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cctv調研區頻道 > 會客廳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時統宇] 收視率導向的反文化本質

CCTV.com  2009年06月12日 17: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所謂“收視率導向”,就是電視媒體中普遍存在的以收視率作為首要目標來引導節目製作、評價和運行決策的做法,追求盡可能高的收視率是這種導向的本質特徵。之所以稱之為“導向”,是因為追求高收視率的做法在電視業界已經有了廣泛的認同,而且作為一種方向性的內容,追求高收視率正成為許多電視臺的發展趨勢。

  就其最本質的意義而言,收視率是一種電視節目製作者用以向廣告主介紹觀眾情況以便投放廣告的商品,揭示了電視工業最本質的運作機制,是電視節目商品化最明顯的表徵。收視率導向背後所隱藏的是電視節目乃至整個文化的商品化。因此,要追問收視率導向的反文化本質,文化的商品化是我們進行分析的起點。

  文化商品化是收視率的“基本內核”

  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認為:“精神的真正功勞在於對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變成了文化財富,被用於消費,精神就必定會走向消亡。”這確實是對文化商品化的真知灼見,對我們反對收視率導向也不無裨益。

  不過,相比之下,哈貝馬斯對文化商品化和文化商品市場的辯證認識更契合我們的基本立場,哈貝馬斯的獨到認識在於:“市場各種功能之間的區別同樣十分嚴格:或者,市場首先創造條件使公眾有能力獲得文化商品,然後,通過降低産品價格,從經濟上增強更多公眾的獲取能力。或者,市場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文化商品的內容,從而從心理上增強各個階層的獲取能力。”“如果説哲學作品和文學作品,乃至整個藝術作品都是為市場製造的,並且以市場為仲介,那麼,這些文化財富和所有那種信息便是極為相似的:即作為商品,它們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它們不再繼續是教會或宮廷公共領域代表功能的組成部分;這就是説它們失去了其神聖性,它們曾經擁有的神聖特徵變得世俗化了。”

  對於文化商品市場的這兩項功能—從經濟上和心理上提高受眾的獲取能力,就從經濟上提高受眾的獲取能力這一點來説,哈貝馬斯認為:“此時市場所承擔的是從經濟上確保獲取能力的解放功能,”文化一旦具有了商品形式,公眾就不會被國家壟斷文化的行為所封閉。“不管公眾多麼排外,他們永遠都不會完全與世隔絕,自成一個牢固的小集團;因為,他們一直清楚地知道他們是處於一個由所有私人組成的一個更大的群體之中,而私人作為讀者、聽眾和觀眾只要擁有一定的財産和受過良好的教育就能佔領討論對象的市場。”

  就從心理上提高受眾的獲取能力這一點,哈貝馬斯認為:“當文化不僅僅從形式上,而且從內容上變成商品的時候,它就失去了一些只有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掌握的因素,這裡,‘獲取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文化商品的商業化與其綜合體之間的關係反轉了,這並非是因為文化商品的標準化,而是因為對它的預先塑造,亦即,使文化商品成為消費品,確保無需嚴格的前提條件,當然也沒有任何明顯的後果,便可以被廣泛接受。人們在和文化打交道的過程中,沒有留下任何大眾文化消費的痕跡。大眾文化消費提供的不是累積的經驗,而是倒退的經驗。”

1/4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