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2 經濟半小時

[經濟半小時]明天我們如何養老(八):留守老人(20120827)

來源:央視網2012年08月27日 22:50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晚上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繼續我們的話題,明天我們如何養老。昨天我們關注了黑龍江農村養老的事,當初統一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村民,現在有的每月只能拿到三毛錢的養老金,70多歲的村民還得依靠打工渡日,為什麼會有每月領三毛錢的怪現象,對此我們將繼續跟蹤報道。今天我們到湖南去看一下,2011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湖南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9.7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91個百分點。而在湖南農村,2010年外出務工人員就達到1200萬人,相當一部分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那麼這些留守老人又如何養老呢?

  中午十一點,71歲的吳譚壽挑著擔子進了家門。八月的湖南,天氣格外炎熱,吳譚壽的衣裳也被汗水濕透了。他從清晨四點鐘起床,到現在整整忙了一個上午。

  吳爺爺:辛苦,這個很辛苦,滿身大汗,辛苦。不做的話,你怕沒有飯吃。

  沒有任何人能幫上忙,一切只能自己一個人忙碌。 吳譚壽家住在湖南鳳凰縣吉信村,他和老伴兒龍梅英有三個兒子,但兒子都在外地打工,已經有十幾年了,老兩口帶著三個孫女和一個孫子在家,這個典型的留守家庭,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重復著。

  吉信村屬於半山區,全村一共有340戶人家,兩千多口人,村裏人多地少,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村裏人就外出務工,現在75%的年輕人都在外面,村裏的絕大多數老人都像吳譚壽家一樣,帶著晚輩在家留守。吳譚壽家現在三畝水田,一年忙到頭,也就是勉強保證吃上飯。孩子們在外打工錢也不好掙,一年加在一起能給兩位老人至多兩三千塊錢,一年到頭的日常開銷都靠這點錢來維持。

  吳爺爺:現在七十二,到七十五六歲我要做的還是要做,做得多少做多少。

  為了多點收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吳譚壽幾乎天天忙在地裏,家裏集市很近,但為了省錢,老兩口從來不給自己買水果,一個月最多吃一次肉。

  吳爺爺:如果我們想吃肉,但經濟比較緊張的話,我就算了,吃小菜就算了,可以吃也可以不吃的時候就不吃。可以買,也可以不買就不買。

  記者:那你們想吃肉嗎?

  吳爺爺:想吃,想吃那經濟也得一樣跟上。有就想,沒有也可以一樣過。

  兒子們不在身邊,三個孫女已經上到小學和幼兒園,學校附近車輛很多,日常接送都是由吳譚壽來負責。大孫女已經上了小學,吳譚壽和老伴根本輔導不了,看著孫女們學習成績上不去,老兩口也很無奈。日子過得再艱難,吳譚壽和老伴精打細算也能熬得過來。但三年前,老伴龍梅英一不小心從二樓摔了下來,讓這個留守家庭陷入了困境。

  畫外音:就摔在這裡,頭就在這裡 

  龍奶奶:覺得好怕,怕得很。 

  記者:怕什麼?

  龍奶奶:怕死。

  龍梅英摔下的時候,吳譚壽正在田裏幹農活,只有孫女吳美欣在家,當時的她也只有三歲。看到奶奶躺在地上,血流了一地,受到驚嚇的吳美欣哭著跑去找爺爺,兩個小時後,吳譚壽趕回家裏,這才將早已暈過去的龍梅英送到了縣城醫院。

  龍奶奶:到醫院,這裡出血,鼻子也出血了,頭也出血了。

  這次的意外,一共花掉醫藥費一萬六,除了花掉老兩口所有的積蓄外,還背負了六千的外債。龍梅英在2007年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可以報銷住院醫療費的60%。但是因為報銷的藥品種類和比例都很有限,且需要自己先行墊付,這對一家人來説依然是個沉重的負擔,龍梅英外傷還沒有完全癒合,就出了院。

