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正: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比賽正式開始。
謝志浩:好,來開始了,計時十分鐘。預備開始。
外公依然是熟練地一拋。林向正也趕緊拋開他的網。
林向正:有魚!
捕到了第一條大魚的林向正還沒來得及得意,就聽見對岸又傳來了驚叫聲。
裁判:現在用時六分鐘。
記者:但外公這一網很大。
賽程過半,林木參老人這一網大大領先,但就在他一條條地把魚取出來的時候,林向正還在不斷地拋網捕魚,鹿死誰手還未見分曉。
最終結果到底如何呢?
用這張事前不被看好的小網,林向正這個毫無打漁經驗的新手,贏過了打漁高手。
而就在幾年前,林向正對於手拋網不但毫不感興趣,並且還十分抵觸,然而現在他卻做出了全新的手拋網産品,年銷售額超過1500萬元。
到底這期間發生了什麼,這張小小的手拋網又怎麼給林向正帶來財富的呢?
林向正來自我國台灣的屏東縣,從祖輩起家裏就靠做漁網的手藝謀生,一張大漁網需要一個人四五天不停地織才能完成,即便是一張三四米的手拋網也要一兩天的功夫。從小就幫忙做網,對於這個費時又枯燥的工作,林向正很抵觸。
林向正:很不喜歡這個行業,很排斥。這個東西就咱們自己家裏,農村海邊要用到這些而已,所以有一些想法是這東西沒辦法持久發展。
1994年大專畢業後,林向正選擇離開家鄉,他和朋友開服裝店,跑運輸,辛苦打拼一年下來能有十多萬元的收入。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林向正心裏挺滿足。
在林向正外出闖蕩的幾年時間,父親經朋友介紹來到廣東省汕頭市開漁網廠,因為産品工藝好,質量過關,拿到出口美國的訂單,效益一直不錯。2008年9月的一天,林向正去看望父親,一走進工廠,他驚呆了。原來佔地六畝上下三層的工廠,換成了眼前這個貨倉一樣的小廠房。到底發生了什麼變故?採訪時,林向正的父親人在國外,他的繼母和廠長向記者講述了當時的情況。
林向正的繼母: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接不到訂單,那個廠房始終要運作,但是運作的話工人工資要開銷。沒有辦法運作下去。
廠長:以前的訂單一個月大概有八萬多片,生意不太好的時候就兩萬多。
因為國外經濟不景氣,訂單量銳減到原來的四分之一,工廠的開銷難以維繫,林向正的父親做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賣掉了自己經營了幾年的廠房,換租了一間小廠房。
阿姨:當然很沮喪,你想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工廠),但是不賣掉工資發不出來,你沒有辦法呀。
林向正:他做得也很辛苦,也想放棄,但是這種祖輩做下來的東西,必須把它延續下來。
寧願賣掉辛苦掙來的廠房,也要保住工人,林向正的父親這麼做就是為了能把漁網這個家傳的産業給守住。父親的堅守,觸動了林向正。
林向正:我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來,把這個文化,這種技藝傳承下去。
林向正第一次心甘情願地走進了父親的漁網廠,卻沒想到自己將會被這張網給牢牢困住,一次又一次地被拖入人生的低谷。
林向正加入父親的工廠。要做好一個産品,必須先了解、熟悉它。説起手拋網,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是這樣的畫面。
但到了林向正手中,卻變成這樣。
為了向記者演示手拋網的正確使用方法,林向正特意請來了70歲高齡的老漁民林木參。這件手拋網半徑長4米多,手繩還有4、5米,光要把它收攏握在一隻手裏都是一個技術活。
林向正:大拇指。
記者:扣進去是吧?
村民:對對對。轉過來。
記者:胳膊要斷了。
一件網有十多斤重,一半搭在肩膀,另一半托在手上,借著巧勁拋出去。
林向正:網片應該放低一點。要不然等一下會卡到。
記者:就把我帶出去了是吧。
手把手地教,記者才勉強拋開了半張網。漁網不能完整打開,捕撈的面積自然就小很多。而專業漁民用的手拋網,最大的半徑達到6米多,這樣的手拋網,沒有一年半載的功夫根本操作不來。
林向正:進來到公司,誰要啊,誰會用啊?
正是因為操作的專業性太強,會用的人越來越少,在國內幾乎沒有市場。林向正也根本學不會用這種手拋網,但正是因為沒學會,反而激發了他的靈感,他認為自己發現了一個完全空白的市場,商機無限。
從那時起,林向正天天琢磨這張網,不斷有新的主意在他的大腦裏迸發,他不停地試驗、改進,不厭其煩,但他的做法卻讓一些人很頭疼。
林向正:很害怕,他們就叫我一個昵稱,叫做珍珠。珍珠颱風,來了就亂了。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5日 22:42
視頻簡介:這張網讓他很沒面子。他卻在其中發現商機。為達目的他屢出難題。一張網如何改變他的人生,又怎麼網住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