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鄉約》紀念中國農村改革30年系列節目創作體會

CCTV.com  2009年01月03日 11:3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2008年之初,《鄉約》紀念中國農村改革30年的節目策劃已經悄然在行動。欄目對中心“2008年重點做好紀念農村改革30年宣傳”的宣傳計劃進行了專題研究後,決定在紀念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週年的前夕,推出一個以紀念農村改革30年為主題的系列人物訪談節目,並於1月25日拿出了首個策劃方案,這也可能是中心所有欄目中最早拿出的一個有關紀念農村改革30年的節目方案。方案計劃圍繞中國農村改革30年變化,訪談6-10位典型人物,通過講述他們的親身歷程和感受,來展現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在三農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方案最初從創作和經營相結合的角度對接受訪談的嘉賓的標準進行了初步設定,一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不同地域、領域開風氣之先,對體制、文化層面的變革作出巨大貢獻的開拓者;二是影響了同代人思想理念,或者表達了一代人呼聲、成為文化符號的人;三是為公民社會的利益付出重要努力的人;四是與農村改革相關重大事件、話題緊密相關的人;五是為農村經濟建設做出重要貢獻,能夠成為中心和欄目重要戰略合作夥伴的企業家。具體範圍涉及到普通農民、鄉村幹部、文化界代表、文藝界代表、農民工、企業家等多個領域。

  2008年5月23日,《鄉約》依此初步策劃方案召開了專家策劃會,邀請中心內外十余位專家對節目策劃進行商討,會上專家們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主要針對節目訪談嘉賓的選定提出了應集中、縮小範圍的建議。欄目據此進一步修改完善了策劃方案,確定《鄉約》紀念農村改革30年的系列節目的總標題為——《我的村莊我的30年》。內容主要是通過拜訪6—10位具有代表性的三農人物,結合與他們自身有密切關係的村莊的變遷與發展,用個性的視角講述自己30年所見、所聞、所憶、所思,來總結30年改革經驗,展示30年改革成就,分享30年人生感悟。最初選定的10個村莊10位嘉賓是江蘇華西村吳協恩、山東三元朱村王樂義、河南劉莊村史世領、廣東揚箕村張建好、遼寧獐子島吳厚剛、山東蔣家村王金勇、福建和春村李天炳、山東嶽莊村岳廣漢、江蘇蔣巷村常德盛、山東東裏村朱新禮。形式為《鄉約》常規的戶外訪談節目樣態,統一製作宣傳片、片花。結構主要由“村莊30年變遷”、“時代政策背景”、“人物生活細節”、“嘉賓所感所悟”等幾個大塊構成,由主持人現場有機串聯。

  這次方案調整中之所以在內容上由原來的只想訪談嘉賓人生經歷和感悟,加上了村莊變遷與發展,是因為創作人員考慮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最早始於鄉村,實際上就是始於村莊。1978年,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正式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從此改變了億萬中國農民的生活軌跡,而村莊是刻錄30年變化軌跡最為清晰的載體之一。

  節目從2008年7月開始拍攝,共錄製完成了《華西傳奇——吳協恩》、《劉莊故事——史世領》、《大棚書記——王樂義》、《起航獐子島——吳厚剛》、《光影見證——李天炳》、《好姐當家——張建好》、《幸福蔣巷村——常德盛》7期,現已播出前6期。創作上的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1、設立了一個中心,即以傳奇性作為村莊和嘉賓的主要特徵,突出節目特色。

  中國農村改革30年對於任何一個媒體來説可能都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對於《鄉約》這樣一個周播的談話類欄目,怎麼才能比較好地切入?又能做出與眾不同的收視點?主創人員根據欄目操作上的實際能力和便利條件放棄了求大、求高的做法,而是將“傳奇”確立為一個最重要的特徵,無論是對村莊還是嘉賓要圍繞這個中心要素來選題、策劃、採訪、設計訪談。因此總資産過百億,人均資産130多萬元,人稱“華夏第一村”的江蘇華西村和它的現任黨委書記吳協恩、中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發祥地的山東三元朱村和連任30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廣東率先在村裏搞聯産承包責任制、創立全國第一個農村股份經濟組織的揚箕村及其黨支部書記張建好、行程22萬公里,為鄉親拍照30多萬人次,用相機記錄了閩西南30年山村變化的普通農民李天炳就這樣走進了系列節目。

  事實證明,這樣的設立很好地為該系列節目提供了較強的可操作性,節目的屬性比較一致而且容易把握,越是傳奇性強的村莊和嘉賓,節目就越容易製作,收視效果就越好。

  2、鋪設了兩條線索,即節目同時以嘉賓30年經歷和村莊30年發展兩條脈絡為線索,相互交叉,相互補充、相互映襯。

  這樣做的好處是訪談內容比較豐富,結構層次感增強,訪談嘉賓的空間增大。但從後來的節目實際製作中也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當其中一條線索不夠清晰、豐滿時,反而會拖累另一條線索,從而影響整個節目。比如《起航獐子島——吳厚剛》這期節目,由於對主人公人生經歷的挖掘不夠,讓人感覺許多獐子島傳奇般的發展變化好像和嘉賓無關,致使人物立不起來。而《光影見證——李天炳》中缺失的是對具體村莊的描述,同樣也讓節目失分。

  3、設置時間、事件、人物三個元素為坐標軸,選取交叉點上的最為打動人心的情節和細節做段落中心,形成節目收視高峰。像《華西傳奇——吳協恩》中的父子兩人的率隊宣誓、《劉莊故事——史世領》中對人們劉莊老書記史來賀的緬懷、《大棚書記——王樂義》中書記女兒的喝藥自殺、《起航獐子島——吳厚剛》中的國宴鮑魚的來歷、《光影見證——李天炳》中的一組記錄1980年前後農民初涉改革心情舒暢的老照片、《好姐當家——張建好》中的異地徵地辦廠的創舉、《幸福蔣巷村——常德盛》中溫家寶總理的高度評價等都是其中不錯的實例。

  4、設計開場互動,營造節目快樂氛圍,增強節目可視性。

  儘管紀念中國農村改革30年這樣一個系列節目具有很強的主題性和政策要求。但主創人員還是保留了《鄉約》以快樂生活話題為切入點的開場互動環節。像《華西傳奇——吳協恩》開場的倒插門、《大棚書記——王樂義》開場的誰當過第一、《起航獐子島——吳厚剛》開場的國宴吃啥等很容易引起觀眾興趣,産生共鳴。當然,在某些互動話題與主題的勾連和所佔節目比例上的把握的不足,是該系列節目主創人員需要總結的經驗。

  5、增設新的節目表現元素。

  該系列節目中,主創人員增加了一個“30年政策宣傳欄”的表現元素,設計了一個鄉村公告欄加大喇叭廣播的形式,既能有效傳遞信息,又能將節目段落有機串聯,讓人耳目一新,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責編:鄉約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直播大廳 賽事直播表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