  吳爺爺:這特別擔心嘛,你不治的話要你性命,你治的話要錢。我屋裏人不肯去,他説有年紀了,算了,沒有這個沒有治,我只要換地方了,住院一天幾百塊錢。

  2010年,湖南省在14個縣市區試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011年,試點範圍擴大,覆蓋湖南20%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吳譚壽所在的鳳凰縣也被納入進來,根據新農保政策,60歲以上老人不用繳費,就可以享受由財政補助的每月55元養老金,現在吳譚壽老兩口,一個月可以領到110元,兩人非常高興,不過面對飛漲的物價,這點錢也幹不了什麼。

  龍奶奶:五十塊錢哪可以哦,不夠花,五十塊錢也就夠吃一頓瘦肉。

  幹完手裏的活,吳譚壽坐在門口抽根煙,歇息一會兒,這是他一天中難得放鬆的時候,也是他最想念孩子們的時刻。

  家裏沒有電話,吳譚壽老兩口和兒子很少聯絡,想他們的時候,老伴兒龍梅英就會翻出兒子的照片瞅瞅。借用記者的手機,龍梅英給最想念的二兒子撥通了電話,這是她半年來第一次和兒子通話。

  龍奶奶:喂,祥,你忙?

  二兒子:我忙的很。

  龍奶奶:你忙得很啊?你打算什麼時候回來?

  二兒子:過年才能回來。

  龍奶奶:過年才回來。我是好想你。

  二兒子:我也想你。

  龍奶奶:有話嗎?

  二兒子:你幫我帶孩子,你幫我帶好孩子。

  龍奶奶:我幫你帶好孩子,我是好想你,

  二兒子:我過年回來。

  龍奶奶:你過年回來,你走了好久都沒回來,我有點好想你。

  從吳譚壽老伴的淚水中,我們能清晰感受到老人們對子女的思念。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人已經有1.85億,農村老人超過一個億,其中農村留守老人4000萬,佔農村老年人口的37%,也就是説,大約每三位農村老人中,就有一位是留守老人。對於吳譚壽來説,家裏畢竟還有老伴和孩子,對那些空巢的留守老人,日子又該怎麼過呢。

  這位正在地裏忙活的老人名叫吳志英,家住湖南鳳凰縣三拱橋鄉陽光村人,今年70歲,眼前的整塊地就是她一個人種的,夏天辣椒長豆角,冬天蘿蔔小白菜。老伴已經去世12年,有兩個兒子在浙江打工,只有春節才能回家一趟,十幾年來,他獨自帶著孫女在家務農。

  記者:這些都是你自己吃還是拿出去賣?

  吳奶奶:自己吃。吃不了就賣。

  記者:估計能有多少收入?

  吳奶奶:不曉得。

  吳志英今天收穫並不多,辣椒不夠紅,豆角也不太成熟,明天趕集賣菜換零用錢的想法只能作罷。

  從菜地裏回來,路過村口的小橋,吳志英的腳步慢了下來,夏季這段時間,每到深夜,她就會一個人悄悄來這裡捕捉河蝦,然後烘乾拿到市場上去賣,這筆錢成為了她個人收入的主要來源。 

  記者:一個晚上能抓多少?

  吳奶奶:抓多少,有就逮好多,沒有就逮不到,到那個矮的地方要撈上來,少的時候沒有,多的有一把那麼大。

  捕捉蝦米的夜格外漫長,這淺淺的河水一到晚上就會漲至一米多深,漫過她的胸部,哪怕在夏季,也會透心的寒涼,而她一站就得堅持三四個鐘頭。

  記者:為什麼高興?

  吳奶奶:明天一炒可以去賣,好多好多去賣。

  記者:能賺多少,一天晚上? 

