危的物種回歸,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湯臣棟説。
崇明東灘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位於長江入海口,傍海依江,鹹淡水交匯,長江水攜帶泥沙而來,不斷堆積,現在灘塗還在以每年80到100米的速度向東海淤張。1998年成立的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4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是水域和光灘,有植被覆蓋的面積只有80平方公里左右。這裡豐富的底棲動物和水生植物為鳥類提供了多樣性的食物來源,每年吸引近百萬隻候鳥來這裡棲息或者過境。2002年,崇明東灘被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是公認的具有全球意義的生態敏感區。
復旦大學鳥類學教授馬志軍介紹,崇明東灘是我們國家,或者説整個亞太地區候鳥遷徙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驛站,比如像大濱鷸這樣一種鳥類,它們在春天遷徙離開澳大利亞的時候,它們的體重大概有250克左右,這種鳥類它們可以連續飛行5天5夜。所以它們可以直接從澳大利亞跨過西太平洋,在5000公里的長距離飛行過程中,它們體重會減少一半。到達崇明東灘的時候,它們體重只有100克多一些,所以它們迫切需要崇明東灘這樣一處棲息地,為它們提供休息的地方,補充能量,這樣它們才能繼續向它們的繁殖地,向北方飛行。崇明東灘對鳥類來講,就相當於一個加油站,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加油站,有可能這些鳥類就沒法完成遷徙活動,於是説它們的生命就沒法延續。
然而,2002年之後,崇明東灘這個鳥兒的“國際加油站”面臨一場巨大的生態危機。幾年之中,這裡的鳥類數量急劇減少。
鳥兒為什麼不再來東灘?科學家研究發現,危機並不是來自人類的盜捕獵殺,而是來自一種外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
湯臣棟告訴記者,互花米草地下根莖發達,能夠促進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積。1979年,為了保灘護堤,促進陸地淤長,互花米草作為一種有益的植物被科學家引入我國,開始在我國沿海灘塗上廣泛種植。上世紀90年代中期,崇明東灘也開始引種互花米草。然而沒過幾年,人們就發現互花米草來了,新的問題也隨之來了。
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博介紹,互花米草會取代當地的一種植物海三棱藨草。海三棱藨草以往都是鳥類的棲息地,同時也是很多鳥的食物來源,被互花米草取代以後,鳥就沒吃的,鳥為食亡,沒吃的,它肯定就不來了。
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程師吳巍説:“這種青色的看上去非常柔弱、非常小的,就是海三棱藨草,旁邊這個黃色的,看上去非常粗壯,長的高度也顯然要超過海三棱藨草非常多的,這個就是互花米草。灘塗的植被帶跟光灘、跟泥質灘塗的交界帶,本來是最適合海三棱藨草生長的區域,但是互花米草非常迅猛地侵入到了海三棱藨草分佈的區域之內,如果不對互花米草的分佈加以人工干預的話,它將肯定會取代掉海三棱藨草。”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濕地生態學家陳家寬説:“它的根係非常發達,密度也非常大,它使很多底棲動物原來適合於蘆葦、海三棱藨草和光灘的,就不能適應,所以這個底棲動物密度和生物量大幅度下降,鳥類的食物來源受到深刻影響。”
強勢入侵的互花米草以每年增長2平方公里的速度霸佔光灘,令本土植物一步步失去家園,到2005年已經擴張到七、八個平方公里,嚴重威脅到鳥類的生存環境。
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治理互花米草入侵問題。兩年的時間,生態專家們試驗了化學試劑、火燒、反復割除等各種辦法,來清除入侵的互花米草,但是,效果都不佳。
面對不斷瘋長擴張的互花米草,灑藥不行,反復割除也不行,火燒也不能除根,搞生物防治又沒有本土天敵,怎麼才能真正斬草除根呢?經過反復試驗,專家們終於找到了一個辦法。
湯臣棟介紹,每年4月份它開花的時候,割5到10公分深的莖長,然後把水位蓄到七、八十公分,水淹大概半年左右,缺氧後它很快會死掉。
2013年,在國家主管部門的批准下,一項國內外罕見的大型生態修復工程在東灘濕地開工了。工程的名稱是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項目。經過兩年的努力,一條長達26公里的圍堤修建完成,同時修建四座涵閘調節水位,圍堤內20多平方公里的互花米草被分割成20個小單元,分別被刈割水淹。然而,用工程的辦法修大堤、圍殲互花米草的方案,從一開始就存在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這個項目耗資10多億,可能不值得;也有人認為人工干預太厲害,會引發新的生態問題。
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介紹,在修建的過程中可能也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為畢竟是一個很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所以説這裡面總是有矛盾的。互花米草控制是全世界的一個難題問題,怎麼樣把它才能控制好,就是用最小的代價,來換得最大的效益。
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博認為:“兩害相權取其輕,修這個堤可能對生態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互花米草入侵,如果不控制的話,它把整個生態環境都破壞掉了,這樣的損失我們是接受不了的。”
湯臣棟告訴記者,工程實施以來,效果明顯。目前,修復區內95%的互化米草已經被斬草除根。
湯臣棟説,清除互花米草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優化鳥類的棲息地,吸引更多的鳥兒來這裡。在生態專家的指導下,圍堤內修建了完善的水系,開挖隨塘河50公里,營造各類適合鳥兒棲息的島嶼、淺灘、沙洲、池塘近10平方公里,同時人工栽種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蘆葦和海水稻,為鳥兒提供食源。
經過三年的努力,東灘濕地修復工程的生態效益在這個冬季開始顯現,以小天鵝為代表的越冬雁鴨數量明顯回升。觀測顯示,尚未最後完工的生態修復區已經吸引了整個保護區80%左右的鳥類。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總幹事盧思騁説:“互花米草的工程達到一個非常好的效果,現在的鳥明顯比過去增加了很多,不僅僅從品種上面,也包括在數量上面。”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上海為了保護鳥類棲息地,投入鉅資,科學施策,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生態修復之路。就在上個月,上海崇明東灘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眾望所歸,榮獲2016年度中國人居環境獎範例獎。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的未來才會光明。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7年02月11日 20:05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地處長江口的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嶼,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在島的最東端有一大片濕地叫東灘濕地。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每年,在東灘濕地棲息或過境的候鳥有近百萬隻次,被記錄到的,就有290多種。所以,這片濕地也是我國國家級的鳥類自然保護區。而這個鳥類的天堂,卻曾遭遇過一場巨大的生態危機。(《焦點訪談》 20170211 東灘濕地的生態修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