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三、發展完善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轉型意義重大
第一,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資本市場。在城市化進程中,需要開展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資本市場既可以支持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公共事業、能源等行業的企業發行上市,還可以通過發債、項目融資、資産證券化等方式幫助籌集資金。形象地説,沒有資本市場,城市化便缺了一條腿。推進工業化進程,特別在信息化條件下推動工業化,需要不斷引進新的技術和設備,推動傳統産業技術改造和優勢企業兼併重組。實現這種轉變,必須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平臺,充分發揮並購重組、投融資、優化資源配置等功能,促進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和産業集中度,為工業化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此外,國際經驗表明,現代農業的生産,包括産品的儲存、運輸、加工等諸多環節,沒有現代化的資本市場支撐是做不好的。目前,我國整個農業依然高度分散,亟需支持符合條件的現代農業企業上市融資和並購重組,幫助做優做強,帶動整個農業生産的科學組織。同時,也期待開發出更多宜農的證券期貨産品,加大對“三農”的服務,幫助發現遠期價格,規避生産經營風險。
第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擴大就業離不開資本市場。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佔中國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貢獻了50%的稅收,創造了60%的國內生産總值,完成了70%的創新成果,解決了80%的城鎮就業。但眾所週知,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經濟領域中最尖銳的矛盾。緩解這個難題,固然需要大力推動銀行貸款向中小微企業延伸,促進民間信貸規範化、陽光化運作,但是貸款只能提供債務資金,不能提供股本資金。在實際中,中小企業恰恰更缺乏創始股本,或者是時間較長的債務融資。況且,中小企業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和輕資産等特點,也決定了其難以獲得銀行信貸資金的充分支持。因此,必須緊緊依靠資本市場,通過各種形式的股權基金、風險投資,“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以及債券市場,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多樣化的直接金融服務。
第三,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資本市場。不能創新是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但自己的創新和創造能力不強,多數時候是在産業鏈低端從事生産,這種增長模式很難長時間持續。在金融支持創新的各種途徑和方式中,資本市場具有天然的優勢。其提供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能夠推動各類資源向高新技術産業集聚,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對於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至關重要。在公認創新能力最強的美國,各地都有很多風險資金、股權基金以及投資銀行,在主動地搜尋好項目,“慷慨”地提供資金支持。從早期的蘋果、微軟,到最近的臉譜公司,差不多所有的計算機和互聯網公司,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在企業還默默無聞、沒有什麼收入和利潤的時候,就敢於進行源源不斷的投資,這是以資本市場代表的直接融資體系最不可替代的優勢。
第四,改進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離不開資本市場。到202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佔到全體人口的12%,而社會保障和養老體系建設嚴重不足。根據經合組織統計,2010年各國養老基金資産佔GDP的比例,荷蘭為129%,冰島為124%,瑞士為114%,澳大利亞、英國是90%左右,韓國是33%,哥倫比亞是19%,而我國才7%。即便加上居民用於養老支出的那部分銀行存款,我國養老基金的絕對數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差很多。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投資渠道狹窄、體制建設落後等原因,中國的社保資金、企業年金等長期資金還面臨著保值增值的巨大壓力。截至2011年底,全國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余3萬億元,98%存放在金融機構。全國住房公積金餘額2.1萬億元,也只能存銀行、買國債,機會成本很高,隱形損失較大。在此方面,美國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成功經驗和過去10年全國社保基金的有益嘗試,都説明對這些資金進行集中運營和專業管理,以市場化方式的實現保值增值,既確有必要,又非常可行。
四、2012年以來證券期貨領域的改革和監管工作
2012年以來,證監會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穩中求進”方針,克服多種不利因素影響,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積極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全力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使資本市場合理配置資源、服務經濟轉型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