  吳奶奶:一天晚上有十多塊錢。不容易,怎麼容易呢?睡覺不能睡覺,明天干活沒有勁。

  吳志英的兒子每年會給她寄回一千元,她每個月也可以領到55元的農村養老保險金。但帶著一個讀中學的孫女,這點錢遠遠不夠,冒著危險去河裏捕蝦多點收入,是她唯一的選擇。

  吳奶奶:不夠,哪夠用,我做了好多,哪夠用。電費是28塊電費,買兩斤油,菜油,菜油現在八塊了,有一十多塊,這裡買一點,那裏買一點,要買點農藥,完了,150就沒了

  回到家的吳志英休息了片刻,又開始搓玉米。除了菜地,吳志英一個人還種了一畝地的水稻和玉米,這樣也能給兒子們減輕點負擔。面對鏡頭,吳志英始終顯得很堅強,但生活的艱辛,只有她自己一個人知道。

  吳奶奶:老公不在。兒子他們都出去打工去了,又70歲了,什麼都要自己做,別的老人家做輕的活,而我什麼樣的活都要自己做。一下子要去看田裏有水沒有,一下子要看有蟲沒有,有蟲要自己去打

  吳志英身體並不好,有高血壓,也常會心絞疼痛,醫生曾建議她住院治療,可自從2009年去了趟醫院,一次就花掉了她半年的生活費六百塊錢,她再也不敢走進醫院大門了,能挨一天是一天。

  吳奶奶:兒子讓我住院,我沒住,我吃點飯就算了。

  記者:阿婆你希望不希望把身體治好?

  吳奶奶:希望,希望但是沒有錢。

  吳志英所在的陽光村地處偏遠,在這裡沒有養老院,更沒有老年人活動中心,平時就不愛串門的吳志英在老伴去世後,和村民接觸更少了,對她來説,最難忍受的並不是身體的勞累,而是留守的孤單。

  吳奶奶:孫女讀書,一個月一個星期,要五斤米,又要十多塊錢生活費。

  記者:那孫女的開銷大概一共要多少?

  吳奶奶:大概統計下來,要三百五十元左右。

  沒有電話,吳志英和兒子大半年沒有聯絡過了,吳志英想到了通過鏡頭和兩個兒子捎句話。

  吳奶奶:兒子,你到外面打工好好注意身體,媽媽在家裏身很想你,有時間你回來看看媽媽,媽媽身體挺好的。

  吳志英很羨慕白鷺,在湘西,它象徵著幸福,長壽,這也是她心底最深的願望。

  湖南65歲的以上老人達656.83萬人全省11.3%的老人獨居31.65%的老人空巢化家庭生活。

  對於吳譚壽夫妻和吳志英這樣的老人來説,農村的留守生活只能依靠自己,如果他們年齡再大些,將來怎麼辦呢。事實上,我們的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現在針對農村的一些民辦養老機構也在逐步出現,但這些養老機構的日子,也是舉步維艱。廣告之後,繼續我們的報道。

  歡迎回來,前面我們看到,在湖南農村,眾多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們只能依靠自己,他們缺少經濟來源,日常生活無人照料,精神生活更是缺乏慰籍。而在貴州省貴陽市,現在就有了一家專門針對農民工和空巢老人的民辦養老機構,不過現在卻是負債渡日,舉步維艱。

  這裡是位於貴陽市黃家灣路的貴州農民工慈善助養院,一個白色瓷磚的兩層小院落,雖簡陋卻頗為乾淨,幾位老人正靠著墻根,曬著太陽。

  正在為老人更換床單的就是農民工慈善助老院院長楊美學,今年54歲,自2006年開辦養老院以來,這裡已經先後接納了95名老人,楊美學親自為50多名老人送終。

  楊美學:那去世了一個的時候,我就在心目中跟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難受。心裏面是非常悲痛的,他們也去了,再也不能夠見面了

  楊美學也來自農村,2000年來到貴陽打工。在這幾年的務工時間裏,他做過“背篼”,賣過臭豆腐,接觸了許多無人照顧的城市空巢老人和老無所依的城市農民工,於是萌發了建立農民工慈善養老院的想法。

  楊美學:這一些空巢老人,他們成天面對的四堵墻,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還有更厲害的有一些鰥寡孤獨的老人,他們是想吃不到口,想穿不上身。這些老人比我可憐。他們比任何人都可憐。

  可楊美學的這個想法,卻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

  楊美學:你那個賣小豆腐一牙籤一牙籤一毛錢,一毛錢累起來,這樣搞這一種是不會有回報的。

  楊美學最終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2006年3月,他投入打工積攢的8萬元錢辦起了這家“農民工慈善助養院”,帶著妻兒一起護理老人。

  記者:現在咱們院裏有多少老人?

