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災難砥礪我們不屈不撓追逐中國夢

發佈時間:2013年05月10日 17: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行進在時代精神大道上,中國人民激發出不竭動力。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與時俱進的根本動力,也是我們抵禦自然災害、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制勝法寶。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抗震救災奠定了堅實基礎。汶川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我們用17600億元鉅資,在不到三年時間裏,不僅兌現了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的莊嚴承諾,而且實現了四川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這次應對蘆山強烈地震,又一次展示出改革創新的不竭動力。震後幾天之內中央和四川省已向災區撥付補助資金25億元,各種救災物資源源不斷涌向災區,各种先進救援、醫療、生活設備匯集災區。在汲取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救災經驗基礎上,國家在救災體制、救災方式、救災管理、救災手段、聯動機制及救災資源的配置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應急響應、救災救援、危機處理、恢復重建等機制,各種社會資源的調動和組織也更加科學有序。國家不斷加強防災減災法律制度改革,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法制精神進一步加強。改革創新還體現在開放式救災,在第一時間將信息公告天下,及時公佈最新災情統計和救災進展,使公民知情權得到充分保障。

  抗震救災再次展示中國力量強大

  馬克思曾説:“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中國力量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成果積累疊加而形成的歷史穿透力和社會整合力,是同心相向、同道相行而形成的中華民族整體力量,是13億中國人民在神州大地上團結凝聚起來的偉大力量。這種力量在常態生活中表現為一種韌力、毅力,在災難突襲時表現為一種拯救力、癒合力。每當國家遭遇區域性、局部性災難的時候,可以迅速調集全國資源,聚合民眾力量,構築成強大的抵禦災難、抗擊災難、戰勝災難的銅墻鐵壁。

  國家力量主導形成抗震救災的堅強支撐。國家力量是國家實力的展現、全民意志的集合,是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從汶川到蘆山,抗震救災充分體現了中國國家力量的強大。抗擊汶川特大地震和災後重建,我們依靠強大的國家力量創造了人間奇蹟;蘆山抗震救災,國家力量再次顯示出強大威力。這種威力,體現在各級黨政的堅強領導力:黨和政府迅速反應、科學部署、統籌協調,全力調動全國各方力量抗震救災,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指示,要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最大限度減少傷亡,千方百計防止次生地震災害的發生;李克強總理當日下午飛抵災區,親臨一線指揮抗震救災;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抗震救災工作;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即啟動Ⅰ級應急響應,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災區各級黨政領導及時奔赴一線指揮。這種威力,體現在人民軍隊的頑強戰鬥力:震後10分鐘,成都軍區及四川省軍區同時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武警四川總隊所屬官兵就近開展救援,在第一時間迅速開通陸地救援通道和空中生命通道,爭分奪秒投入抗震救災,為生命救援贏得寶貴時間。這種威力,體現在職能部門的高效行政力:衞生、民政、交通、國土、通信等部門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展開救援工作。這種威力,體現在基層黨委政府的堅決執行力:災區組建了3200支黨員突擊隊,涌現出一大批“救命書記”、“拼命鄉長”等先進典型。這種威力,體現在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力: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研發的應用技術和先進防災減災設備,在抗震救災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可自由變形進入複雜坍塌區域的搜救機器人、“空中指揮官”旋翼無人機、航天“動中通”應急車、一次能充滿200部手機的高能量電池等科技設備立下奇功;天基信息系統、遠程聯絡等高新科技手段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威力,體現在依法防災救災的法制保障力: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一系列防震減災、應對突發事件法律法規,為抗震救災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