一是深入推進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發佈《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修訂《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等配套規則,進一步明確新股發行定價相關事項。總的思路是,堅持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完善新股價格形成機制,加強對發行定價的監管,使新股價格真實反映公司價值,抑制二級市場盲目炒新。
二是穩步實施退市制度改革。陸續推出創業板、主板和中小企業板退市制度,努力形成市場化和多元化退市標準體系,強化退市信息披露,健全自願退市和正常轉板機制,對不符合持續上市條件的企業,穩妥組織退市,促進市場優勝劣汰。
三是不斷健全上市公司分紅制度。在充分尊重上市公司自主經營決策的前提下,鼓勵、引導上市公司建立持續、清晰、透明的現金分紅政策和決策機制。強化現金分紅信息披露要求,加大對未按承諾比例分紅、長期不履行分紅義務公司的監管約束,推動上市公司不斷完善投資者回報機制。
四是大幅降低市場費用。A股交易相關費用總體降低25%,期貨交易所手續費水平整體下降30%以上。以股票、期貨年交易額為基數收取的市場監管費降低50%,以證券投資基金年交易額和債券年交易額為基數收取的市場監管費全部減免。在此基礎上,研究進一步降低市場成本的辦法。
五是加快推進場外市場建設。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穩步有序開展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重點規範整頓類股票、類期貨交易。認真總結經驗,逐步擴大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引導區域性股權轉讓市場規範發展。推動中遠期商品現貨市場體系健全和完善。
六是積極推進債券市場規範發展。依託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推進債券市場制度規範的“五個統一”,即統一準入條件、信息披露標準、資信評級要求、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和投資者保護制度,促進場內、場外市場互聯互通,逐步建設規範統一的債券市場。創新符合市場需求的信用債券品種,推出中小企業私募債,服務中小企業的融資。
七是主動做好長期資金的銜接和服務工作。配合人社部、保監會、社保理事會等相關部門落實“十二五”規劃。支持各類長期資金通過資本市場實現投資運營和保值增值。個別省份已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簽署協議,對養老金進行多元化投資運營。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研究改進住房公積金的管理和投資運營,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八是鼓勵和支持市場機構創新發展。支持證券公司開展業務和産品創新,特別是在固定收益、資産管理、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的創新,提升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修訂基金業相關監管制度,拓寬業務範圍、擴大投資標的、鬆綁投資運作、優化公司治理、規範行業服務,推動修訂《基金法》,促進基金管理公司加快向現代財富管理機構轉型。研究期貨公司試點資産管理、境外期貨經紀業務等創新業務,發揮期貨市場服務國民經濟功能。
九是大幅提升市場法制和誠信水平。積極開展第六次行政審批項目清理工作,初步議定行政審批項目總數由65項減少為42項,減少35%。改進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強誠信監管。推動出臺辦理內幕交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有效解決內幕交易認定難問題。加大對市場操縱、欺詐發行和虛假披露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懲誡並舉,維護市場秩序。
十是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爭取有利於我的規則體系。成功承辦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第37屆年會。積極引進境外長期資金,新增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投資額度500億美元,新增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500億人民幣。積極研究有關行業開放的新措施,允許合資公司外方持股比例提高到49%。
總體來看,這些政策措施得到市場積極回應,政策效果正逐步顯現,市場運行質量日趨改善。比如,股票定價約束機制逐步增強,新股發行平均市盈率由2011年的48倍下降到2012年6月份的31倍,上半年新股發行市盈率與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之差比2011年四季度下降了約25%。再比如,股票債券比例失調問題有所緩解,2012年上半年股票籌資下降58%,公司類信用債券同比增加3846億元。此外,上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意識也不斷增強。2011年,境內股市實際現金分紅3900.68億元,較上年增加876.72億元,增幅達29%;現金分紅佔凈利潤的比例為25.8%,較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從股息率來看,2011年我國上市公司的平均股息率為1.82%,滬深300指數股息率達到2.34%,超過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2.12%的股息率。總之,市場的價格結構、融資結構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的態勢不斷鞏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