  楊美學:23個。

  記者:多少護工呢?

  楊美學:我一家七個。

  記者:就是全是一個家族的?

  楊美學:嗯對。

  然而,開辦慈善助養院對毫無經驗的楊美學來説,壓力比想象中的還要大。因為他們接收的大多是被其他敬老院拒絕接收的農村孤殘老人。

  楊美學的農民工慈善助養院一共18個房間,房屋都是租的,每月房租是2500元,再加上水電煤氣費,伙食費,每個月的開支至少4000元。楊美學對老人並無統一收費標準,都是看老人的家庭情況來定,最高的每個月收費1000月,低的400元,開辦至今還有近半的老人是無償贍養。

  楊美學:有的是三無人員,有一點那個就是説養老補助,大概也就是幾十塊錢,有的就是低保,兩百多塊錢, 

  自從2006年開辦了這個慈善助養院,因為持續虧損,連小孫子生病都無錢治療,楊美學的妻子幾次離家出走,談到家人,楊美學眼眶泛紅,覺得虧欠他們太多。

  楊美學:小孩成天都在這裡邊,沒有錢,他們想要得到的就是得不到,沒有得到和他們同齡人的東西,他們成天都是在這裡給老人端屎倒尿,端湯喂飯。他們幾年以來,沒有換個新衣服,沒有買過一雙新鞋。有那個好人送點什麼衣服,褲子,這我們就在這裡邊挑一件穿上就行了。

  因為基礎設施無法達到國家標準,楊美學的助養院開辦六年來一直沒有任何證明,無法得到國家的認可,不僅沒法領取國家對養老院每個床位1萬元錢的補貼款,更無法引進企業的贊助,自此,養老院不能合法化成了楊美學的心病。

  楊美學:要麼在這個基礎上,來進行提高和改善,要麼就另外找一個地方重新整一個房子,把他們能夠高興的安心的滿意的,帶著微笑的走好他們人生的最後一程。

  儘管如此,楊美學依然不敢泄氣。

  楊美學:這裡邊的老人,他們都和我們有感情了,再説,你要泄氣這些人他就沒法了,其它的敬老院不收,他們有的沒有家人了,這些老人根本是就是説只有流落街頭了。

  六年來,每天楊美學都會親自服侍老人起床洗簌,給老人喂飯,陪老人説話,能看到老人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欣慰。

  楊美學:那我們不是有一天,或者明天我們就老了,是嗎?如果今天不去關心他們,明天誰來關心我們,是吧?

  楊美學的助老院還能堅持到什麼時候呢,我們不得而知。相關專家和研究人士則指出,總體而言,農村養老面臨著比城市養老更大的壓力。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現在我國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已達2.6億,留守老人日益增多,破解農村養老還需全局統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鄭功成:現在農村的老齡化程度甚至要高於城市老齡化的程度,這個就是我們的一個現實,所以在好利中國的老年人的時候,現在中心恰恰是應該是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只有解決好了農村的老年保證問題,才能夠解決好我們國家的老年保證問題。

  鄭功成説,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逐漸加快,資料顯示,2005年底,國內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1.44億,其中,60%以上的老人分佈在農村。2010年,我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增加到1.85億人,農村的老年人超過一個億。隨著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出現大量留守老人。相關調查表明,農村留守老人佔農村老年人口37%。這就意味著,每三個農村老人中,就有一個是留守老人。
  鄭功成:他們還要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第二個來講,不僅要照顧好自己,而且還要照顧好往往是第三代,隔代撫養。所以他們是體力勞動的壓力,包括家庭承包經營的壓力,經濟的、服務的,應該説它是多種的。實際上農村的空巢老人可能比城市的老人,我覺得他們可能還要更加孤單一點。

