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5日 13:2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 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于13日夜決定調整六項外匯管理政策。這六項“新政策”,旋即在14日被社會稱之為外匯“新政”。
被冠為“新政”,是指此次六項外匯政策調整力度頗大,且極具新意。無論是被調整的三項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政策,還是允許銀行、基金、保險可進行境外理財投資的舉措,均在政策尺度上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這六項“新政策”的側重點雖有不同,卻具備共同的大背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匯率改革以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一直在縱深挺進,央行密集出臺匯率改革後的配套措施,大力推進外匯市場和相關産品的發展,並在2005年9月份首次放寬人民幣匯價交易幅度,進而在2006年初引入外匯交易詢價制度。與此同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在今年2月份躍居世界第一位,貿易不平衡問題凸顯,人民幣升值壓力猶存。
六項舉措中可簡單劃分為兩類,前三項是主要涉及經常項目,分別對“經常項目外匯賬戶”“服務貿易售付匯”“境內居民個人購匯”等三項管理政策進行調整;後三項則涉及資本項目,央行首度允許境內機構從事境外理財,這意味著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已浮出水面,也是此次政策調整中的一個突破性亮點。
中國已于1996年12月宣佈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款,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所謂經常項目外匯可兌換,是指一國對經常發生的交易項目(貿易收支、勞務收支、單方面轉移等)的國際收支和轉移不予限制,不得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或者多重貨幣制度。
近些年來,中國遵循經常項目可兌換原則,努力推進貿易便利化,不斷完善管理,逐步理順外匯供求關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與涉外經濟的發展需要相比,還存在一些制度性約束和不便利之處。對此,央行及國家外匯管理局如今決定進一步改善經常項目外匯管理。
“取消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開戶事前審批並提高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和“簡化服務貿易售付匯憑證並放寬審核權限”這兩項政策,簡化了手續,進一步方便了外貿企業用匯和貿易往來。而“放寬境內居民個人購匯政策”,對境內居民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年度總額為每人每年等值2萬美元(含2萬美元),這有利於“藏匯於民”,滿足了個人用匯需求,也方便個人外匯理財。
作為後三項涉及QDII的政策,不僅事關外匯管理政策,而且還會波及股市。所謂QDII,相對於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而言,是在一國貨幣沒有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資本項目尚未開放的情況下,有限度地允許境內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外證券市場的一項過渡性制度安排。
QFII于2003年已引入我國證券市場,目前投入國內股市的資金已頗具規模。而QDII的概念,也早已為人們熟知,但因外匯管理和中國股市現狀等方面的顧慮,而始終沒有出臺。央行13日宣佈允許銀行、基金、保險機構可對外投資,這意味著國家已對QDII放開了口子。
QDII政策在此時放寬,頗具味道。此舉首先被認為是出於形勢考慮,一則因我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8751億美元高額外匯儲備的無形壓力亟待緩解,二則是我國銀行、基金、保險等機構及個人也有境外理財的客觀需求。不過,有外匯理財人士已表示,感覺這一政策的出臺是“提前了步伐”,或許是出於“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的形勢所需。
單從技術上分析,QDII政策的出臺,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外匯儲備猛增的勢頭,並給機構和個人對外理財提供了便利。但就其政策效應而言,仍有待分析。QDII的對外額度有多大,進而能否對遏制持續高增的外匯儲備産生效果,這有待具體觀察。有業內人士預測,在中國經濟保持良好的態勢和預期下,一些境外逐利的資金還會轉戰國內,樂於持有人民幣。
對國內股市而言,在過去的時間裏,提起QDII,國內股市容易風吹草動,認為會稀釋市場資金。但就14日股市而言,卻絲毫沒有受這一消息影響,滬指卻大漲27.21點。南方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經理表示:“QDII的消息,只是起到心理作用,不會對股市基本面帶來大的影響。”
而對這些出臺政策措施,人民銀行也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適時分項組織實施”。換言之,作為QDII制度,還需要具體配套措施、具體步驟予以實施。(記者 張旭東)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