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十六大解讀:專家暢談“科學文化素質”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23日 11:28)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衞生體系。那麼,什麼是科學文化素質,我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現狀如何,又怎樣才能形成比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呢?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國科協和文化部的有關負責人。

  據介紹,科學文化素質,是人在處理與自然和社會的關係中應該具備的知識、精神要素(價值觀念)和實踐能力,它與思想道德素質、健康素質一起,構成民族的整體素質,它應當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學精神、科學水平、精神狀態、文化修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文盲率大幅度下降,許多地區已經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肓。我國公民受教育平均時長已經超過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水平。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國目前仍有一定數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特別是在高等教育普及率以及科學精神、文化修養和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着較大差距。中國科協2001年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當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4%,即1000人中平均有14人具備了基本的科學素養,而美國1990年的調查數字就達到了6.9%。

  因此,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要進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完善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對此,中國科協將積極推動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公民科學素質標準,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實現我國公民人人具備科學素質的遠景目標。文化部將通過文化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手段創新等,消除一切束縛文化藝術生産力的體制性障礙,鼓勵對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改革創新,加快數字圖書館、博物館的建設,用先進手段傳播先進文化。(記者 張景勇 李薇薇)

責編:白秀穎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十六大解讀:新型工業化“新”在哪?(2002/11/23/ 10:58)
  • 十六大報告解讀:"虛擬經濟"對資本市場的意義(2002/11/21/ 15:54)
  • 2003年資本市場熱點解讀:統一指數可能推出(2002/11/21/ 11:28)
  • 專家解讀十六大報告要點(七)(2002/11/20/ 21:20)
  • 國家計委官員十六大後解讀宏觀調控四大目標 (2002/11/18/ 17:25)
  • 證監會主席周小川解讀十六大報告(2002/11/18/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