  鄭功成曾經專門對農村養老問題進行過調研,在他看來,農村老人特別是留守老人,缺少經濟來源,又面臨著文化生活匱乏、缺乏精神慰藉、醫療水平低等諸多難題。而像吳譚壽老人這樣,把養老的最終希望寄託于子女身上,在鄭功成看來,這並不現實。
  鄭功成:我們要想這幾億農民工要同時回到農民,同時回到那個鄉村裏面的生活,這種可能性不大。企業大多是80%以上他已經走上了工業化的不歸路。 所以對農村老人來講,如果還寄希望於年輕的一代回到身邊共同生活,照顧自己,可能都是老人奢望的。這樣我們就必須要研究到新的解決的辦法。

  從2009年開始,我國實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每名60歲以上農村老人可以領取55元的基礎養老金,新農保的推出具有劃時代意義,原計劃2020年全面推行,現在今年年底就可以實現全面覆蓋,今後相關部門要做的就是要負起責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降低對民間資本的門檻,吸引更多的力量參與到農村養老機構建設當中來,對於貴陽楊美學的助養院,鄭功成認為,應該多予以引導和扶持。

  鄭功成:我們政府的老年福利資源一定是要跟著人走,你要跟著老人走,你不能跟著機構走。而且將來公辦福利機構一定會轉向社會化,他們也不可能像現在這樣,覺得我城市的老人福利院,農村的這些敬老院城鄉相互分割,然後把農村的敬老院只保護孤寡老人把孤寡老人之外的排除在外,這種格局我認為在十二五期間就有可能打破。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于華也認為,在農村養老特別是促進農村社區養老體系建設中,引入社會化的力量至關重要。

  郭于華:所以解決農村養老的問題,當然我們説政府是不可缺少的,市場也是一個重要的力量,經濟社會嘛,第三就是社會的力量,在這個問題非常能夠突出體現出政府,社會,市場,這幾者之間要形成一個相對比較均衡的,能夠相輔相成,能夠互補,同時又能夠相互制衡。

  郭于華同時也指出,農村養老壓力遠比城市養老壓力大,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村養老,還要儘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

  郭于華:出路有待於整個社會的變革,制度的改變,從根本上改變不平等的城鄉二元結局,包括農村的土地權利,包括戶籍身份制度這種安排,這一系列都是有關聯的。

  鄭功成也為,打破現有的城鄉二元化和戶籍制度後。將有助於在農村早日建立起以家庭養老為基礎,農民自我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相輔助,社會養老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保障體系。

  鄭功成:現在應該説我們發展的目標,其實相應的是越來越清晰的,我們剛才説過大家對形勢的嚴重性,應該説有了共識,但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的途徑,應該説有基本的途徑,現在就是把這個基本的共識具體化為我們政治安排和政治措施的時候,所以我個人認為 ,我們在十二五期間,這個問題會有一個重大的進展。

  面對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鎮,同時又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長期以傳統家庭養老為主的農村老人面臨著“失地”又“失兒”的雙重危機,農村養老確實面臨著遠比城市更為艱巨的任務。如何破解農村養老難題,除了眼下推行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各級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外,積極引入民間資本、社會力量,進入農村養老領域,用市場化方式提高農村養老水平也是解決之道。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著眼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縮短城鄉差距等方面實現全面突破,實現城鄉資源的均衡配置,畢竟,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本就應屬於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民。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感謝收看。隨後播出的央視財經評論今天將討論,新農保保障水平如何提高,農村老人養老誰來提供保障,歡迎收看,明天的《經濟半小時》節目中,我們將繼續養老的話題。今天的節目就是這些,再見。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2年08月27日 22:50

視頻簡介:本節目主要內容: 1、明天我們如何養老(八):留守老人: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人已經有1.85億,農村老人超過一個億,其中農村留守老人是4000萬,佔到了農村老年人口的37%。在湖南農村2010年外出務工人員達到了1200萬人,相當一部分的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中。子女外出,農村留守老人缺少經濟來源,民辦養老機構逐步出現但是卻異常艱難。本期節目關注4000萬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 2、半小時觀察:破解農村養老不能只著眼于農村。

收視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