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制度紅利破解困局
外部經濟持續低迷、我國經濟增速出現連續六個季度下滑,"破八"已是現實。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經濟走勢?在"穩增長"的背景下,我國下半年宏觀經濟的"定海神針"在哪?
申銀萬國首席經濟學家李慧勇認為,當前中國經濟調整不僅僅是週期性調整,還有更深層次的制度原因。
李慧勇稱,消化過剩産能、化解金融風險需要時間,政府需要在促改革和穩增長之間尋求刀尖上的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價格上將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格局。上漲的動力主要來自農産品、資源品和服務業。下跌的動力主要來自一般製造業。
李慧勇指出,本次改革將向深水區邁進,突破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放鬆壟斷;過去民間資金多沉澱在房地産和出口行業,在這兩個行業環境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急需解決資金的去處問題。歷史形成的國有壟斷導致的價格高企、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也亟需解決;
二是金融改革;金融改革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意義: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化解民間金融風險;化解銀行風險。尤其是利率市場將降低社會資金成本、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促進産品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
三是完善分配製度。主要包括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主要解決市場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助於把中國的潛在需求難以轉化為現實需求,實現以內需替代外需。
著名金融學家宏皓指出,資本的錯配,將導致了實業空心化,資産泡沫化。這種金融體制嚴重制約了市場經濟改革的步伐,阻礙了實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想要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危機必須改革金融體制。而實際上,在金融行業通過改革與創新金融工具為實體企業服務的過程中,金融行業自身也完成了轉型升級。只有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共同完成升級轉型,中國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